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如银,万物披辉,中秋之夜宁静而幽远。沐浴在融融月光下,品味一口中秋月饼,顿时有一种香甜而惬意的感觉填满了心房,久久浸润着不肯散去,慢慢地流泻出一缕绵长的思绪,随风飘向遥远的记忆……
很小的时候,我对中秋节就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期盼。那时绝没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情,也没有文人骚客“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的雅兴,我的兴致说起来实在可怜,那就是盼望在月亮升起的那一刻能吃上几口香甜的月饼!那时候,偶尔能嚼上几口,便觉得满嘴的醇香和甜蜜在喉中慢慢流淌着,激动和亢奋的心情宛如神仙一般,常想,如果能天天过中秋节,该是多么幸福啊!
在童年的记忆中,一入农历八月,富裕点的生产队就早早把做月饼的师傅请来,磨好面买好红糖和青红丝,支上大炉就开始做中秋月饼了。在那些日子里,大街小巷里就会飘出阵阵香甜的味道,大人们在忙碌中显得异常兴奋,孩子们则成帮搭伙前去观望,在大人友善的呵斥声中,总不愿马上离去。看到一筐筐做好的月饼被人们抬进仓库,我和弟弟垂涎欲滴,恨不得抓起一块就吃。 有一天,我们终于馋得沉不住气了,趁看门的张爷爷稍不留神,我们便闪身钻进了仓库的大门。看到大床上堆起一摞摞做好的月饼,我们的心口怦怦直跳,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一块躲在暗处就吃了起来。刚吃了几口,只听咣当一声,大门被人从外面锁上了,屋内顿时漆黑一团,弟弟手拿半块月饼,吓得哇哇大哭。当门被打开的时候,一缕温暖的阳光照射进来,只见张爷爷面带笑容站在我们面前,笑着对我们说:“别哭了,我是专门吓唬你们的,吃吧,慢慢吃完再走,可不要噎住了……”说着用袖子擦干净弟弟脸上的眼泪。我和弟弟感激的望着张爷爷,狼吞虎咽地吃下了手中的月饼,然后一溜烟似地跑了。回头看去,张爷爷正笑眯眯地看着我们…… 几十年过去了,张爷爷也早已离开了人世,每当中秋节来临的时候,我和弟弟偷月饼的一幕总是闪现在眼前,并无数次祝福慈祥的张爷爷在那边生活得更好。
1962年,我在离家5里路的中心小学读书,每天顶着星星去学校,放学回家的时候,已经到了该吃晚饭的时间了。中秋节那天,同学们和我一样显得格外兴奋,下午还在上第二节课,我们就盼着太阳快点落山。谁知那天的作业比平时还要多,等我把作业做完的时候,教室里已经暗了下来。 我满怀喜悦的心情大步流星地往家里狂奔,来到院子里却发现房门紧闭,母亲和弟弟也不见踪影,不禁诧异了。最后还是邻居告诉我说,今天生产队里干包工活,母亲可能还在地里背高粱秸。我来不及多想,就快步向三里路远的高粱地奔去。 赶到高粱地的时候,我身上隐隐流出了汗水,抬头望去,中秋的月亮已经斜挂在天空。月光下,我看到母亲正扛着一大捆高粱秸踉踉跄跄地往地头走来,走不多远她就把高粱秸竖在地上休息一下,不时抿抿头发,用力捶打酸痛的腰背,并趁机看几眼拾遺穗的弟弟。我的心顿时像刀割一般疼痛,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禁不住大喊一声:“妈妈……”一边喊着,一边向高粱地里冲去……
回家的路上,我们默默无语,我知道,母亲拼死拼活地干活全是由两年前分口粮的那件事情引起的。 那还是前年的秋后,队里年终决算分口粮,会计念一户,这边分一户,等都分完了也没听到我们的名字,母亲小心翼翼地问会计:“你看我们家今年……”会计不好意思地说:“人六劳四,你家的工分不够,还欠队里的钱,该不着分了……”此言一出,周围的目光刷地一下集中到母亲身上,气氛也在霎那间凝固了,母亲顿时羞得面红耳赤,眼含泪花拉着我匆匆回到家中。后来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把欠款交到生产队里,粮食才算分到手。从那以后,母亲早出晚归,连阴雨天也不愿缺工,经常累得夜间呻吟。这一切,全都是为了我们能吃上平均粮而不往外掏钱啊!
回到家里,母亲连忙拿出早已做好的“土月饼”------那是她用从姥姥家提来的几斤黍子面,把树上的红枣用石臼捣成枣泥,再把芝麻炒熟,揉成面团后用大口瓶盖印成一个个月饼的样子做成的。虽然我和弟弟饿得饥肠辘辘,母亲却不让我们马上就吃,而是把月饼放在院子里的一张小方桌上,拉着我们恭恭敬敬地跪在月光下,口中喃喃地祷告:“月亮婆婆,我们给您老人家送月饼来了……”接下来问弟弟:“对婆婆说,你长大想干什么?”弟弟回答:“长大我当解放军!”母亲问我:“你长大干什么?”我稍加思索,回答:“我好好学习,长大了挣钱孝敬您……”母亲又一次虔诚的跪下来祷告:“月亮婆婆,请您保佑孩子快快长大……”当母亲抬起头来的时候,我看到她眼睛里含着晶莹的泪花,那眼睛好亮好亮,多么像天上的月亮啊! 那一年我虽然只有12岁,却过早的品味出了中秋月饼深处的另一种滋味……
一阵微风拂面而过,不觉心头一颤,邻家的酒菜和月饼的香味随风飘来,大街上正播放流行歌曲“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天上繁星闪烁,人间万家灯火,不经意间,月儿已悄然中天------正是中秋月圆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