分享

资产负债观

 菜花要考研 2016-09-04
一、理念演义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实行。这些准则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有些准则甚至比国际会计准则更科学,比如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规范。
新会计准则体现了资产负债观,这跟收益费用观是不同的。在这里,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资产负债观,什么又是收入费用观?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原本是计量企业收益的两种不同理论。资产负债观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因此当资产的价值增加或是负债的价值减少时会产生收益。收入费用观则是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收益。实际上,这两种理念的最终归宿点都是计量收益。
资产负债观关注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而收入费用观则先计量收益然后再将之分摊计入到相应的资产和负债中去。简言之,资产负债观是先关注资产负债再考虑收益,方向是资产负债到收益;而收益费用观是先计量收益再考虑资产负债,方向是收益到资产负债。
这两种观念的主要区别是资产负债观视会计为一种计量资产和负债的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定期和经常地估价来计量各项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乃至整个企业的价值,因此认为企业净资产的保持和增值是衡量企业的主要指标,并通过资产负债表加以反映。
----在资产负债观下,损益表的确定仅是计价过程的一个副产品。
收入费用观则认为收益指标是衡量企业的主要指标,将会计视为一个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过程,其真正目的不在于确定企业的价值,而在于确定一定时期的收益
----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被用来汇集配比过程剩下的等待配比的项目。
在资产负债观下,收益=期末净资产价值-期初净资产价值-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
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收入-费用。
这两种观念形式上表现是以资产负债表为主还是以利润表为主的问题,而实质上则是收入的实现问题。投资者投资主要是为了实现收益,所以说收益很重要。但在确认计量收益的过程中,仅仅强调收益是不够的。如果能从资产负债的变化来确认计量收益,则反映了业务的原貌。相对来说,资产负债观更为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要求首先界定每笔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对企业资产和负债变化的影响,确保了企业各时点上的资产和负债存量的真实准确,从源头上厘清该交易或事项对企业财务和经营
状况产生的影响及后果,为确定某一期间流量概念的收入和费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最终采用一种财务报表使用者易于理解的方式在财务报告中反映这些交易或事项的结果,提供的收益总额信息相关性强。
在收入费用观下,盈利好的企业就是好企业。在这种导向下,就有很多管理层透支公司的资产和生产市场能力,以实现某个期间的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资产的质量。在我国,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某位领导因为盈利政绩而升职,而留下的却是烂摊子、空壳。
在资产负债观下,净资产增加的企业是好企业。在这种导向下,管理层主要是强化企业的优质资产,通过生活活动、市场活动,把企业的资产提升到一个更好更优更强的层次,从而实现投资者可持续投资,企业可持续运营。资产的属性之一就是未来与其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所以说资产是企业经济利益流入的发动机。
一味强调收入费用只是强调结果,而忽视了其实现的过程,也淡化了源头,是不全面的。当旅游者到西部旅游,发现大江大河的上游有时候比小溪还在窄的时候,就会感觉小溪有水才是保证江河浩荡的最根本关键。养鸡的主要目的是让鸡下蛋。主人当然是希望蛋越多越好。如果我们只在乎某个时期下了多少蛋,于是就会有人“杀鸡取卵”。如果我们从成长性、连续性来看待这只母鸡,就应该好好伺候这只老母鸡,让其成为优质资产,从而不停的下优质的蛋。
小溪潺潺,终成汪洋。母鸡成长,蛋源不断。
资产负债观强调交易和事项的整体面貌和实质,并注重企业的整体价值,而不仅仅是某个期间盈利实现。收入费用观认为收益表信息能够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绝大部分信息需求,这是片面的。我们都知道在某个期间,安然的效益是红火得“不想再红火都不行”的地步。但结果呢,安然崩溃。安然事件后,SEC(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强调,“制定准则使用收入费用观是不恰当的,特别是采用目标导向更是如此。”并提出了“在向目标导向准则制定观转变的过程中,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应保持资产负债观”。所以说,我们不能以谁主谁辅来看待这些问题,而要通过这些表象去了解问题的实质。从当前的经济现象来看,资产负债观是优于收入费用观的。
资产负债观对经营思路也有导向。三鹿集团如果立足于提升资产质量,我想他们是不会发生后来的“毒奶粉”事件。或许,他们只是一味强调收入费用,拼命实现某年的收益,而忽视了资产的质量,忽视了企业能否可持续经营,最终导致破产,投资人也无法可持续投资,就连债权人集体都要跑到楼顶跳楼讨要债务(跳楼事件后被政府相关部门平息)。
所以说,资产负债观体现了成长理念,而收入费用观在一定程度上则是现在进行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说,收入费用观是“鱼”,那么资产负债观则是“渔”。
二、应用体现
在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观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收入费用观的评价体系(以利润表为主)已经逐渐被资产负债表观的评价体系(资产负债表为主)所取代,包括:所得税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存货后进先出法的取消、债务重组中的或有支出和或有收益改为或有应付金额和或有应收金额、投资部分控制采用成本法核算等等。
1、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明确规定取消利润分配表而增设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此准则从报表层面上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理念。
2、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
资产负债观注重资产的真正价值,认为企业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不包括业主投资或派给业主款造成的净资产变动)。因此,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因公允价值计量引起未实现的损益(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确认为当期损益。在收入费用观下,这些损益只有到真正实现时才确认。新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事项主要有: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生物资产、政府补助等。
3、所得税的核算方式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新准则第18号所得税准则采用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规定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正是资产负债观的体现,它们的确认直接影响所得税费用,从而影响净利润。
4、政府补助采用全面收益法,全部计入企业收益
  按照资产负债观,政府补助会引起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但又不是直接来自股东的资源(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符合收益的确认原则。第16号政府补助准则将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和与收益相关的两类,确认为递延收益或当期损益。
三、举例说明
我们也可以通过或有事项的例子对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做一简单说明。假定甲企业因知识产权问题在年底预计需要向乙公司赔偿100万元。由于该知识产权是甲公司提供给丙公司在用。因此,甲企业可以从丙企业获得70万元的赔偿,且这项金额基本确定能收到。会计处理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 100
贷:预计负债 100
借:其他应收款 70
贷:营业外支出 70
根据上面分录可以看出:甲企业首先在资产负债表中分别确认一项100万元的预计负债和一项70万元的资产。作为该事项的计价结果,甲公司还应在利润表中确认30万元的损失。
甲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不仅反映净资产减少了30(70-100=-30)万元,而且表明了该事项的源头和全貌。这就是,企业相关资产增加了70万元、相关负债增加了100万元。因此说,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更加丰富,而损益表中反映的30万元的损失仅仅是甲企业计量资产和负债变化的一个副产品。
ST是英文SpecialTreatment的缩写,翻译为特别处理。如果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则其股票就要被戴上ST的帽子。所谓财务状况异常,有6种情况。其中第一种情况就是: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的净利润均为负值,也就是连续两年亏损。
在第一种情况下,有些管理层为了在当年不让公司股票被ST,就会出现财务操作,在利润表上体现盈利,从而在第二年又亏损,第三年又盈利。这样交替下去,公司就会“波浪式”前进。这样的财务操作是非常危险的,既伤害了公司本身,又坑害了广大中小股民。
如果我们从资产负债观的角度出发,不仅仅要考虑是否盈利,更要关注的是今年的净资产是否比上年的净资产增多(与投资者投资相关的除外),关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考虑股东财富有没有实质性增长。
涨潮的时候,船自然会高,当然连腐草、旱鸭子也会随之涨高。所以说,只有在退潮之后,才会发现谁是裸泳者。资产负债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在退潮之前发现谁是裸泳者。
(备注:引用准则截止于2008年12月3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