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皇帝生前一直没有安葬祖母,原因非常令人疑惑

 花小鼠 2016-09-16

(之三):乾隆皇帝发现,某些皇家记录简直是宣扬祖辈的丑行,下令彻底删除

顺治帝——纠结一世(之四)

关于皇太后与多尔衮的关系,当时见于文字的还有张煌言的一句诗:“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浙江人,做过南明的兵部尚书,率军抵抗清军,最后兵败被杀。

据说,为了准备皇太后的婚礼,专门由礼部制订了婚礼的仪式,写成六卷书,名为《国母大婚典礼》,由钱谦益领衔。朝中百官也献上一份贺表,也是出自钱谦益的手笔。后来乾隆皇帝痛恨钱谦益,把他的著作列为禁书,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柯劭忞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大学士,祖辈有人在顺治初期的朝廷做过官,当年参加科举考试的试卷还保存在礼部。柯劭忞曾经偷偷把前辈的试卷从礼部偷出来,看见试卷上有“皇父摄政王”的字样,而且写法比较突出,“皇父”二字双抬头,与“皇上”二字对齐。遇到皇父与皇上并列时,先写皇父,再写皇上。由此可见,当时的“皇父摄政王”的地位非常特殊。

到了清朝晚期,顺治丁亥年、己丑年两次科举考试的试卷大部分已经散失,在残存的少量试卷中,仍有三份的卷面上可以看到“皇父摄政王”的字样,其他的称呼,有“皇叔父摄政王”。据此推测,当年称颂皇父摄政王的文字肯定非常多。

三份试卷中,有一份是武进人董应誉的,他是明代崇祯年间的举人,在顺治己丑年的殿试中,最终名列三甲第一百三十七名,成绩一般。这一时期的科考卷面上的字迹比较潦草,字句空洞浮华。

康熙皇帝生前一直没有安葬祖母,原因非常令人疑惑(孝庄太后)

康熙二十六年年底,孝庄太皇太后病重,临终前对孙子康熙皇帝嘱咐自己的后事。此前,清太宗皇太极死后安葬在盛京的昭陵,按道理,孝庄皇太后也应该葬入昭陵,陪伴皇太极。

但孝庄皇太后说:“太宗皇帝安葬已久,不要因为我再去扰动他的陵寝。而且我心里恋着你们父子,你就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找一块地方安葬我,我才会心安。”

这一年孝庄皇太后七十五岁。康熙皇帝把皇太后居住的宫殿拆掉,搬到父亲顺治皇帝的孝陵的附近重建,称为“暂安奉殿”。第二年,孝庄皇太后的灵柩被安放到这里。这一放就是几十年,康熙皇帝每年都去拜祭自己的祖母,却没有正式将她安葬,一直到了雍正皇帝即位,就在原地建造陵寝,称为昭西陵。

康熙皇帝没有安葬祖母的原因,令人疑惑,当然也被当成她曾经下嫁多尔衮的一个证据。从昭西陵的命名上看,它虽然是在遵化的清东陵之中,但依然归属于昭陵。因为孝庄皇太后的辈份在清东陵中最高,似乎放在哪个位置都不合适。于是,最终昭西陵被安排在清东陵的外围,成为一座孤零零的陵墓。

清末民初的一本《悔逸斋笔乘》中分析这些传闻,认为不足为信。张苍水的诗,只是“敌国诋毁之辞”,而且当时南北之间正在交战,张苍水只是听到江湖上的传闻。钱谦益撰写贺表一事,在《有学集》中并没有这一份贺表。

罪状中有关私入宫禁一条,《悔逸斋笔乘》认为,多尔衮当时是皇叔摄政王,又没有文化,平时处事还是按照满族人的旧俗,不懂避讳。随便出入后宫的事可能会有,甚至还会到后宫当中挑选皇太极的妃嫔,做自己的小妾。这些事传到民间,就变成了皇太后下嫁。

关于孝庄皇太后迟迟没有安葬,最终又被葬在清东陵,《悔逸斋笔乘》认为这是孝庄皇太后本人的意愿,希望死后母子相依。对此,当时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皇太后必须从夫安葬,另一种观点却尊重死者的意愿,认为可以从子安葬。这种争论持续了三十年,所以在康熙时代,孝庄皇太后迟迟没有安葬。

●未完待续

节选自《悲欢后宫》于左 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