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 | 李白血统之谜

 gudian386 2016-09-12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天水晚报

文/李子伟(天水民俗学家)

唐代大诗人李白,是终身未得封侯的汉代“飞将军”李广之后。李白《赠张相镐二首》之二:“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这里所说的就是自己的远祖李广。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文》(唐代宗初年曾任命李白为左拾遗,时李白已死。新墓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在李白死后五十五年)中写道:“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

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位富商,在李白四岁多时,他携全家人从西域碎叶辗转入蜀,定居蜀中彰明(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李白出生于唐代西域碎叶城。唐代碎叶有两处:其一即中亚碎叶;又其一为焉耆碎叶。焉耆碎叶,其城为王方翼所筑,筑于高宗调露元年(679)。《碑文》既标明“隋末”,可见李白的生地是中亚碎叶,而非焉耆碎叶。

中亚碎叶,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译作“素叶”。《记》中云:“(自凌山)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原注:‘或名热海,又谓咸海。’案即今之伊塞克湖。)……清池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叶大城,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也。”素叶大城即碎叶城无疑。城在碎叶水南岸,即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隋唐时代为西突厥建牙之所,玄奘以贞观三年(629)见西突厥叶护可汗于此处。可见中亚碎叶实为当时一重镇。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所述李白家世大抵与此相同。《草堂集》是李白诗文集的初名。李白以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冬卧病于当涂,垂危,以诗文稿授其东道主县令李阳冰,请他作序。序里有云:“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中叶非罪,谪居条支。……神龙之始(705),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李阳冰的说法必然出自李白的口授,自是无疑。但需说明,这里的“条支”是一个大的区域专名,当时的碎叶是属于条支的。而“复指李树而生伯阳”,说的是恢复了李姓。李姓多以老聃李耳(字伯阳,相传其母生其于李树下,指李为姓)为始祖。

李白是这样的情况,以致许多研究者认为李白不是汉人,而是西域胡人。此说的代表人物是陈寅恪先生。陈寅恪先生于1925年发表在《清华学报》十卷一期的《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一文认为“太白入中国后方改姓李”,结论为李白不是汉人,而是“西域胡人”。

陈寅恪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又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学家。他的看法虽然武断,但不是没有理由。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陈氏的说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郭氏认为李白先人西迁,“隐易姓名”,入蜀后改还原姓,不承认李白是胡人。

近读孟弛北《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一书,书中写道:“李白,他身上就有突厥人的血液,这从他两个子女的名字就可以得到证实。他的儿子叫‘颇黎’,这在汉文中无法解释,其实这是突厥语‘狼’的译音。狼是突厥人的图腾,用颇黎作人名像汉族人用‘龙’取名一样。李白的女儿叫‘明月奴’,在今天的维吾尔族中叫‘阿衣奴儿’的女孩子很多,‘阿衣’是月亮,‘努儿’是光,明月奴,月是意译,奴是音译。而李白本人长的眼睛正是突厥人的眼睛特征……”孟弛北认为李白身上有突厥人的血液,这种说法比陈寅格先生认为李白是纯粹的胡人和郭沫若先生认为李白是纯粹的汉人的说法显然要客观公允得多。我认为,李白确是混血血统,他身上既有汉人的血液,也流淌着突厥人的血液。这些都充分表现在他的性格中。至于他的儿子叫颇黎,女儿叫明月奴的含义,孟弛北先生的分析别有见地。许多研究者多认为“颇黎”即玻璃,古籍中也有记载。李白只所以给儿子取名“颇黎”,大概是因为玻璃产于西方,而以之表示不忘自己西方来身份的原因。我在《李白及家人姓名之秘》一文中便依从了这个观点。但一般的书中写到李白的儿女时,多作伯禽与平阳。明月奴,颇黎的出处见魏颢《李翰林集序》,《序》中写道:“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日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鲁一妇人,生子日颇黎。终娶于宋。”对此,郭沫若先生认为“明月奴”是平阳的小名:所谓“伯禽”,郭氏认为出于魏颢的误会。郭氏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写道:“所谓‘生子颇黎’,其实就是伯禽。伯与颇,音相近。禽字由黎字的音推测,应该本作‘离’。伯离即颇黎,被后人误为了伯禽。‘伯禽’本是西周初年周公旦的长子鲁公的名号,李白何至以古人的名字来名自己的幼儿?然伯离一千多年来已误为‘伯禽’,我们也只好将错就错了。”看来,郭氏也承认李白的女儿叫明月奴,儿子叫颇黎了。如果郭氏当时识得明月奴、颇黎在突厥语中的意思,我恐怕他也不至于贸然否定李白身上的突厥血液了。陈寅恪先生断然认为李白是胡人,大概与李白通晓突厥语也有些关系吧。

回过头来我们再谈谈李白性格中的突厥人特征。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行为放荡不羁,不拘礼法,目空一切,气吞八荒。他的性格中很少有杜甫那种恂恂儒者的特点。一生大概有过四次婚姻,他二十七岁时,入赘于许家,即与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家于今湖北安陆。明月权,颇黎即许氏所出。天宝元年游江东时,大概与一刘氏女子有短暂结合,这位刘氏女子不称李白意,李白骂她是“会稽愚妇”:李白在东鲁(今山东兖州任城)又有一别室(上世纪八十年代山东兖州任丘发现一石碑,碑文中记载有李白在东鲁别室的情况),李白最后“终娶于宋”。“宋”是“宗”字的误写,前人已言及。李白的最后一位夫人是宗楚客的孙女,有《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一诗可证:“君家全盛日,台鼎何陆离!斩鳌翼娲皇,炼石补天维。一回日月顾,三入凤凰池。失势青门旁,三千光路岐。皇恩雪愤懑,松柏含荣滋。我非东床人,令姊忝齐眉。浪迹未出世,空名动京师。适遭云罗解,翻谪夜郎悲。拙妻莫耶剑,及此二龙随。惭君湍波苦,千里远从之。白帝晓猿断,黄牛过客迟。遥瞻明月峡,西去益相思。”宗璟是李白的妻弟,李白长流夜郎时,宗璟水程送了他一千里。李白一生多次婚姻,这在开放的大唐本是极平常的事,但体现在李白身上,却可以看出其不受礼法束缚的那种个性。不独李白的性格血统上带有突厥人的特点,整个李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和初期君主都是胡化了的汉人和鲜卑贵族女性的混血儿。据《狼图腾》一书的作者姜戎统计:“唐高祖李渊的生母、皇后、一个儿媳均为鲜卑人。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生母和皇后是鲜卑人,唐高宗李治的曾祖母、祖母和生母是鲜卑人。而李渊的生母就是大名鼎鼎的隋朝独孤皇后的从姐妹。几代连续杂交混血,几代鲜卑家庭狼性格的持久影响和熏陶,使李唐家族血统里的汉血比例降到四分之一以下,因此在性格上取得非同寻常的杂交优势。……甚至,李家也出过李世民的太子承乾那种学胡语,吃胡食,仰慕突厥狼头之军旗,想解发回草原当突厥人的极端例子。”这真是典型的返祖现象,可见李唐家族中的草原民族血统及对其深刻的影响。

历史客观的看,李白身上有突厥人的血液是无疑的。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位富商(根据郭沫若考证,李白的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均是大商人,在长江沿岸经商),这样一位富商,每行驻一处,在当地娶妻生子最平常不过。其在碎叶时,极可能娶了胡妇,生下了李白。唐时商人的这种婚姻观在当时是极普遍的现象。白居易《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的就是一个被商人遗弃在浔阳江边的女子。 

来源 / 麦积山文化周刊

总监制 : 丰艺明 本期责编 : 姚宇 编辑 : 黄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