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合理利用》重点总结第二期: 查看该系列的其他文章?戳我戳我! (一)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 一、中成药的合理联用 大补阴丸+水陆二仙丹+牡蛎全樱膏=治疗阴虚火旺、淋浊; 1.功效相似的两种中成药配伍 (1)附子理中丸+四神丸=增强温肾运脾、涩肠止泻(赴死身披唱) (2)归脾丸+人参养荣丸=增强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安神止痉的功效,治疗心悸失眠、眩晕健忘。(鬼神养气血) (3)脑立清胶囊+六味地黄丸=用于高血压病证属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者。(六脑高血压) 2.功效不同的两种中成药配伍 (1)平胃散+二陈丸=平胃散增强二陈丸燥湿化痰之功(平增二陈以化痰) (2)香砂六君子丸+乌鸡白凤丸=香砂六君子丸增强乌鸡白凤丸的养血调经之功。(砂增乌鸡以养血) 3.一种药物明显抑制或消除另一种中成药的偏性或副作用 (1)四君子丸+舟车丸=峻下而不伤正气。(四舟配伍,不伤正气) (2)麦味地黄丸(生脉散、参蛤散)+金匮肾气丸=平调阴阳、纳气平喘,防止金匮肾气丸燥烈伤阴,降低副作用。 4.部分疾病需采用不同治疗方法 (1)内服艾附暖宫丸+外贴十香暖脐膏=养血调经、暖宫散寒; (2)内服六神丸+外用冰硼散=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二)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应用 酒:活血行经; 姜:发表注凝; 小枣:消散开胃; 大枣:宁心利心; 灯心:发散诸邪勿住; 莲实:清心养胃和脾; 1.外感风寒、脾胃虚寒、呕吐泄泻—生姜、大枣送服—增强散风寒、和脾胃; 2.跌打损伤、风寒湿痹—黄酒或白酒送服三七粉、云南白药、三七伤药片、腰痛宁等—行药势,直达病所; 3.治疗便秘的麻子仁丸—蜂蜜水送服—增其润肠和中之效; 4.滋阴补肾法的六味地黄丸—淡盐水送服—取其引药入肾; 二、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 1.“十八反、十九畏” (1)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2)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槛炙焯莫相依。 (3)含有“十八反”“十九畏”成分的中成药也不能配伍应用 a.大活络丸、尪痹冲剂、天麻丸、人参再造丸—含有附子; b.川贝枇杷露、蛇胆川贝液—含川贝; c.通宣理肺丸—含半夏 根据“半蒌贝蔹及攻乌”,所以a不能与b、c当中的任何一种中成药配伍应用。 即为:大活络丸、尪痹冲剂、天麻丸、人参再造丸≠川贝枇杷露、蛇胆川贝液、通宣理肺丸等合用。(口诀:大人王天,川贝通宣) d.利胆排石片、胆乐胶囊、胆宁片—含郁金; e.六应丸、苏合香丸、妙济丸、纯阳正气丸、紫雪散—含丁香; 根据“丁香莫与郁金见”,所以d和e任意两者之间均不能配伍。 即为:利胆排石片、胆乐胶囊、胆宁片≠六应丸、苏合香丸、妙济丸、纯阳正气丸、紫雪散等合用。(口诀:六苏妙,阳紫雪,胆胆胆)。 f.心通口服液、内消瘰疬丸—含海藻; g祛痰止咳颗粒—含甘遂; h.橘红痰咳颗粒、通宣理肺丸、镇咳宁胶囊—含甘草; 根据“藻戟遂芫俱战草”,所以f、g不能与h中任意一种中成药配伍应用。 即为:心通口服液、内消瘰疬丸、祛痰止咳颗粒≠橘红痰咳颗粒、通宣理肺丸、镇咳宁胶囊等配伍应用。(内心止咳、橘红通咳) (4)含有毒药物的中成药的联用 大活络丹、天麻丸—均含附子; 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均含朱砂; 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均含冰片; 在临床应用时,应考虑“增量”问题,导致毒性增加,所以尽量选用其中的1种即可。 (5)不同功效药物联用的辨证论治和禁忌 附子理中丸—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痛、呕吐、腹泻等; 牛黄解毒片—性寒凉,清热解毒泻火—适用于火热毒邪炽盛于内而上扰清窍者; 总结:附子理中丸+黄连上清丸、金匮肾气丸+牛黄解毒片等。不可以配伍应用。(口诀:黄父、金牛) (6)某些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①含麻黄的中成药≠降血压的药物同用。 a.降血压:复方罗布麻片、降压片、珍菊降压片、牛黄降压片;(口诀:一罗布,三降压) 含麻黄的中成药≠扩张冠脉的中成药同用; b.扩张冠脉:速效救心丸、山海丹、活心丹、心宝丸、益心丸、滋心阴液、补心气液等;(记忆技巧:都有心,除了山海丹(谐音:上海滩)) 理由:麻黄中含有麻黄碱,与肾上腺素的结构相似。可以“假装”成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促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介质,从而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另一方面:兴奋心脏,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得心肌耗氧量增加。 同时并用,产生拮抗。 ②含朱砂较多的中成药≠含较多还原性溴离子或碘离子的中成药合用。 a.含朱砂:磁朱丸、更衣丸、安宫牛黄丸;(朱砂主要成分是汞) b.含较多还原性溴离子或碘离子:消瘿五海丸、内消瘰疬丸。 a和b不能合用。 长期同服,在肠内会形成有刺激性的溴化汞和碘化汞,导致药源性肠炎,赤痢样大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