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泰州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青砖小瓦的民居建筑群中,散布着许许多多的水井。 泰州水井多。在歌舞巷巷头,税务桥桥边,迎春路路中,积谷仓拐角,随处都能见到水井。昔日的大家望族,每个大院里总少不了一口水井。普通百姓则几户、十几户,或者一条巷子人家合用一口公共水井。泰州的井,总有一个优雅的名称,如凤凰井、镜香井、天僖井、廉贞井、文曲井、魁罡井、客次井、炼丹井、双井、八角琉璃井、卓锡泉、玉丽泉等等。若以古代泰州管辖范围而言,还有姜堰天目山的仙翁井,曲塘南寺河边的唐王井,东台丁溪辞郎庙的缫丝井等等。 每口井,总有一个迷人的故事。就说卓锡泉吧,唐代北山寺住持王屋禅师思念家乡,欲饮蜀水,就以禅杖卓锡一处,令人就此开凿水井,名“卓锡泉”。井深5丈,水味甘洌,经年不涸。传说井水通四川,井内长出六叶浮萍,与四川六叶浮萍相同,而和泰州四叶浮萍相异,颇为奇异。当年西山寺德贤和尚,夜梦大雄宝殿西边的一口古井中射出一道白光。第二天,他派人从井中竟捞出一尊石佛。石佛被供奉在寺中,夜夜都有一朵白云从石佛头顶浮向上空在殿宇里飘荡,于是他就把西山寺改名为“西山白云寺”。最玄乎的是新城永宁寺中的一口水井,据说水母娘娘被置于此井之中,上盖盘石一块,井内终年水声扬沸。若揭开盘石,水母娘娘就会大显神威,井水泛滥,淹没泰州城。此说,真乃天方夜谭。不过斗姥宫的两口水井,一口水是甜的,水甘如醴;一口水是咸的,咸似盐汤倒有点可信。 有水井,必有井栏。从井栏的形式看,泰州水井的井栏有圆形的、四方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井栏上有的雕刻云锦,有的雕刻狮子滚球,还有的雕刻花草、龙凤和文字等,古朴典雅,栩栩如生。井栏的质地也众彩纷纭,有火山岩的,有麻石的,有青石的,有白矾石的,还有大理石的。如果深究筑井的材料,则有用蝴蝶瓦和青砖之分,井砖有小楼砖,有大城砖,有柳叶形长条砖,还有弧形带榫卯的弯井砖。这些不同的井栏、井砖,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特征。鉴定水井的时代,就是靠井栏形式、材料、雕刻、铭文及建井材料等作依据的。一些没有井栏,已经枯干的水井,则可以从筑井的材料结合井内当年人们在井边洗涤时,掉到井里的遗留物来鉴定年代。在青年桥原木材公司工地清理一口古井时,人们在井底发现两枚唐“开元通宝”铜钱和两把唐代短鎏青釉执壶,于是考古工作者断定这个井是唐代的。 泰州水井古。上到汉代,下至清代,代代筑井,世世用井。升仙桥北季家院子里有一口明朝万历纪年井,肉联厂北山寺大殿后有一口唐代的井,青年桥原木材公司那次基建时,就发现一口宋井、一口六朝井、两口汉井。这表明,早在汉代,生活在泰州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就已经普遍饮用井水了。泰州人是勤劳智慧的人,我们从人民路东侧芦洲施工工地以及西郊东夏村村边池塘里发现的汉井中看到,古泰州人有高超的筑井工艺,他们用粘土掺稻糠做成直径55厘米,类似现在水泥下水管道式样的陶井圈,垒接成水井。 水是生命之泉,古代人类总是依山而栖,傍水而住。水井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象征。有了水井,人类就可以远离水源居住。泰州地区地下水位高,一般挖1米左右就渗水,因此井水资源十分丰富。井水没有自来水停水漏水的麻烦,又比河水卫生清洁。冬天暖暖不冻手,夏日冰冰透心凉,淘米洗菜,能饮能用。泰州水井,水质特好,宋周辉《清波杂志》中说,泰州宋代名酒叫“雪醅酒”,是用州治井中蟹黄水酿制而成,当时声誉江淮。无怪乎,泰州人是那样地钟情水井,那样地喜欢井水。 水井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泰州城方圆2公里,据新中国成立之初统计就有一百多口水井,至今仍有几十口。位于北山寺的唐代卓锡泉和歌舞巷中的明代八角琉璃井还被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予以保护。今天,自来水已流进寻常百姓家,然而春夏秋冬,那些古井井栏上深深的沟槽,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沧桑。它饱览了人世间变迁的历史,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泰州人。别忘了,那些星罗棋布于古城的水井,曾给人们带来过无尽的恩惠。 八角琉璃井润泽巷陌 穿越城市的腹部,在巷陌深深之中,还偶尔可见那清波不摇的老井。 一个阳光充沛的下午,歌舞巷。这是一条呈“Z”字形的小巷,街民闲散,路人缓缓,老井就伫立在那“Z”字中间笔画的部位。 老井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八角琉璃井。老泰州八角井很多,名“琉璃井”者,独此一口。其实老井并非真的由琉璃所制,而是因为它的石头井栏色彩很美,街民才赋予它美名。 老井紧靠着路南的房子,周围的地面已被居民用水泥砌得光光溜溜。井栏不高,约40厘米,也不平整,凹陷的部分都已长上了浅浅的青苔。井口不宽,直径不到50厘米。望里看,则是清冽冽的井水,距离地面不过1米多,拉根绳子很容易就打桶水上来。在井对面的老屋墙上,挂了一块写着“八角琉璃井”的文物保护牌。 人之称老,凭的是年龄与皱纹;井之称老,凭的是岁月与沧桑。据《泰州志》记载,八角琉璃井乃宋代古井。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说到,时泰州有“七星井”,状如北斗七星一般排列组合。八角琉璃井就是其中的一颗。 不一会儿,就有人过来打水。一位已过来打了几趟水的大娘说,现在的井已不是那完整意义上的八角琉璃井了。去年春天,不知哪个害人的把井栏盗走了,令人痛心。邻居们考虑着没有井栏太危险,就又合计着重做了一口石头井栏。不过,与那饱负美名的老井栏相比,逊色了许多。 住在老井对面的,是韩大妈家。午觉过后,她提了一桶水,就在井边洗了把脸。韩大妈说,下午来打水的还不算多,每天天一亮,邻居们都提着桶来打水,洗衣的洗衣,洗菜的洗菜,聊天的聊天,老井周围煞是热闹,小巷人的生活就这样揭开了欢快的晨曲。 在韩大妈的记忆里,尽管老泰州人早就用上干净的自来水了,尽管许多老井在城市发展中渐渐被闲弃甚至废弃了,但是八角琉璃井从没寂寞过。自来水再好,不如这老井水清澈甘醇。冬日,女人们用刚汲上来的温和井水,漂洗那似乎永远洗不完的衣服。夏夜,男人们用凉凉的井水冲洗着一天的疲倦和闷热。一年四季,老人们则围坐井栏,闲聊着那似乎永不厌倦的话题。在那些苍白的日子里,老井给邻居们恬淡的生活平添了不少快乐。 逝在水里的岁月,渗透在井壁的沧桑。歌舞巷周围的拆迁声,早已轰轰隆隆。八角琉璃井仍安静祥和地坚守在那里,润泽着小巷那些或丰腴或贫瘠的日子。 陈家桥西街古井往事悠悠 市区陈家桥西街是条老街,泰州历史上有名的宫家、陈家、凌家等都曾在这儿居住过。井随市盛,又随着城市自来水的发展而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据老住户回忆,解放前,这条街上还保存有十几口古井,现在只剩下了三四口。 今年80多岁的高中厚老人住在街的东边,他家的房屋是清康熙年间翰林院编修陈厚耀的故居。在院子北边几间瓦房旁边,有一口废弃的古井,井栏已经风化成了三块大石和一些碎石块,井口也用乱石封住了。从残留的乱石上可以看出,这是一口八角形井,直径约六七十厘米。 高中厚说,当初陈厚耀是建房还是买房,是先建房还是先开井,都没法知道,但从老一辈的人口中得知,这口井至少也有两三百年了。文革期间,附近的一些住户在井栏边淘米洗菜,宰鱼剁骨等,脏水、污物从井栏边下渗到井内,影响了水质,后来因长期没人使用就用石头堵死了。 有意思的是,早先,这口井北边几米远还有两口井,三口井呈“品”字形分布。老人说,东边的老井他也没有见过,修建院子里大路时填掉的,上世纪50年代,西边的老井周边土地下陷,也自然埋没了。 “井里的水都是江泉水,不咸,附近的许多人家都到这边挑水吃。”老人告诉记者,古时候的人开井很有讲究,要根据地下水的走势、深浅,选择泉眼,从而保证井水的量和质。 从高家往西不远,街边还有一口古井。这井虽然没有名字,但颇有声势:琥珀色的圆鼓形井栏,直径约有一米,四周饰以云锦、动物、花卉等,内口被井绳勒出了一道道槽印,井水距离地面2米多,清澈生光。 井栏边,一名老大妈在洗衣服,两三个居民在闲谈,还有一个居民哼唱着京剧。向他们询问,没有人清楚井的历史,只知道祖祖辈辈就在使用。曾有一个姓孙的住家想把这口井圈到院内,遭到大家反对后作罢。 税西街古井默默守望 税西街街道北侧有井栏各异的古井三口,其中圆形井栏的那口井水仍为附近的居民所用,呈八角形和四方形的则被污泥垃圾所填埋,井栏上也加盖了石板。 百米长的税西街,街道两边大小排档和店铺林立,街上行人车辆穿梭。延用至今的那口明代古井,如一位老者在路旁默默守望。走近细观,但见井栏由整块大石凿成,状如一只大圆鼓,直径约1米。井栏外侧呈对称雕刻有云锦花纹,内侧边缘历经提水桶绳数百年打磨,留下了几十道深深的绳槽。由井口向里探看,静静的水面如一面大圆镜,清晰地倒映出天上的流云和人影。潮湿的井圈壁上,长满厚厚一层墨绿色的青苔。 问及古井名字及与井相关的历史,紧靠着古井的店铺的老板摇头说不知。只是告诉记者,这口老井的井水清澈透明,水质相当好,冬暖夏凉。虽然现今家家都通有自来水,但每天的清晨和傍晚,仍有不少的附近居民和排档员工到这里提水洗衣、洗菜。 在附近几经查访,记者找到古井目前的主家张桂明。50岁的张桂明也不能具体说出井的历史年代,也没有听说过老井的名字。记忆中,井传到他这一代人已是第四代,所以至少也有一二百年历史。张桂明的祖父是双胞胎兄弟,所以老泰州人一提这对双胞胎兄弟和老井,便都知晓了。 张桂明回忆,没有自来水的那些岁月,古井给人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快乐内容,附近街坊四邻都来提井水洗衣、洗菜和饮用。张桂明清楚地记得,饮用井水的那些街坊四邻吃水不忘掘井人,每到逢年过节,都会提着糕点登门,向他的祖母表示谢意。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泰州有了洁净的自来水,到古井汲水的人越来越少,井的功能与地位也在逐步衰退。年复一年,古井周而复始地迎来日出送走日落,只留下历史的回忆。 卓锡泉芳华不再 市区青年北路与通扬路的丁字路口东侧,少许留意,就会看到一座大殿。昔日的北山寺大雄宝殿内堆放着杂物,佛像、殿门早已不知所踪,唯有墙体上斑驳的佛教特有的黄色和残留的飞檐,让人依稀可想其曾有的庄严雄伟。我们此次寻访的“卓锡泉”就在殿后。 “卓锡泉”的由来是一个思乡的故事。唐代北山寺住持病中,非常思念家乡四川,想喝家乡水,就用自己拄的锡杖在地上扎了一个窟窿,令弟子于此开凿水井,名“卓锡泉”。一日,弟子打水时发现,捞起的浮萍是六片叶子,与本地的四叶浮萍不同,而与四川一样,故传井水通四川。 阳光还热烈的傍晚时分,笔者到此,一连问了好几个路人,提到卓锡泉,都说那井通到四川呢,再问现在何处,都摇着头说不知道。跨过通扬路,笔者来到一条以北山寺命名的巷子,遇到几位坐在家门口闲聊的老人。 一直住在这儿的曹大爷今年84岁,他还记得当年北山寺香火盛时,住有100多个僧人。寺里共有三口井,“卓锡泉”最深,10多米,对着井口说话,能听到井中嗡嗡地回响。“卓锡泉”直通寺里的厨房,有栅栏围着,北山寺周围的居民一般很少来取水。“卓锡泉”水质清冽异常,终年不涸。那时候,附近一家做药酒的酒坊专到“卓锡泉”取水酿酒。 70岁的周桂三是泰州市肉联厂退休职工,上世纪60年代,“卓锡泉”划给肉联厂使用时,他曾下去淘井,淘除井中的淤泥杂物。“卓锡泉”的井壁是用蝴蝶瓦一片片叠起来的。井口是在一整块的圆形麻石上凿出的圆口,井栏也是用石头凿出的,上面比下面稍小些,像个挖空的大秤砣。 “现在,北山寺后面搞了个歌舞厅,‘卓锡泉’被砌到楼梯里,有没有被填掉就不清楚了。”根据周桂三的指点,笔者站到了铺着深色地毯的那段楼梯前。楼梯西侧是以“卓锡泉”命名的浴室,洗澡的人来来往往,北山寺旁的幼儿园里不时传出孩子们的欢笑声,无人听到“卓锡泉”井底偶尔一声幽幽的涌响,叹息一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