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以前,所有的知识都蕴藏在书本里,像一个编码那样等待着我们去寻找,我们寻找到了就认为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而今天的教育对于年轻人来说则是一个罗盘,他们要用罗盘去开启自己知识寻求的征程,并且去寻找他们以前所不一定可以找到的答案。
在全球范围,大家都必须要做好应对21世纪技能需求的演变这样的一种挑战,而其中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我们究竟如何从标准化测试这样的困境当中走出来,来真正地在一种专业化的“氛围”里让老师校长各司其职,并且在各自的平台上都可以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 为未来奠基的四个方面的能力 今天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四大方面的能力。 第一,知识(knowledge)。 无论教育形式怎么发展、变化,根基依然是知识。但是我们新的教育形式要求在知识之上一定要有所创新,并且去通盘地考虑如何让它适应今天的时代。因此,我们这里的“知识”主要由以下五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 01 系统性思维(systems thinking)。在过去,学校教育都非常擅长将大问题化为小的子问题,然后让学生们逐个去击破。但今天更重要的是要在小问题当中进行整合,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思维。 我们还不知道设计这种项目到底是不是能够成功,但是它至少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尝试。 02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今天人们所重视的创新与创造力是不完全相同的。创造力是创新的一个部分和基础,创新要比创造力要大得多。比如说我们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设计思维来使得自己的学习或者是认知形成体系和系统,这个本身也算是一种创新。 03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信息素养也非常重要,它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到究竟这么多知识和学科当中什么是它的基础,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为自己所用。 04 全球化素养(global literacy)。今天的教育要求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性的视野,要让他们懂得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用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个是全球化素养的一个深刻的内涵。 05 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今天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概率性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要具备数字素养。 第二,技能(skills)。 技能也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石,那么技能到底如何运用对我们实际生活产生积极的效果呢? 技能包括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创新、协作、收集数据、沟通等。 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批判性思维就是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同一个问题;协作在今天也被当做一种技能来看待,因为跟别人一起合作去共同解决问题本身就需要高度的技能。 第三,品格(character)。 除了刚才说的技能之外还有一个软实力方面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就是我们说的品格。品格包括同理心、韧性、专注力和心智觉知、包容、好奇心、伦理道德、勇气、领导力等。 同理心意味着一个学生是否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来体会另外一个人深处的情景。 韧性,就是学生在失败以后是否可以继续前行的能力。 你想让一个学生变得有创新能力的话,你必须要让他经常去冒一些风险。只要冒风险就会犯错误,犯错误承受失败以后是否能够从原地继续前行,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品格”非常难以捕捉,但是世界上很多成功的学校都是非常注重学生品格培养的。而且我们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的认知技能高低与他们的快乐感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他们的社会情感技能则和他们是否感觉到快乐关联度很高。 但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使得每一个校长、每一个老师真正地在自己的学校课堂当中将相关的理念进行落实呢?这确实是一个难题,我们的PISA国际测试实际上也正在探讨和改革要更加地注重学生的社会情感技能的项目。
第四,元认知(metacognition)。 最后一点新教育形式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所谓元认知就是了解自己的能力,比如说要有相关的自我意识,要懂得去自律,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要经常进行相关的自我反思。具体包括自我意识、自律、自我反思、自我适应、终身学习、学习策略等。 所以一个真正的成功的校长和老师并不是说在你的学生毕业的时候他的成绩有多好,而是要看在他毕业的时候他是否可以成为终生学习的意识者,在未来的社会里面更加地发展自己。
老师们本身的认知不会自动就转换为先进的课堂教学实践 当前学校的课程已经太多了,很多都是过去有用而现在没有及时更新、没有去适应现在时代的要求的,占领了我们学校很多的资源。 按照金字塔的形状,考察知识的价值有三个维度。最底层的是实用价值,比如概念、工具;中间的是认知价值,比如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最上面的是情感价值,比如美。 被忽视的情感性的价值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因为这是学生软实力重要的一部分,这个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未来是否能够成功。 我们发现一个学生成功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第一个是让学生能够通过严格的训练激发积极的思维,第二是注意力,第三是一致性。 注意力或者聚焦能力意味着要让学生可以在特定的领域里面深入学习,而不是把所有的知识都很肤浅地学一点点。 连贯性是指学生在整个学知识过程当中要有体系,前面学到的知识和后面承接到的内容要有相应的一致性,不能成为碎片化的东西。 比如学习一门外语,周一上午学一点,周四上午再学一点,这样的学生连贯性就很差,因为你的大脑并没有身处在那个语言的国家或者那个环境里面所学习语言的模式。 说了这么多是为了强调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有意思的是,几年前我们为很多国家的老师做了一个测评,就21世纪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当中应该被重视的问题进行测量。 所以这似乎在老师所说的、他认为什么是重要的、好的教学方式和他实际的操作过程之间有一个鸿沟—老师们本身的认知不会自动就转换为先进的课堂教学实践。这个就是教师专业主义其中的一些内涵,就是要如何将自己的观念和自己实际教学实践真正地契合好。
当然,不同的环境当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的国家在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的专业主义方面也是可以互相学习,因为教师专业主义在环境里本身意义也是不一样的。 就数学教学而言,比如在上海更多地注重概念理解,帮助学生来从数学体系的角度来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而在冰岛这一方面的注重则比较弱,他们往往聚焦比较简单可以直接运用于生活的数学问题。 教师专业化的渠道和途径 接下来说的议题就是要让“教师”成为真正专业化的一个行业。 首先的一个措施就是要招聘最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行业,当然这样的一种方式不仅仅要在经济上要让教师的职位有吸引力,同时在智力上以及学术方面要让这个行业非常的有吸引力。 比如说其中一项措施就是要支持教师能够继续发展,其次包括要认可、留住有能力的教师并为他们的发展来创造相关的道路,以及改善相关的社会认知。这些都是教师专业化的渠道和途径。 日本和芬兰他们具有巨大的优势,他们的学校首先培养了很多高质量的毕业生,然后在毕业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很优秀的人都会从事教师职业。 那究竟这个和教师专业主义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OECD有一个关于专业主义的定义,指专业从事某一种职业的人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时所能够行使的自主权和内在约束力的程度。在一个真正专业的行业里,他们的成员是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能力的。 提到教师行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被外界的压力施压,外界会影响教师告诉教师要做什么,而另外一种情况是教师从事行业本身是出自于自我的兴趣和自我内在的动力。这就需要所有的校长和学校管理者去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具体而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主要有三个方面: 01 02 03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确实我们需要去测评教师本身的知识基础,其次就是在知识基础之上要去观察一个教师他对自己的职业自主性这样的一个把控。比如说他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足够的决策权来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学习、相应的从事。 这个教学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教师每一天他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是根据他这整个工作的需要,他可以自主决定来去设计自己如何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 最后一点就是教师的这种职业发展问题,就是相关的校长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考虑到教师入学了以后他工作的过程不能成为一种机器化的流程,而一定要考虑到他在职业方面相应的前景,他是否可以和其他的同行保持着一种积极的交流的渠道,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指导能够有各种学习的机会来帮助教师提升自己。 我们发现在测评这三个方面的情况的时候,不同国家的情况也不一样。意大利在教师自主性方面给教师很大的权利,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但是意大利对于教师的知识基础和相关的继续学习继续发展这样的机会重视则非常的弱;法国相比之下在教师的基础知识方面重视非常多,但在另外两个方面的重视则不足;日本老师知识基础还是比较深厚,但是他们的自主程度非常低,他们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合作网络空间;新加坡在这三个方面的综合情况要比日本好很多。 专业化程度的高低与老师的自我效能以及老师对职业的满意、教学效果的相关度非常高。 当我们问教师对于自己专业化程度的高低究竟是如何认识的,很多专业化程度很低的老师会认为他们社会地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不尽满意,对自己的工作环境也不那么认同,自我效能感也比较低。 相比之下如果学校给了老师更多的职业支持,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则会显示出非常高积极的认知。因此作为校长要帮助教师发展其专业化的程度,而不是用同样的资源去缩小班级规模,因为我们发现课堂的大小和老师幸福感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 文章来源:本文是根据Andreas Schleicher演讲的现场翻译整理而成,有删减,感谢同声传译庄腾腾对本文的贡献。 |
|
来自: 昵称27494174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