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害惨了多少中国家长3

 钟家台 2016-09-09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害惨了多少中国家长3

《小别离》剧照,讲述了一场因出国留学引发的家庭战争

家长和办学机构都秉持一种乌托邦式的理念,认为只要摆脱现行教育体制的人才培养路径,孩子的未来一定会更好,但他们似乎都没有心理准备回答一个问题:万一呢?

这里的根源或许在于中国近代以来的激进遗产:当人们对现存社会结构和制度感到不满时,往往不是试图改革它,而是迫不及待地(有时是在改革无望的心理之下)试图整个否定它,来做完全不同的激进的乌托邦实验。只是在读经的问题上,这个实验的结果却要由孩子来承受。

许多中国家长真是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给害了,仿佛人生是每一步都不能浪费的马拉松,却忘了人生不是笔直向前的,起起落落、前进两步再后退一步都是常事。

许多家长试图早早就送孩子去海外留学,也是这样的心态,仿佛“出去得越早越好”,那都是出于一种急不可耐的心态。然而,无论家长多么希望自己孩子从一开始就领先于别人,他毕竟不是机器,会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和怀疑,而且对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而言,如果不能自觉地理解自己为何要那么做,那恐怕也迟早会陷入心理危机。

也许还有人记得多年前的“马拉松神童”:2007年元旦,8岁女童张慧敏以3小时2845秒在海口跑完马拉松全程,获女子组第二名,随即名声大噪。她那位原本只是饲养热带鱼发家的父亲张建民,深信自己可以培养出世界冠军,并放话要让女儿夺得2016年奥运会女子马拉松金牌(并没有)。

“马拉松神童”张慧敏

尽管有无数运动专家的质疑和反对,但这位父亲坚信自己的训练方式没有错,自认“对训练、运动医学、营养学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持续以自己的方法高强度训练孩子每天长跑,并于2008年带领女儿从三亚跑到北京,历时56天、全长3588公里。如今呢?张慧敏已上高中,她在10岁之后就厌倦了不停长跑,上中学后极少去操场跑步,不情愿地参加了一次运动会的800米比赛,也没拿到名次。

虽然一个是跑步,一个是读经,但背后家长的心态并无不同:他们都固执地坚信,自己为孩子选择的成长道路,可以让他将来一鸣惊人,而一旦认定,就算再多的旁人劝告和专家意见,都不能推翻他们的决定。

这容易招来一种批评,认为家长如此专断,只是想在孩子身上复制自己;然而,这些家长的心态往往并不是要孩子复制自己,相反,正因他们的人生太多挫败和难以实现的理想,因而,他们最不期望的就是孩子像自己。

这里面埋藏着某种自我痛恨:“我不希望你接受像我那样的教育,如果人生能重来一次,我不想要那样的人生。”这本身就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否定:古人所说的“不肖子孙”,本意就是指他们与父祖辈不相似,而当下这些中国父母,就是想要孩子有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的人生。

然而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那最终还是他自己说了算,因为那毕竟是他/她的人生。就像康德曾说过的,“谁也不能迫使我以他的方式获得幸福。”我们不必因为读经少年的经历就否认读经或经典本身,就像不必因为“马拉松神童”的事例而否定马拉松,但一个人是否真正有志于此,理应让他在十八岁成人之后自行选择。

我本人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在他们的教育问题上,我一贯比较放手,因为相比起他们将来成绩的一时好坏,我真正最为担心的,是他们会厌学。

如果真想为了孩子好,倒是有一项技能是可以从小培养的:自治。自学、独立思考并完成任务,在我看来是一个人才在迈向更高层次时迟早都会遇到的最重要的瓶颈。早先曾有人问我“孩子上小学六年级,这个岁数的孩子,应该怎么为他选书读呢”,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本身就错了,因为,家长应当做的不是“为他选”,而是让他自己来选,至少是培养他自己选的能力,因为总有许多地方,没有任何人能帮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