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彩书评 | 它正在改变中学历史教学——评东方出版中心“地图说史”丛书

 上官的历史馆藏 2016-09-11


编者按: 本文作者周靖,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首席教师、历史教研组组长,上海市特级教师。原文发表在<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4期



似曾记得,2003 年一部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令人忍俊不禁的《漫画世界系列丛书》(《漫画英国》、《漫画法国》、《漫画荷兰》、《漫画意大利》、《漫画韩国》等)在韩国狂销400 万册后迅速抢占中国市场。

作者李元馥(韩国著名漫画家和设计师)以漫画说史的幽默方式,“只讲故事,而不评价”的态度,“用超脱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社会”,力求在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对自己与外国的社会进行客观的比较和检讨”。去年十月,一部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地图说史丛书》(《地图上的古希腊史》、《地图上的德国史》、《地图上的法国史》、《地图上的美国史》)在上海正式出炉。与《漫画历史丛书》的幽默和“只讲故事,而不评价”的态度不同,《地图说史丛书》以图文互释、古今贯通的巧妙构思,将266 幅地图(不包括表格、平面图、柱状图等)和208 个故事相互参照,勾勒出一条大国崛起的主线。它弥补了单纯图像难以剖析历史细节、承载历史观念和单纯文字难以建构历史空间、还原历史变迁过程的不足。这种以地图演绎人类发展轨迹,再以故事追踪人类活动细节的全新视角,合理地建构起读者与人类历史间的直接联系,并滋养出对历史更为复杂有趣的新见识。由此观之,《地图说史丛书》填补了国内历史地理研究方面的空白,也开启了以图像叙事和文字叙事互为关照撰写中学历史读本之先河。

纵观当今中学历史课堂,重视地图的运用、关注历史的细节已成为教学常态。然因缺乏集两者于一体且适合中学生使用的专业读本,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更多地流于技术操作层面,很难真正形成融会贯通的史学思想方法,更无法从思想方法的建构中孕育出历史观念。《地图说史丛书》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了中学历史课堂,为史学思想方法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譬如,目前上海高中生正在使用的基础型课程教材(高中历史试验本),囿于篇幅,关于美国历史的地图仅有8 幅,其中第四分册2 幅(美国独立战争、美国领土扩张),第五分册3 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二战前期亚洲及太平洋形势、欧洲战场与非洲战场的反攻),第六分册3 幅(北约与华约、盟军分区占领德国与柏林、朝鲜战争形势)。而对于美国乃至世界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罗斯福新政的介绍,却没有一幅配套地图。虽于整顿金融、调整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等新政举措方面着墨不少,但终究无法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转换为多维立体的结构并形成对罗斯福新政的完整的“见识”。《地图说史丛书》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以《地图上的美国史》为例,它分为四章,用94 幅地图演绎了美国从“白手起家”到“经济起飞”再到“走向世界”和“冷战对峙”的过程,分别对应美国文明的奠基、经济发展与自我调整、全球扩张以及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这四个历史阶段。其中有关罗斯福新政就有2 幅地图,分别是《1929 年经济大危机造成的社会问题》和《1932 年美国总统大选》,它清晰地揭示出经济大危机的发生状况,危机时期美国工人、农民和特殊群体的抗争,新兴思潮的诞生以及美国总统大选中赫伯特·胡佛和富兰克林·罗斯福等人在选举获胜地区的普选票和选举人票数。2 幅地图直观、明了地分页展开,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积极干预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罗斯福新政的全貌跃然于纸上,再配以生动、有趣的故事烘托,一段“从赫伯特·胡佛到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美国历史叙事得以立体地呈现。在空间移动中理解时间移动以及人类活动的原貌,这是《地图说史丛书》的一大创新。

再如,目前上海的高三历史拓展型课程,囿于应试教育,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只讲概念,不讲史实;强调宏观理论,忽略微观细节,鲜活的历史因蜕变为训练几乎沦为“无敌高考背多分”。加之教材编撰多采用宏观叙事、细节留白的方式,侧重于史实框架的建构,具有浓厚功利主义倾向的教材使用者根本无法解读教材编撰者给予的“选择余地”和“运用空间”,硬生生地把新课程强调的“用教材”变成了“教教材”,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也就不难理解了。《地图说史丛书》提醒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细微、典型的历史情节,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补白”传输给学生,以此激发对史实学习的兴趣,夯实史论分析的基础,进而理解史实和史论所赋予的价值内涵,形成科学合理的史识。以《地图上的德国史》为例,其第十章“纳粹德国”,讲述了“铸造神剑”、“寻找盟友”、“战争狂人”、“帝国秩序”、“最后解决”、“抵抗运动”、“帝国覆灭”7 个故事,通过细节的描述并与9 幅地图相互参照,以集权为特征以扩张为目标的纳粹德国历史便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第十一章“复兴之路”,则讲述了“分区占领”、“走向分裂”、“隔离之墙”、“重新统一”4 个故事,加上5 幅地图的演绎,铺叙出战败国的“历史负担”以及隐忍、回避、觉醒、反复、纠结的反省历程。通过这两章的学习,有助于我们厘清“战争与和平”这一近现代德国历史的主题,进而深刻理解德国在历史文化建构上的种种策略。以文字诠释地图,以故事深化观念,这是《地图说史丛书》的又一创新。

品读《地图说史丛书》,联想到上海高考《考试手册(历史科)》中的四个考试目标,即空间意识、史实理解、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进而自问: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达成上述目标?“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地图、故事相互参照”。宋人的《通志·图谱略》和今人的《地图说史丛书》凸显出古往今来学者的治史轨迹———图像和文字互为借鉴、相得益彰。这就是当今中学历史教学所倡导的史学思想方法。这一方法中看不到所谓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严格边界,寻不到机械训练和“背多分”的蛛丝马迹,只见到复杂的历史通过科学有效的史学思想方法的“再结构”转换为中学生的自身话语,更悟到大国各自鲜明而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及其某些相通的发展规律将成为未来公民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图文互释,链接时空;古今贯通,领悟真谛。《地图说史丛书》的多样性和多层面,使历史在中学课堂中与我们的直接感知更加呼应、互相衔接。中学历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亲切的立体的叙事。

《地图说史丛书》正在改变中学历史教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