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钢琴家的道路并不适合每一个学琴的孩子

 珊珊695 2016-09-06


小编按:很诚恳,很直击人心,作者的观点引人深思。还是那句话吧,我们学音乐,学钢琴切忌功利化,至少不是以功利为主要目的(以兴趣为基础的考学除外),音乐首要的功能还是赠与我们快乐(当然这快乐也是需要你付出努力)。文章稍长,来不及的先收藏吧!强烈推荐给大家~

文丨潇湘逍遥笑

在中央音乐学院周边,租住着许多想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附小的琴童和他们的家长。他们忍受着非常恶劣的居住条件,甚至有些家长是辞了公职,来到这个地方,陪着孩子学琴,生活的拮据与窘迫可想而知。

但是他们都带着坚定信念与美好的理想,坚持着。希望孩子能够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进而有朝一日,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家,甚至是明星。

在中央音乐学院附近居民的眼中,这种现象司空见惯,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


有一次,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招生考试期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个专题节目,报道招生考试的情况。在节目中记者采访了一个母亲带着孩子学琴的情况,当时我在电视上看到了这个孩子弹琴,她弹了一首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

母亲告诉记者,她离了婚,辞了职,卖了房子,从外地带着孩子来到北京,租住在这个地方,跟这里的老师学琴,她坚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够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以她这样的努力,将来她的孩子,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最优秀的音乐家。

这个母亲这样做,还有一个令人惊讶的目的:想给离了婚的前夫看看,没有你,我照样能把孩子培养出来。让他成为一个出人头地、万众瞩目的、最伟大的钢琴家。

我当时在电视中看了孩子弹琴的状态,以我多年教学的经验,以及对这个专业学生情况的了解,我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判断,这个孩子,根本不可能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更加不可能成为一个演奏家。家长为孩子付出那样沉重的代价。

而我的判断是:这个代价只能让他的前夫更加瞧不起她,只能换来母子二人更加惨痛的人生悲剧。

当时我就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冲动,想去学院周边的民房中找到这个母亲,劝说这个母亲迷途知返,给孩子提供正常的教育,让他回到一个普通孩子的教育与生活当中去。


但是,虽然我的这个想法、这个冲动,非常强烈。我还是控制住了我自己,因为我很快就明白了,我没有办法说服这个家长。为什么呢?因为我知道,所有这样的家长,都有非常固执的观念,他们坚信,只要他们足够的努力,他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而他们如此坚信自己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来自观念与实例两方面的支撑:首先,从观念上这些家长笃信我们每个人从小就熟知的那一套套的励志格言:“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负有心人”“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等等等。所有这些说法,都指向了一个简单的信念:“只要努力,一定成功”

虽然人人都知道,能力有高低。但是,爱迪生的名言:“天才等于99%汗水加1%的灵感”,使人相信,天赋的不足,是可以用汗水来弥补的,能力的欠缺,是可以用努力来填充的。


爱迪生的这句名言经常被转述为“成功=99%的努力+1%的天才”由于爱迪生的伟大,这句话得到了广泛传播,更由于这句话,被选入我国中小学励志格言,也被众多教育者反复阐释,下面这段话很有代表性:“爱迪生曾有言:成功=1%的天才+99%的努力,一语奠定了当今这个进步社会里,先天与后天这两者之间的轻重关系——先天造就的天才固然重要,但后天付出的努力更加可贵。笨鸟先飞,天道酬勤,我们没有机会和权利选择先天性的一些东西,但我们可以把握后天的每一个细节,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终将有所成就!”

“坚持不懈,终将有所成就!”这样的信念激励着无数孩子,也激励着无数家长,奋力拼搏、努力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我想那位琴童家长一定是极端笃信这样的信念的。

第二,在实例上,贝多芬的爸爸,是怎么打小贝多芬的?著名钢琴家刘诗昆,小提琴家盛中国,不都受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最终成为名家的吗?

当然了,这些榜样都是比较久远的事了,现在我们身边又有一个光彩夺目的榜样——郎朗,你看书上说的,朗朗他爸爸怎么逼孩子的?不学琴就跳楼,你再看看就这周边小院里住的那些琴童,考上音乐学院的,有几个没有遭过罪,受过苦的?从历史,到现在,从传说的,到身边的,不都是这样的例子吗?不这样,能出来吗?二者相加产生了这样的家长和学生。

上次我自己就遇到了一个这样的学生。他来找我,希望我能够帮助他,为他找一个音乐学院里最好的老师,目标只有一个:将来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当钢琴家。


可能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这孩子到了13岁的时候才开始正式学钢琴,现在孩子16岁,已经学了3年钢琴了。


他和我说,我的钢琴老师说,我特有天赋,进步非常快。


我让他弹了两首曲子,他十分自信的坐在钢琴前,弹了一首《喷泉》一首《土耳其进行曲》。


听完之后我说,孩子,你13岁才开始正式学琴,对走专业道路来说,有些太晚了,而且我觉得,你的天赋,也不像你的老师说的那么高,以你现在的年龄,你的程度太浅了。


我建议这个孩子别非要走钢琴专业的路。这个孩子就跟我说,没有关系,周老师,你就给我找一个最好的老师,我学琴是晚了几年,但我不怕吃苦,别人一天练四个小时,我可以练8小时,他练8小时,我可以练12小时,我还有两年才高考,我一定能赶上别人,别人有手有脚有脑袋,我也不是没有,我又不比别人笨,我一定能赶上,我一定能考上中央音乐学院,我一定能!

我问他,你文化课呢,能考多少分?


他显出十分不好意思的神色,半天才告诉我说,300多分吧,但是周老师,考音乐学院,差不多够了。


我叹了口气,孩子,你要是真有你说的这股劲头,这份努力的精神,你还是好好学习吧,你考上北大的可能性远远大于你考上中央音乐学院。

但无论我怎么劝他,这个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反而认为我是在找托辞,不愿意帮忙,我能感觉到,他挺不高兴。

其实,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他们见的太少,不知道失败的例子,远远多于成功的例子,当然他更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努力,走向的将是失败,而不是成功。


跟郎朗同时学琴的孩子,他们有着比郎朗的父亲更执着的家长,他们的努力,勤奋的程度,一点不比郎朗差。但是这样的孩子,只有极少数,能够考上中央音乐学院,而中央音乐学院的毕业生中,能够成为职业独奏家的又是凤毛麟角,而像郎朗这样的成功的明星,在中央音乐学院几十年的办学经历中,就出了这么一个。


我们见到了太多的学生,太多的家长,为孩子树立了很高的成就目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并没有梦想成真,获得期待的成功。


观念上,我们相信:只要努力,一定成功;事实上,很多努力,未必成功。

为什么?


要想成功,仅有努力是不够的,还要有潜能。影响成功与否的因素,不仅仅有努力,还有潜能的制约。而后者,恰恰被整个社会意识给忽略了,在教育的思想中避而不谈了,甚至是被排斥了。


人们有意无意地,避而不谈,潜能对成功的制约作用,本身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更加努力,这种初衷是好的,但我认为,忽略这个问题,在教育中,所产生的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也同样是严重的。潜能,是拥有能力的前提,没有潜能,教育也就失去了前决条件。


什么意思呢?婴儿也不会计算,小狗也不会计算,但是孩子能够学会计算,狗永远也学不会计算,因为人有数字计算的潜能。小狗就没有这个潜能。 


我的百米极限速度是14秒,不练只能跑20秒,一练就跑18秒,努力练能跑16秒,练到吐血,14秒5,博尔特极限速度是8秒5,不练是11秒,一练就是9秒,博尔特不练也比我跑的快,练死我,我也跑不了博尔特那么快。这就是潜能的制约作用。


潜能有高低,努力有大小。潜能的高低,制约了能力能够达到的高度,努力的大小,只不过是决定了潜能能够发挥到什么程度。潜能的极限,是不能通过努力被突破的。


现在,我们回头再看“只要努力,一定成功”这句话。如果这个成功目标的高度,是在潜能极限的范围之内的话,这句话,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这个成功目标的高度超过了本人潜能的极限的话,那么这句话可就错了。如果这时还坚持这个信念的话,那么成功就是不可能的,失败就是必然的了。而这个成功的目标,如果是锁定在一个人一生的理想上,那么悲剧的发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而这样的例子,在琴童家庭中,并不罕见。


潜能力存在着巨大的先天性的个体差异,我们每个人必须要接受这个事实,就像身高一样,有些人长得就是高,有的人就是长不高。人的潜能差异是生物学层面的差异,无法否定,只能正视。

其实这种差异,在人的各种能力展示的领域,都有很清晰的表现。体能的差异是最让大家能够接受的,比如,绝对速度的能力,绝对力量的能力。有那么多专业运动员,倾尽自己的全部精力去训练一个项目,但是冠军只有一个,没有人认为当不了冠军的人,都是由于不够努力。在体育的领域中天赋现象的存在,人们似乎很能接受,音乐上的表现,和体育一样,人的潜能差异是巨大的。也不知道为什么,在体育领域内,人们会心服口服地承认天赋对成就的决定性意义,而在音乐领域,却有那么多人不信那个邪,总是以为,在音乐领域没有取得成就,就是因为努力还不够,只要有了足够大的努力,就应该可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就。 


实际上在音乐领域,努力的程度与成就的高低并不成正比的关系。那些在音乐领域取得较高成就的人,并不比那些没有取得成就的人更用功,特别是那些取得极高成就的大师级人物,核心原因是他们的天赋,而不是他们的用功。比如说,


韩国小提琴家,萨拉·张,5岁学小提琴,8岁与美国纽约爱乐交响乐团合作,在祖宾·梅塔的指挥下,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演奏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这首乐曲,是很多小提琴专业的人,一辈子都练不好的作品,她从零开始,学琴仅仅3年,就达到了世界的顶尖水平。

近年来郎朗成为大家一个热议的现象,而关于郎朗的议论,大都在谈,朗朗在成才过程当中受到了多少苦,家长给大的压力多大,他是多么用功,人们似乎有一个普遍的共识,郎朗的成功的核心原因在于努力。但是很少有人谈到,朗朗是一个旷世奇才。


我给大家讲一个郎朗的故事,有一年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郎朗要和中国一个著名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他提前一天到北京,与乐队排练一下,准备第二天演出,结果到了排练场才发现,他练的曲目和乐队准备的,不是同一首协奏曲,这首协奏曲有三个乐章,第二天要演出,广告发出去了,票已经卖出去了,明天就要开演了,而郎朗现在还没有练过这首作品。乐队没有办法改了,这怎么办? 


郎朗说,我晚上试一下,当晚开始练这首作品,第二天演出,背谱演奏,辉煌成功。


什么概念?莫扎特的一首钢琴协奏曲,对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学生来讲,花一个学期去练,是很正常的,而朗朗只需要一个晚上,这就是天赋。


郎朗的音乐记忆力,技术方面的绝对速度,触键控制,定位准确性,舞台激情音乐想象力他在钢琴演奏的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是令常人瞠目结舌的。


一提到学琴,很多人就拿郎朗说事,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朗郎,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旷世奇才。根本就不能作为常规教育的参照对象。


我本人在教钢琴的时候,经常很清晰的,看到孩子才能的差距,一个孩子的潜能如何,学琴不久,就可以看出来,有些小孩,一个技术动作一说就会,而另一些小孩,反复练,几个星期才练好,这就是才能的差异。

我们的社会舆论与教育界长期以来,一直有意地回避,“天才决定论”。强调,天赋是自己无法决定的,而努力是可以自己掌握的,通过更强调后天努力的作用,激励那些天赋没有那么高的孩子争取更大的成就,防止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另一方面,还由于在国民基础教育中,学校教育都是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掩盖了孩子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潜能差异。


实际上,如果中、小学教育也像学钢琴一样是个体化教育,那家长们一定会发现,孩子在语言、算术、物理、化学方面个体差异,也是非常大的,但我们的教育,取了折中的,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掌握的标准和进程,其实即便是在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当中,也存在一部分孩子吃不饱,一部分孩子跟吃不了的现象。如果用个体化一对一的教育,我估计,能上科技大,少年班的孩子可能会很多。


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掩盖了孩子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潜能差异。结果导致了许多人忽视了潜能对人的成就水平的制约作用,为自己树立了高不可攀的成就目标,并由此产生了很多教育悲剧、人生悲剧。

欢迎互动

说说你在钢琴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来帮你解答哦!
音乐生活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