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的实证研究经验,让同行钦佩

 liyu_sun 2016-09-14

人物名片

孟昕,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系和亚太研究院(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and Asian Studies)教授,国际知名中国劳动问题专家。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编委会成员,比较经济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Comparative Economic Studies)、美国经济学会(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以及劳动经济学会(Society of Labor Economics)会员。孟昕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有:

1.中国转型经济的劳动力市场研究,包括转型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劳动市场刚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城乡劳动力流动问题;

2.中国家庭在经济转型中的福利变化,包括贫困问题、营养问题、消费以及健康问题;

3.中国老龄化问题和养老金改革问题;

4.制度以及文化因素对中国、台湾、澳大利亚以及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性别歧视的影响;

5.移民问题;

6.大灾难的经济后果,比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以及饥荒对个人及其家庭一生收入和福利的影响分析。

孟昕教授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Oxford Economic Paper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Labour Economic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等国际学术期刊。


和孟昕教授同样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Robert. Gregory 教授告诉我们,孟昕教授没有上过中学,基本都是靠自己自学的。她在中国社科院做过研究员,然后到澳大利亚留学。当孟教授到达澳大利亚开始读Ph.D的时候已经接近40岁了。凭着她的刻苦勤奋以及对经济问题以及现象的敏锐的把握,孟昕教授已经成为世界最杰出的研究中国劳动市场的经济学者之一。在这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经济学界来说,作为一个女性,孟昕教授实在让人非常钦佩。

 

刚见到孟教授很多人觉得孟教授是一个女强人。但我们一接近孟教授就发现其实孟教授是一个非常温和,非常平易近人的教授。她的想法很多,对问题的把握也非常深入到位。看孟教授的论文,第一感觉就是题目没什么特别的,也没有用什么复杂的模型(包括数学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模型),但对问题的本质把握非常到位,能够合理恰当地利用最新的理论、贴切的概念以及模型解释经济现实,对现象的解释很有说服力。比如孟教授有关农民工的一篇文章,孟老师把农民工定义为“Guest Worker”,就是城市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他们的预期都是与自己回农村有关,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农民工的许多经济行为。这个概念就给人一种神来之笔的感觉。

 

“2007当代劳动经济学国际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在一场接一场紧凑的报告之间的休息时间,我们有幸约到了孟教授,和她进行了一次让人难忘的交谈,访谈内容整理如下:

 

问:孟教授,虽然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对于WISE一年级大多数的研究生来说这次劳动经济学国际研讨会是他们初次接触劳动经济学的内容。我们发现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社会学很相近,您能谈谈劳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关系吗?


孟教授:劳动经济学确实有时和社会学研究的问题很相像,都是研究一些社会现象,如犯罪、收入分配、社会发展等问题,但是劳动经济学与社会学也有区别,主要有两点:


1.劳动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的角度不同。劳动经济学主要从经济现象的角度加以研究,社会学主要从道德操守、哲学、神学等社会角度加以研究。举个例子,比如吸烟,社会学家会从吸烟者对他人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社会道德问题进行研究,而经济学家则会思考香烟价格变化或者吸烟者收入的变化,会对个人选择行为产生什么影响。


2.在研究方法上劳动经济学和社会学也有所不同。相比而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更加严谨。劳动经济学往往提出了一个想法之后会用大量的经验数据去验证,而有的社会学问题却没有足够的数据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另外,在实证方法上,劳动经济学会引入最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而社会学在实证方法上没有这么严谨。

 

问:孟教授,在劳动经济学研究中,实证研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您可以谈谈您做实证研究的经验吗?


孟教授:我们往往将经济学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提出想法,建立理论模型,一部分是实证检验。相对于经济学的其他某些领域而言,劳动经济学在建立理论模型时对数学要求不高,但是这不代表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没有意义,建立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更需要对现实世界有很好的把握,这样做的研究才有意义。在实证研究时,我们也必须循着理论模型的思路进行研究,否则我们一天可以做成百上千的回归,但这些回归往往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对我的学生的要求就是在回归的时候必须选择好变量,弄清楚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够说出每个回归方程背后的经济理由,并且在回归时不仅要把所有变量一起放进来,还要观察每个变量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在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之间有一座重要的桥梁——数据,我们在做研究时一定要注意数据的真实性与数据的可靠性,看我们手头的数据能否适用于我们的问题。当我们手头的数据与我们的理论模型的想法不匹配时,我们就需要自己进行数据搜集,找到适合的数据。一个好的劳动经济学研究往往是建立在拥有真实可靠的数据基础之上,而其实证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很高深,实证方法只要与研究的问题相匹配即可。

 

问:孟教授,你可以谈谈论文选题时的一些经验吗?


孟教授:在选题上,我认为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可做(doable)和有趣(interesting),我在澳洲国立大学对我的学生的要求也是这两点。一个劳动经济学问题是否可做,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上面谈到的数据,问题所需要的数据是否能够搜集到。同时,还必须要考虑到两个约束,一个是财力的约束,一个是时间的约束,因为在进行任何研究搜集数据时,我们都会消耗大量的财力和时间,所以就你们学生做论文而言,我建议选择一些较小但能做好的题目。选题的另外一点就是自己对题目是否真的感兴趣,这种兴趣要从我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得来。现在很多学生都是大量阅读文献,然后从文献中找到问题,我个人并不建议这样做,我认为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再从文献中寻找研究方法是一个更好的办法,因为这样做我们对问题有更切身的感受,比较容易形成新的想法。


问:所以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国问题上。


孟教授:是的,我的研究大多数是集中在中国问题上,因为我对中国问题的了解相对比较多,比较熟悉,所以我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优势,发现自己的特长也是做研究所必须的。

 

问:WISE的定位是培养一流的研究人才。在WISE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现在开始了做一些研究。孟教授可以给我们一些建议吗?


孟教授:做经济学研究很重要的是要做到数据、文献以及现实把握的问题完美的结合。有数据对现实问题把握不到位,那么做出来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对问题把握到位了,但没有数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不能作出什么有意义的成果来。文献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它们告诉你在相关问题上前人已经做了什么,用来那些工具方法,提出了什么有意义的结论,你还可以再做些什么。如果这个问题已经有人解释过,你可能只是在重复别人的劳动,这也没有什么意义。当然如果你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又什么进行创新并有大的突破,那是非常理想的状态。并且,要记住,不要成为经济学的技术员(Technician)。虽然工具很重要,但工具归根结底只是工具,做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是要解释经济现象,做学术研究中,经常会遇到一筹莫展的时候,这时就应该回到原点,对本来要考察的问题重新思考,往往就会豁然开朗了。

 

问:我们WISE成立时间还不算长,但在学生培养和学术研究上已经初步显示出了自己的特点,根据您的经验,对我们的学生培养有什么建议?


孟教授:确实,WISE就像是个刚升起的新星,它的国际化办学导向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你们培养学生的方式,很多细节我并不是很了解,但这种频繁的国际交流,学生耳濡目染,肯定会大大受益的。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国外有种做法,就是让学生多做seminar。他们首先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seminar而且刚开始时是强制性的要求,并强制他们根据seminar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此,他们就不得不对seminar的内容进行思考,这对熟悉学术研究进行的过程、提高对现实问题思考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一段时间后,学生也要开始尝试写论文做演讲,并安排由另外一个学生进行评论,所有同学参与讨论,互相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旦这种氛围形成,学生整体的研究能力就会渐渐提高。


来源: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  原标题:《孟昕(Xin Meng)教授专访》 采写:李云森  薛森 张振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