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中的“举动轻缓”

 百科汇652 2016-09-11
(一)轻缓是为了发展重快
太极拳举动轻缓,是我国传统武术中快与重的特殊训练方法。太极拳的练法之所以必须缓慢,是为了“运劲须无微不至”;开头就快速练法,必然处处滑过,做不到处处都能恰到好处。只有练慢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后才可由慢到快,快后复慢,既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
轻是保证全身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拳论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灵活。灵是轻的发展,在轻的基础上发展,方能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的“灵”,将来在“忽隐忽现”中兼练沉着的功夫时,也不致于妄动拙力;如此反复锻炼,始能快慢轻重,随心所欲。
动作缓慢既有利于高速呼吸,使呼吸逐渐做到“悠、长、细、缓、匀”,也有利于仔细检查动作中的正确性和内外的协调情况,也更有利于逐步提高耐力,产生一种沉重而又轻灵的内劲。每一势停,似停非停,气机渐运,内劲方才贯注充足。内劲充足,下势之机势自生。周身骨节松开,以意导气,贯注于骨缝之中,骨节虚虚对准,使有腾挪之势,才能节节贯串,劲整而又灵动。另外,还须于骨缝之中运气达肌肤之上,缠绕运转,这样才能运行无滞,回转自如,内劲也轻而不浮,沉而不滞。拳论说:“动急则应急,动缓则缓随”,“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可见,练太极拳并不是单纯要求缓慢的,而是要求既能慢、又能快的。陈鑫说:“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也要快到别人跟不上我”、“此拳之运,不贵速而贵缓,缓则可以细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运劲可以自知运到指头与否。能如此运,将来功夫成时,其速无比。”太极拳的轻缓,正是为了求得重快。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缓则内劲逐渐增长,不用力则自然沉重。在轻缓中有了功夫后,即可随心所欲地练快,能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是一种平稳中正的缓慢,肌肉和骨节不是处在某一特定角度下收缩和旋转,而是用许多不同的角度完成一系列近于静力性的等张性练习,因此能发展骨骼的支撑力和肌肉的体积,从而能增强力量和耐力,并能使各种不同姿势之间保持平衡和稳定。
 
(二)缓慢的限度
    动作缓慢时,腿部需要大力支撑,因此缓慢的练法实际上是大运动量的练法。练过长拳多年的人学习太极拳以后,开头总是感到腿力不够,腰背酸疼。因此,对初学者,特别是体弱者来说,开头不能强调缓慢。所谓练太极拳的初期要求越慢越好,是指练过一段时间,腿力增强以后而言的。并且所谓越慢越好也不能像静坐功那样强调时间越长越好,而是应该以慢动作中没有断续和停顿,并且气势不散漫为标准。按照太极拳的传统练法,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为6至8分钟,现为10分钟左右;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为8至10分钟,现为20分钟左右。总以呼吸自然,不感觉呼吸紧促为标准。如果过缓,不但呼吸和动作不易协调,不能“一气呵成”,而且精神也不易贯注,容易形成懒散松懈、暮气沉沉的状态,动作呆像不灵活,因此就不能做到“气势腾挪,开合有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