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襄阳宜城:郑集农民王仁四的“养蛙经”

 风起看潮起潮落 2016-09-12

本网通讯员沈均平 张贺军记者李明磊

青蛙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在餐桌上一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野生青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且含有一定的寄生虫,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很多餐饮店只能以“美蛙”代替,口感就大为逊色了。而在宜城市郑集镇,王仁四通过人工饲养青蛙,不仅让大家饱了口福,还通过饲养青蛙走上了致富道路。近日,记者专程来到王仁四的养殖场,向其了解他的“养蛙经”。

襄阳宜城:郑集农民王仁四的“养蛙经”

王仁四给青蛙喂食

襄阳宜城:郑集农民王仁四的“养蛙经”

青蛙正在进食

“前些年一直在外打工,日子过得也还算可以,但是想到给别人打工常年漂泊在外,总不是最终出路,所以在打工的同时,我也一直在留意适合回宜城创业的项目。一次和朋友在外吃饭,点了一盘青蛙肉,虽说味道鲜美,但结账时发现,仅是一盘青蛙肉就花了100多元,老婆在抱怨价格贵时,我却暗喜:既然青蛙的价格这么高,而野生青蛙又是受保护的,那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养殖青蛙呢?于是,在2012年,我回到宜城开始了青蛙养殖。”王仁四告诉记者。

回到宜城,王仁四积极学习青蛙养殖技术,并第一时间找到相关部门办理了青蛙养殖许可证,紧接着购买了近万元的蝌蚪苗,利用自家的8亩水稻田,正式开始了青蛙养殖。万事开头难。王仁四购买的第一批蝌蚪苗,投放了十几天,不仅没有看到蝌蚪逐渐发育成青蛙,而且连蝌蚪也是越来越少。为了弄清楚原因,王仁四连续在稻田边蹲守了一天一夜,后来发现是因为稻田中存在黄鳝和小龙虾,蝌蚪的消失就是因为被黄鳝和小龙虾吃掉了。有了第一次的教训,王仁四便对自家的8亩稻田中的黄鳝和小龙虾进行治理,然后又购买了1万元的蝌蚪苗投放在水稻田中。经过悉心喂养,蝌蚪慢慢发育成青蛙并逐渐长大,王仁四的青蛙养殖也算是走上了正轨,并在当年就收入近10万元。

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和收益的增加,2015年,王仁四决定放弃水稻种植,并投资近20万元,将自家的8亩稻田建成蛙池,专门饲养青蛙。王仁四将8亩稻田分成36部分并互相隔开,每部分沿四周挖了一米宽左右的长方形沟渠,在沟渠围成的地面上则种上了各种植物,以模拟青蛙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了防治青蛙遭受到鸟类、鼠类的袭击,王仁四还为每个蛙池添加了遮阳网,在四周拉起了电网,为青蛙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最有利、最安全的条件。由于青蛙视力差并且不喜欢吃静止的食物,王仁四专门将给青蛙喂食的托盘换成带有弹性的托盘,这样青蛙只要一跳到托盘上进食,托盘上的食物也就因为弹力动起来,这样,青蛙就更容易发现,从而方便了青蛙进食,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仁四努力为青蛙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同时他的付出也得到了应有回报。在王仁四的这种饲养模式下,平均每亩能够产成蛙2500斤-3000斤,按照目前销往四川、武汉等地每斤20元-25元左右的价格,预计今年总收入能达到60万元,年纯收入高达30万元以上,远远高于种植水稻和在外打工的收入。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不时有来自襄阳及周边对养蛙感兴趣的朋友向王仁四取经,王仁四也都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近几年来养蛙的经验。通过几年的摸索和总结,王仁四在养蛙方面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了,同时实践也证明养蛙的收入确实要比种植水稻高很多。因此,王仁四决定今年再流转30亩土地,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在尝到养蛙收益大的甜头后,王仁四成立了“宜城市鑫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希望能够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带动周边更多对养蛙有兴趣的老百姓共同致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