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采铜学习笔记004:《果戈理是怎样写作的》

 昵称31315759 2016-09-12

《果戈理是怎样写作的》这本书我以前在公众号介绍过,最近我又重新拿出读。这本标价三块八、不足100页的小册子在我心里分量极重。因为它所描绘的果戈理是将全部生命奉献于写作的创作者典范。每次打开这本书,果戈理一丝不苟、忘我工作的形象就会从纸面上跃升出来,成了同样是写作者的我的一个巨大激励。而且不得不承认,本书的作者魏列萨耶夫本身的写作水准就很高,而本书的译者、著名翻译家蓝英年先生的译笔也为本书增色不少。


从一般人或者大众的视角来看,果戈里这人真是“不正常”,甚至让人厌恶,因为他不爱劳动、不事生产、到处借钱、蹭吃蹭喝。他的生活极为单调、枯燥,连业余爱好都没有。而这一切的缘由,就是他太热爱写作了,写作就像一个黑洞,把他生命中所有属于正常人的部分吸走,只留下写作这一件事让他去完成。在寄给友人的信中,他曾这样写道:


“我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卓有成效的工作上,我活着就是为了工作,早已把其他享受置之度外了。”


他还写道:


“现在大家都觉得,责备一个一生都像劳工一样干活、甚至忘记世界上工作之外还有其他享乐的艺术家,指责他工作懒散、缓慢,是荒唐不过的事了。艺术家个人的精神事业是同他的作品联结在一起的……我的作品同我的灵魂和我内在教养奇妙地联结在一起。六年多来,我丝毫不能为社会工作。全部工作都在我内心里进行,并且专为我本人进行。而且到现在为止——请您别忘记——我仅靠稿酬过活。大家几乎都知道我穷,但都认为这是我本人的固执所造成的,因为我只要坐下来写篇小东西,就能得到一大笔钱;可我却写不出一行字来。而当我听从一位糊涂人的劝告,强迫自己给杂志写几篇小文时,竟感到如此困难;脑袋疼痛,所有的感觉都错乱了,我写了撕,撕了又写,这样折磨了自己两三个月后,终于把自己搞垮了。”


上面这段文字,我也经常有类似的感受,只不过没有果戈里那么剧烈。当我在为自己写作时,也就是全凭自己内在的写作冲动而写作时,往往思路清晰流畅,灵感绵延不绝。而一旦到了写媒体约稿的时候,就觉得文思枯竭,能拖再拖,所以现在尽量会把邀约推掉,只写自己要写的东西。我理解果戈里所说的,他的那种感觉,就像是来自天堂的呼唤,一种使命感,全力以赴,心无旁骛,九死不悔。他说:


“作者创作作品的时候,应当感到并确信他在履行职责,而他正是为了履行这项职责才被召唤到大地上来,上帝才赋予他才华和力量。”


这种使命感在果戈里的身上显化为对自己的严苛要求,即必须要让自己的作品臻于完美。这种严格甚至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比如他会把自己写的整部手稿都付之一炬,仅仅是因为这件作品还没有符合他心中完美作品的标准,可这部作品本身可能已经是几易其稿,历时数年才完成的。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这种“自虐”行为:


“我之所以烧毁《死魂灵》第二卷,是因为需要这样做。“不死岂能复生”,为了复生,需要先死。烧毁惨淡经营五年之久的劳作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其中的每一行字都是经过灵魂的震荡才得来的,因为其中包含着许多构成我美妙的念头、占据我整个灵魂的篇章。但一切都烧毁了,而在那一刹那,当我看到眼前的死亡时,我非常想在身后留下一点关于自己的良好的回忆……当火焰刚刚吞噬了我的书的最后几页的时候,它的内容便突然以净化和光明的形式重现出来,就像从篝火中飞出的不死鸟,于是我猛地看到,我先前认为已经完整与和谐的东西竟是多么杂乱无章啊!”


并且他会要求或者说请求自己的朋友也加入到对自己的严格审视之中。他最渴望的是那种毫不留情面地、异常严厉的批评,因为这些批评能帮助他改善自己的作品,使之尽善尽美。在给朋友的信中,他是这么“找骂”的:


“对我应该比对任何人都说得多些,需要指出我的缺点。”


“ 把您的意见告诉我,请您尽量严厉些,尽量少讲些情面。您自己知道这对我是多么需要。”


“我把自己的作品读给他听,就是因为他不喜欢它们,对它们抱有成见。读给您或者另一位不论我写什么都一味赞扬的人听有什么好处呢?你们,先生们,事先就对我有偏爱,已经做好思想准备,认为我的作品中一切都是完美无缺的。你们极少给我提出过中肯、严格的意见,可伊万·瓦西里耶维奇听我读的时候却专门挑毛病,批评起来又严厉无情,有时还非常精辟。他作为一个社交界里的人,一个富有实际经验而对文学一窍不通的人,有时当然免不了要胡说八道,但有时提的意见我却可以采用。读给这些聪明的、非文学界的审判官们听,对我恰恰是有益处的。”


果戈里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他对批评声音的渴望体现出他远高于常人的格局和心态。人总是有一种敝帚自珍的心理在,特别是对于浸润了大量心血的作品,总是想听到些好话、赞扬话的。对此,我也无法免俗。虽然理性层面上,我认同批评的价值,但是情感层面上,对于指责心里多少会有一些疙瘩。但是果戈里不一样。在他心里面,作品的完美是压倒一切的诉求,所以他会拥抱所有有益于这个目标的东西。他说:


“我有一种世界上罕见的美德,可是谁也不想在我身上发现它。这就是我没有作者的自尊心和肝火。”


我想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正是我所需补上的一课。


除了精神层面的勉励之外,果戈里的写作方法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下面这段是他对自己写作过程的一个清晰描述:


“先把所想到的一切都不加思索地写下来,虽然可能写得不好,废话过多,但一定要把一切都写下来,然后就把这个笔记本忘掉吧。此后,经过一个月、两个月,有时还要更长些,再拿出所写的东西重读一遍;您便会发现,有许多地方写得不是那么回事,有许多多余的地方,而又缺少了某些东西。您就在稿纸旁边修改吧,做记号吧,然后再把笔记本丢开。下次再读它的时候,纸边上还会出现新的记号,如果地方不够了,就拿一块纸粘在旁边。等到所有的地方都这样写满,您再亲自把笔记本誊写一遍。这时将自然而然地出现新的领悟、剪裁、补充,文笔也随之洗练。


在先前的文字中会跳出一些新词,而这些词用在那些地方再恰当不过,可不知为什么当初却想不出来。您再放下笔记本。去旅行吧,去散心吧,什么事也别干或者另外写别的东西吧。到了一定的时候又会想起丢下的笔记本来。取出它来,重读一遍,然后再利用同样的方法修改它,等到再把它涂抹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再亲自把它誊清。


您这时变会发觉,随着文笔的坚实,句子的优美和凝练,你的手也仿佛坚实起来;下笔的时候更加自信和果敢了。照我看需要这样做八次。只有经过八次,并且一定要清自誊清后,作品在艺术上才算彻底完成,才能达到创作上的顶峰。”


这段话里的主要意思就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使得作品臻于完善。而不用一开始就过于在意文章的质量,先写出来是第一步,然后再反复地修改、充实和精简,除此之外,结合书里其他部分的内容,我梳理了果戈里在写作中几个有启发意义的点:


1)把文字念出来去感受


果戈里习惯把自己的小说念出来,在念的过程中,他会有很多想法诞生。并且,念是对文字的声音效果的一种测试。好的文字应该是琅琅上口的,它们的韵律和节奏应该给人提供一种美感。


2)灵感不是写作的前提


很多人一想到要写东西的时候,就会抱怨说没有灵感,写不下去。但是训练有素的写作者,即便没有灵感,他也会让写作开始。果戈里曾对一个另一个作家说,当你写不出来的时候,就这么写:“今天不知道我为什么写不出来”,“今天不知道我为什么写不出来”,“今天不知道我为什么写不出来”,这样写着写着就写下去了。


3)用一切可能积累写作素材


果戈里总是会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把他的所见随闻记录下来。早在读中学时,他就已经养成了一个这样的习惯,当时他的一本笔记本叫《琐碎或手头百科全书》,里面记录了家乡的种种传说和生活细节。后来他离开家乡到彼得堡后,又写信给母亲,询问很多家乡的细节信息,比如家乡的乡村教堂差役的全套服装的名称,乡村姑娘穿的连衣裙各部分名称,婚礼以及各种节日的细节,当地的传说、神话、笑话等。除此之外,他还会经常从与朋友们的谈话中汲取大量的“情节、用语、形象和题材”。果戈里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就是在他跟朋友的谈话中获得的。


果戈里认为,唯有积累大量的现实素材,才可能把小说创作好。他说:


“只有取自现实的东西,取自熟悉素材的东西,我才能写好。只有一个人外表最细嫩的特征都呈现在我眼前时,我才能猜出他是谁。”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这句话也反映了果戈里以及其他所有天才的特质,这句话是这样的:


“天才与庸才的区别与其说在于天赋,不如说在于对自己的严厉无情,在于不满足渺小成就,在于永不减弱的、不达完美境界决不休止的工作意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