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意识到被人所爱,自有一种满足感,对一个心思纤细与感觉敏锐的人来说,这种满足感带给他的幸福,比他或许会期待的那一切可能从被人所爱当中得到的实质利益更为重要。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要获得内心平静就必须做到“身体健康、没有负债、问心无愧”。如果这些条件能够达到,那么财富的增加会是多余。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蛮横无理和狂暴的愤怒令人讨厌。但是我们钦佩那种高尚和大度的憎恨,它不是按照受害者心中的狂怒,而是根据公正的旁观者心中的义愤来抑制受害者的愤恨。这种高尚和大度的憎恨不让自己的言语、举止超出这种情感所支配的程度。甚至受害者在思想上也不图谋进行过分的报复,也不想施加过分的惩罚。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个人遭遇到不幸或伤害,会引起悲伤和愤恨的感情。大部分人的这种悲伤和愤恨之情往往过于强烈,但是,也有少数人心中的悲伤和愤恨之情过于低落。我们称这种过分强烈的愤恨为暴怒,而过分低落的愤恨,则被我们叫做迟钝、麻木不仁和缺乏感情。每一种感情的合宜性,即旁观者能够赞同的强度,必定存在于某种适中程度之内。如果感情过分强烈,或者过分低落,旁观者就不会加以体谅。如果考察人性中所有的感情,我们将发现:各种感情被人们看做是得体的或不得体的,完全是同他们是否容易对这些感情表示同情成比例的。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对于遭逢不幸的人,我们能够给予的最残酷的侮辱,莫过于表现出副藐视他们的悲惨遭遇的样子。如果我们对于同伴们的喜悦显得无动于衷,那也只不过是于我们的礼貌有损罢了;但是当他们向我们倾诉痛苦时,如果我们不装出很严肃的样子,那就是真正严重的残忍了。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不管某人如何自私,这个人总是存在着怜悯或同情的本性。他看到别人幸福时,哪怕他自己实际上一无所得,也会感到高兴。这种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同情的感情绝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即便是最残忍的恶棍,即便是严重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丧失全部同情心。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高兴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情绪,哪怕只是一点小事我们都会尽情欢乐。因此,不论何时,只要不因嫉妒而抱有偏见,我们就很乐意同情别人的快乐。但是悲伤是痛苦的,甚至在我们自己面临不幸时,内心也会本能地抵制和避开它。我们要么努力不抱这种情感,要么一有这种情绪就立即摆脱它。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然而,人们更容易同情由无关紧要的事情带来的轻微的喜悦。在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做到谦逊是得体的;但是,对日常生活的小事,对我们共度良宵的同伴,对我们受到的款待,对过去说过和做过的事情,对谈话的细枝末节,对所有那些用来消磨人生的琐事,却难得喜形于色。再也没有什么比在日常发生的事情产生愉快心情更为优雅的,这种心情总是建立在对日常发生的事情产生的所有细微趣味的特殊爱好之上。...因此,正是青春-这个欢乐的年华,容易使我们动情。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人,不管被认为是多么的自私,在他人性中显然还有一些原理,促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使他人的幸福成为他的幸福必备的条件,尽管除了看到他人幸福他自己也觉得快乐之外,他从他人的幸福中得不到任何其他好处。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贪婪和野心两种目标的不同,仅仅在于它们是否伟大,一个吝啬鬼对于半便士的追求同一个具有野心的人征服一个王国的意图一样狂热。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失去一条腿同失去一个情人相比,后者通常被认为更为真实悲惨的。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