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洲最大恐龙出在海石湾

 zhw9888 2016-09-11



1947年在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镇北山马家户沟出土的马门溪龙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恐龙化石之一,距今约1.6亿年,是化石记录中脖子最长的恐龙,个体世界第二、亚洲最大。


1947年5月,著名地质学家孙建初在海石湾地区勘探石油时,在北山上的马家户沟采集到一块完整的鳄鱼头骨化石和几块恐龙化石。这些化石运往南京中国地质调查所古脊椎动物研究室,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古动物学界。从1947年到1956年的10年间,地质工作者和古脊椎动物学家先后4次到海石湾抢救性挖掘恐龙化石。挖掘采集工作结束后,这些化石全部装箱,运往北京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1965年5月,在中国古脊椎动物学泰斗杨钟健先生的主持下,对在海石湾出土的这具恐龙化石与晚其10年发现的另一具四川合川出土的恐龙化石进行装架复原。被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亲笔题名。海石湾出土的这具22米长的蜥脚类恐龙化石一直在中国古动物馆展出。而另外一具四川马门溪龙装架复原后运回四川放置在成都地质学院(即今成都理工大学)。


中国古动物馆陈列的海石湾马门溪龙骨架(镇馆之宝)


马门溪龙”的名称源于1957年在四川宜宾马鸣溪工地发现侏罗纪晚期、蜥脚类、长颈、食草恐龙而得名。当年中国古脊椎动物学泰斗杨钟健先生因为方言的缘故,人们将他说的‘马鸣溪’听成了“马门溪”,并在报刊上发表,后来以讹传讹,始终没有得到纠正。

马门溪龙”没有按最早的发现地和挖掘地命名,却按比它晚10年的发现地命名,不能不说是对兰州海石湾龙的不公平!

这里就是当年发现恐龙化石的马家户沟。

4亿年以前,如今的海石湾一带。还是一片浅水湖泊。那时的海石湾,气候温暖湿润,正是恐龙繁衍生息的好地方。湖畔的陆地上,林木茂密,跃龙、剑龙等各种食肉类恐龙时隐时现。马门溪龙虽然是恐龙中的“巨人”;但它性情温和,不喜欢与别的同类争斗,常常独自在五六米深的浅水中寻找食物。水里呆的时间长了,它也登上湖畔寻觅食物。因为它头很小而身体巨大,必须一刻不停地吃食物,才能维持生命。一天,一只马门溪龙刚刚爬上湖岸,正在绿茵茵的草地上蹒跚而行,突然,一声凄厉的嗥叫,从不远的树林边传了过来。它抬头望去,只见一只剑龙张着血盆大口,正在扑食一只鳄鱼。它伸长脖子,咆哮一声。相把剑龙吓跑,没想到那家伙恼羞成怒,撂下鳄鱼。从后面一跃而起,狠狠咬住了它的尾巴。马门溪龙疼痛难忍。大吼一声,甩起尾巴,朝剑龙打去。剑龙‘嗥嗥’嚎叫着逃走了,但马门溪龙的尾椎还是被咬伤了。它忍着疼痛,一步步又向水中走了回去。

马门溪龙的伤口很快愈合了,只是那地方隆起了一个疙瘩。它并不在意,照样在浅水中寻觅食物。有时,照样爬上湖岸,啃食草滩上的嫩草叶儿。这天。这只马门溪龙刚刚爬上湖岸,突然,一道蓝光从湖面掠过。‘轰隆’,一声,脚下裂开一条大缝,大地震发生了。马门溪龙来不及奔逃,便被陷进裂缝,紧接着,又是‘轰隆’,一声,裂开的地面又合扰到一起,整座山川都不停地摇晃起来……

大地震把这只马门溪龙埋进了地下,从侏罗纪到白垩纪,又从第三纪到第四纪,被埋进地层的沉积物变成了紫红色的砂岩,马门溪龙也被石化成了化石。可是,它却始终被深深地埋在地下,整整与世隔绝了4亿年后,才又重新回到了太阳底下。但这已不是它生活过的那个侏罗纪恐龙时代,而是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公元1947年。


 为使恐龙故乡的人们了解这一远古庞然大物创建新型的海石湾城市文化品牌,增加生态环境氛围和园林化艺术,红古区建成了华龙广场,2000年,红古区城建部门总投资50多万元,用15块大小不等的花岗岩材料雕凿,按照装架复原图复制,神态雄壮优美,现已成为红古区的标志性城雕。组装成一座长20米,鬲12米,总重量约为70吨的中华第一龙马门溪龙雕塑。

红古区政府大楼对面的华龙广场上矗立着马门溪龙雕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