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字面来看,“金玉良缘”的“金”指宝钗脖子上的金锁,“金锁”最早出现在书中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遇合认通灵》写宝钗看“通灵宝玉”连念两遍“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引得莺儿不去倒茶却在那里发呆,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接着写宝玉笑央要看金锁,宝钗被缠不过,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托了锁看时果然有篆字成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是“金锁”的第一次出现,脂砚斋认为:“璎珞者头饰也,想近俗即呼为项圈者是矣。”由此可见,“金锁”即指此项圈。那该“金锁”又是从何而来呢? 金锁何时而来未曾明确表示。大家都知第四回宝钗来到了贾府而“金锁”是第八回出现,我们可以猜测是先有“通灵宝玉”而后仿有“金锁”。对此,清人陈其泰认为:“金锁来历,诸者可以想见,制造当在进京之后,深知黛玉为宝玉亲厚,贾氏一门皆属意黛玉,以迎合贾母之意,故特设此一说,以间之也。”[2]由这一段批语可以看出,陈不仅对金锁的来历产生怀疑,认为是薛家为离间宝黛而有意制造金玉之说,而且认为金锁的制造是在薛家进京以后。对于这种看法,我们不敢妄下定论,但仔细分析却不无道理。直到第八回宝钗才对宝玉说“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到要瞧瞧。”很自然地将话题转到玉上,继而引出自己的金锁。宝钗可谓是既含蓄大方,又不着痕迹地让宝玉知道了正如自己有“通灵宝玉”一样,她也有一个神秘的“金锁”,这对于一直对自己胸前所挂“劳什子”不解的宝玉来说,可以说是心灵上的一次极大震动。因而,金锁的来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是为了迎合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而伪造。 通读文本我们可知“金锁”的来源薛姨妈和薛宝钗的话语是自相矛盾的。第八回,宝玉欲看金锁时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宝钗言金锁是“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 然后錾上了。这里宝钗明确说明与宝玉落草而生的通灵宝玉不同金锁是人为后天制造的。至于为什么錾在金器上也借莺儿之口说明,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由此我们更加确定和尚送的只是吉利话,话是自己錾在锁上的。再看书中第二十八回写道:“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送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此处通过宝钗写薛姨妈说和尚给的是金锁,这与前面宝钗和莺儿讲和尚送的只是话岂不矛盾?对于这一点,护花主人早就指出:“第八回说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錾上了,又说八个字是和尚送的必须錾在金器上,今乃说金锁是和尚给的,是乃状薛姨母女自相矛盾露实处,非如他处作者以矛盾自娱也。”薛姨母之所以这么说,用意是很明显的,正如太平闲人在此行文字下批道:“此乃抉破金锁之假,钗玉之婚乃薛姨母自献也。用一没来历人工制造之金锁,而借为和尚之言说等有玉的方可结婚,夫衔玉而生,事出至奇,岂能更有其二?是明明说出只等宝玉一人而已,将谁欺乎?”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从书中旁人的话语可以看清制造金锁的真相。如第三十九回探春夸宝钗有心,不管什么都记得,林黛玉冷笑到:“她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这些人带的东西”黛玉当然指的是“金锁”和“通灵宝玉”,通过黛玉之口,不难看出平时宝钗在这上面所费的心思,真是惟恐别人尤其宝玉不知她有金锁,极力联络“金玉之说”,足见其制造金锁动机何其明确也。又如第三十四回,因为宝玉挨打的事,薛家母女埋怨薛蟠,薛蟠气急说道“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弄得宝钗很是狼狈。我想此时薛蟠正在气头上,这些话最是实情,实际上是把制造“金玉良缘”的真相一时失语给捅了出来。 通过以上几点的论述,我想是应该给“金锁”澄清一下“身世”了,即它的出身一点也不神秘,不过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人工造作物而已,金锁之假,足见“金玉良缘”之伪。“金玉良缘”其实是一种人力的造作,虚伪而世俗。 【兮媛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