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又哭了,先别着急喂奶,夜奶的“苦”,要全家一起扛!

 大海拾金 2016-09-07

当妈的都知道晚间生长激素分泌相对旺盛,宝宝睡晚了,终究不好。我们也都知道,奶睡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宝宝的牙齿发育。而且,妈妈睡不好,多少也会影响乳汁的分泌。


道理都懂,然而多少次下定决心要断夜奶,终究忍不了孩子的哭声,害怕因为自己采取了过于武断的方式,让孩子从小就失去安全感,信任感。在断夜奶的漫长道路上,无数宝妈心力交瘁,很多宝妈虽然挺过来了,但回想起来,都是一段辛酸往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夜奶”这个磨人精,应该如何科学面对。同时,养娃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在面对宝宝的夜奶问题时,在妈妈最脆弱的时候,希望全家都能一起面对,别让妈妈一个人太累。点击查阅?断奶只是仪式,奶粉、辅食才是考场,吃好睡好,别苦了自己和娃


我家是女宝,才四个月,但是因为工作需要,我三个月就结束产假,开始上班。家里不得不采用奶瓶喂养,可是宝宝不喜欢吃奶瓶里面的奶。这样,白天吃的很少,晚上的夜奶就变得特别频繁。一到两个小时一次,很影响她的睡眠(白天睡眠也不好的)。太小又不敢添辅食给她,怎样才能让她少吃夜奶,接受奶瓶喂养呢?


很多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妈妈上班后不喜欢接受奶瓶,于是把所有的需求都释放在夜间,造成夜间频繁的夜奶喂养,建议家长夜间不要与孩子同床睡觉,只有在喂奶时才抱孩子,如果孩子夜间睡眠不好,家中其他人去哄孩子,这样对孩子白天接受其他喂养方式会有帮助。


随着孩子长大,开始对喂养方式进行选择,说明其发育正常。对必须继续添加奶瓶喂养的婴儿,家长要有耐心。


对不接受奶瓶的婴儿,家长须注意:


1.喂奶瓶时妈妈不能在场;

2.一定连续几次只奶瓶喂养,让孩子感觉到饿,才会接受奶瓶。


在孩子接受奶瓶前,暂停辅食和水,直到婴儿接受奶瓶喂养。饿、渴时都用奶瓶喂奶,一天之内多可接受奶瓶。若孩子一拒绝奶瓶,就用母乳喂养补偿,很难使其接受奶瓶。


要解决夜奶频繁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找到宝宝夜醒的原因,到底是因为饿了,还是其他的原因。当夜奶已经严重影响宝宝与妈妈的睡眠,并对宝宝其他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时,全家应该如何齐心协力在第一时间解决困扰。


宝宝为什么会夜醒喝奶,如何见招拆招?


小宝宝刚出生胃容量少,母乳喂养频度可以相应变化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每次吃的不多,因而宝妈总担心是因为自己的奶量不够,饿着孩子了,有的甚至采用配方粉。其实,在刚出生的几周乃内,因为宝宝的胃容量有限,但是身体又在快速成长,需要几小时就喝一次奶。所以夜间喂奶很常见,并且对宝宝的发育非常重要。


(图片内容非常重要,建议点击查阅或收藏!)


宝宝睡不踏实的“假象”与穿盖、肠胃不适 、上气道不畅通的辨别处理


假象:孩子睡觉期间翻身但不醒,或者出现一些声响但自己能够调整并继续睡觉就不是睡觉“不踏实”。孩子睡觉时翻身或发出一些声响时,如果大人给予应答,比如拍、哄、抱孩子就有可能真的弄醒婴儿。


肠胃不适也有很多孩子面临着真正的睡眠不安,主要是跟肠胃不适有关。3 周 ~6 个月的孩子容易肠绞痛、肠胀气,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孩子的睡眠。


上气道不畅通:另外,孩子睡眠不安时,家长还要留心观察孩子睡眠时是否张着嘴。一般来说,鼻塞(鼻黏膜水肿、分泌物过多)、腺样体肥厚、扁桃体肿大严重时,可致上气道通畅不良。如果发现这样的问题,应尽早到耳鼻喉科就诊,以免慢性缺氧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穿盖:怕孩子着凉,难免给孩子穿盖过多。大人可以试图摸摸孩子后颈部有无出汗?只要出汗了,就是穿盖过多。不要管手脚是否偏凉。由于婴儿心脏收缩力弱,每次搏动到达手脚末端血液有限,会有偏凉现象。只要手脚热,也说明穿盖过多了。


(图片内容非常重要,建议点击查阅或收藏!)


戒夜奶,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生长发育


夜醒频繁,影响睡眠休息时间,会影响生长发育


孩子晚上生长激素相对旺盛,睡晚了,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不好。关于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新的睡眠时间建议: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NSF)更新了健康人合适的睡眠时间指导建议
年龄睡眠时间范围
新生儿(0~3个月)14~17小时
婴儿(4~11个月)12~15小时
幼儿(1~2岁)11~14小时
学龄前儿童(3~5岁)10~13小时
学龄儿童(6~13岁)9~11小时
青少年(14~17岁)8~10小时
年轻的成年人(18~25岁,新划分年龄组)

8~10小时

成年人(26~64岁)7~9小时
老年人(65岁以上,新划分年龄组)7~8小时


奶睡不刷牙,容易出现龋齿


频繁的夜奶会增加龋齿出现的概率。应在萌出第一颗牙后就要规律刷牙了。不要与别的孩子相比,不要认为母乳喂养不会出现龋齿,因为孩子已添加了辅食,辅食中有糖分,比如粮食中的淀粉。在口腔内细菌作用下,糖分变成酸,附着于牙齿上,从而腐蚀牙齿导致龋齿。除认真漱口、刷牙,还要定期接受牙科医生的检查,进行必要的防护和治疗。很多婴幼儿害怕看牙医,可通过家庭模拟或讲绘本故事,减轻看牙的恐惧。


戒夜奶不等于断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母乳喂养


夜奶太频繁,消耗掉妈妈太多的精力,可能会影响母乳分泌,这样更加不利于宝宝的母乳喂养。具体的断奶方法,我们在昨日的微信里面也有详细的说明。


断夜奶支招


培养孩子睡长觉,不刻意加餐


孩子睡眠时代谢慢,消耗少,不会因此出现饥饿性低血糖等问题。而且睡眠期间生长激素相对旺盛,对生长非常有利。


(图片内容非常重要,建议点击查阅或收藏!)


夜里醒来,先查明原因,排除疾病生理困扰,避免宝宝养成一哭就吃的习惯


宝宝醒来,先要看看是不是热了、尿片湿了、周边的环境太吵


还要区分宝宝是真饿还是假饿,我们要看看是不是饿了,如果宝宝晚上醒来吃的跟白天吃的一样多,可能是饿了,若只是随便吃几口,吃的不多,可能就是习惯性的安抚吮吸。


宝宝若只是简单的求安抚性哺乳,家里要达成一致,让妈妈以外的人去安抚。一旦刚开始哭,妈妈不理他,哭了五分钟,妈妈受不了了,就开始喂他。下次他觉得不哭到五分钟,妈妈是不喂的,所以哭得更厉害了。孩子获得的反射是“我只有哭,妈妈才会喂我”。


睡前尽量让宝宝填饱肚子,逐渐减少夜奶喂养次数


宝宝睡前尽量让他吃饱,寻找孩子的喂养规律,面对只是求安慰的晚间吃奶,我们要陆续用其他的安抚方式代替夜奶。在宝宝睡觉的床边放上他喜欢的玩具、安抚陪伴物件。


避免习惯性奶睡,夜醒,黑白颠倒,要引导孩子分清昼夜


很多时候,宝宝晚上一醒一哭,妈妈因为太累,就直接让宝宝吃点奶睡觉的习惯。慢慢的在宝宝的潜意识里面,含奶头睡觉变成一种安抚工具。


婴儿出生之前在妈妈子宫内是没有任何光照刺激的。所以出生后,家长需要逐渐给孩子营造白天和夜晚不同的环境。婴儿生后2~3个月开始接受了昼夜变化,夜间,家中要保持安静,同时关闭或调暗光源。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黑白颠倒的睡眠习惯,家长可以在白天制造噪音或增加室内光线,让孩子白天睡不踏实,这样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就可以逐渐转到夜间睡觉的习惯。



打造安全的睡眠环境,找到孩子睡眠的提示语


晚上孩子出现打哈欠、眯眼睛等动作时,大多是需要睡觉了,我们要尽快安排其入睡,并掌握好孩子的睡眠规律,打造良好的安全睡眠环境。



(图片内容非常重要,建议点击查阅或收藏!)


全家齐心协力一起协助宝宝戒夜奶


全家可以轮流守夜,孩子夜里醒来,尽量不要让母乳喂养的妈妈去抚慰。妈妈白天带娃,也很辛苦,妈妈与孩子共同的良好睡眠,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不能一直让妈妈晚上单独带着孩子睡觉。


希望家长在孩子夜里醒的时候,尽可能不让母乳喂养的妈妈去关爱孩子,由别人帮忙照顾。这样孩子认为醒了不一定是吃奶,也没有奶吃,逐渐会安静下来,所以我们对孩子夜里的一举一动,不要刻意去打扰,使孩子能够学会安静睡觉。


断夜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贵在坚持,即使宝宝因为疾病等原因,偶尔的反复,也不要过于焦虑,我们最后还是要看宝宝的成长是否符合正常的生长规律,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请专业医生排查原因,找到解决方案。



THANK YOU

科学家庭育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