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研提分项】中内看这个,涨分铁定的!

 pandorex 2016-09-06


全国中医研究生最多



通过今年的考研大纲来看,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今年中医内科学所占的分量,更何况中内还是一门“常看常新”的学科(看了总容易忘,是不是!小伙伴们!)好捉急啊~怎么办呢?不怕不怕,这里有依据新大纲整理的干货,集中力量看这里,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中内啦!


NO1

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


①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

②温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温病,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风温初起极似风热感冒之征,一般而言,温热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温热病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NO2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①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的流行特点。若感冒一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复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

②时行感冒:时行感冒发病迅速,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具有流行性,传变迅速,治疗不及时易发生其他变证。

NO3

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诊断


①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以表证为主,可兼有咳嗽。治以辛温解表。方选荆防败毒散。

②风寒咳嗽: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以咳嗽为主,可有表证。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选三拗汤合止嗽散。

NO4

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诊断


①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治以辛凉解表。方选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②风热咳嗽: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选桑菊饮加减。

NO5

风热咳嗽与肺痈的鉴别诊断


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是其特点,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生,咯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NO6

肺痈与肺痨的鉴别诊断


①肺痨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四大主症: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②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间为主要特征。

NO7

哮证与喘证的鉴别诊断


概言之,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两者虽有类似之处,但又有各自的特殊之处,必须明确予以区别。另一方面,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NO8

实喘与虚喘的鉴别诊断


①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因于外感者,发病骤急,病程短,多有表证;因于内伤者,病程多久,反复发作,外无表证。

②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肺虚者操劳后则喘,肾虚者静息时亦气息喘促,动则更甚,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

NO9

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的鉴别诊断


①咳嗽 咳嗽为主要症状,不伴有喘促。

②肺胀 兼有咳嗽咳痰,但有久患咳、喘、哮等病史,病程长,缠绵难愈,是多种慢性肺系病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除喘咳上气外,常伴胸部膨满,胀闷如塞,甚则见唇甲发绀心悸,水肿,昏迷,喘脱等危重证候。

③喘证 以气息言,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随疾病的治愈不再复发。

从三者关系看,哮证与喘证病久不愈,可发展为肺胀,肺胀又可见哮、喘之证,肺胀因外感诱发,病情加重时可表现为痰饮病中的“支饮”证。

NO10

肺胀与心悸、水肿的鉴别


①肺胀 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②心悸 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③水肿 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NO11

肺痨与虚劳的鉴别诊断


在唐代以前,尚未将这两种病证加以区分,一般都统括在虚劳之内。宋代以后,对虚劳与肺痨的区别有了明确的认识。两者鉴别的要点是:

①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

②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

NO12

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的鉴别


①脱汗 发生于病情危重之时,正气欲脱,阳不敛阴,以致汗液大泄,表现大汗淋漓或汗出如珠,常同时伴有声低息短,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等症状。

②战汗 则发生于急性热病过程中,症见发热烦渴,突然全身恶寒战栗,继而汗出,热势渐退,多为正气拒邪,若正胜邪退,乃属病趋好转之象。

③黄汗 则以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为特点,多因湿热内蕴所致。

④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NO13

相同病,导致不同血证


各种原因导致出血,其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破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血证以出血为突出表现,但随其病因、病位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出血证;火热灼伤的部位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出血证。

NO14

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龙胆泻肝汤:主治肝火上炎的鼻衄与肝火犯胃的吐血。归脾汤:鼻衄之气血亏虚型;吐血辨证为气虚血溢性;便血辨证为气虚不摄型;尿血辨证为脾不统血型;肌衄辨证为气不摄血型。

NO15

胸痹与真心痛的鉴别诊断


①胸痹: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②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NO16

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的鉴别诊断


①胸痹: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②胸痹与胃痛的近似点 心在胃上,胃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与胃脘痛混淆。

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短暂,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

胃脘痛与饮食有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多伴有:嗳气、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等脾胃证候,可予以鉴别。

③胸痹与胁痛 与胃痛类似,胸痹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胁部,但胁痛以一侧或双侧的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伴有口苦、目眩等症。

④胸痹与悬饮 相同点二者均有胸痛。

A.胸痹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波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史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

B.悬饮胁肋胀痛持续不减。

NO17

惊悸与怔忡的鉴别诊断


惊悸与怔忡的病因不同,病情程度上又有轻重之别。

①怔忡每由内因引起,并无外惊,自觉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

②惊悸则相反,常由外因而成,偶受外来刺激,或因惊恐,或因恼怒,均可发病,发则心悸,时作时止,病来虽速,但全身情况较好,病势浅而短暂。

二者在病因、病情程度上是有明显差异的。但是二者亦有密切的联系,惊悸日久可以发展为怔忡。

NO18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诊断


①内伤发热 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②外感发热 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起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NO19

癫、狂、痫证的鉴别诊断


癫与狂,均属精神失常,这是共同特征。但癫者静,狂者动;癫者多喜,狂者多怒。痫证平素如常人,发则眩仆倒地,昏不知人,常伴见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发出猪羊叫声等候,临床上不难区别。

NO20

中风与厥证、痉证、痫证的鉴别诊断


①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但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既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状。

③中风与痫证 痫证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似。但痫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亦与痫证不同。



素材:邓微宏  编辑:邓微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