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砺石 | 这家企业正在打开生命的密码

 我心依旧郑小东 2016-09-18



砺石导语:基因学是随着人们对自身认知的深入,而产生的一门全新学科。而基因产业也随着基因学的快速发展徐徐展开。华大作为中国基因产业的龙头企业,有望和整个产业一同高速发展。



对于人类来说,最大的未解之谜不仅有浩瀚无边的宇宙,还有人类本身。


基因就像是一组生命代码,写满了人类自身机体构成的秘密:人种如何,祖先来自何方,甚至是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身体机能问题,都有着详实的描述。


如果能够对基因所蕴含的数据进行破解,那么人们就可能预见自身现在乃至未来可能出现的健康情况。当人类社会的基因测序能力、数据储存能力、基因数据分析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一个全新的产业——基因产业就随之产生了。




机遇大多留给有准备的人。曾经承担世界基因测绘工程1%工程量的华大基因,就依靠在这个行业还不能称之为行业的时候,凭借积累下来的深厚经验,成为了中国市场最领先的基因测序公司。


华大基因的掌门人汪建曾经表示,华大基因在全球的“江湖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这源于其在行业中坚持不懈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化努力。


根据2015年底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5年中国自然出版指数,华大基因在2012至2014年期间发表在顶级科学刊物《自然》和《科学》上的论文数量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北大、清华。




在汪建的判断里,整个产业刚刚起步,还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就好像是要凭空创建一个城市。而他最理想的角色,就是这个城市的主导者。为此,他不仅带领华大基因用一篇篇论文,来夯实整个产业的理论基础,更身体力行,培育一个个年轻的科学家成为基因行业的资深人才。


“我认为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发展需要一个全新的创新的城市,我叫做生命科技创新未来城市。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建设这样的城市,我们是这个城市的主导者,我们是这个城市的平民,我们是这个城市的管理者、引领者”。


如今,华大基因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具潜力行业中的领军企业,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产业发展上、政策上、员工体系上遭遇过了一系列的挫折甚至是质疑,但这些都是一个全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作为行业的“领导者”,汪建在行业中走过了别人所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但这对于整个基因产业来说,仍只是沧海一粟。这个揭示人类自身秘密的行业,仍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去等待华大基因和行业所有先行者的探索。


 前所未有的庞大新市场

 

从来没有这样的一个产业,不仅与人类自身的健康、生命休戚与相关,更面临着从无到有、空间广阔的市场空间。


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代纪繁衍的基本特征;二是在繁衍后代上,基因能够“突变”和变异,当受精卵或母体受到环境或遗传的影响,后代的基因组会发生有害缺陷或突变。


在这个突变过程中所产生的数量众多的疾病,在特定的环境下会发生遗传。这样的规律,让人们的一些潜在疾病变得有迹可循。通过足够强大的分析运算能力,可以将个体的基因进行全面的测序,进而找到代表疾病的基因数据。




经过长期、多年的研究与产业化实践,华大基因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检测种类最齐全的基因公司,在生育健康检测、肿瘤个体化治疗基因检测、病原微生物分子检测、遗传性疾病相关基因检测、血液病相关分子检测等方面,都有相对成熟的服务方案。


这些检测大多是目前在传统医学领域难以预测、治疗代价极其高昂的检查项或疑难重病。但是以基因检测的方式,人们可以用更小的代价,去提前获知可能发生的疾病种类与概率,并进行预防性的治疗和早期治疗。


以最成功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为例,这个最近两年刚刚兴起的基因检测项目,目前几乎成为了孕妇产检的必选检查,孕妇可以通过检测明确腹中胎儿的健康情况,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大疾病等因素。


在这个检测领域,华大基因已经站稳了世界第一的位置。截至2015年底,全世界做这项检测一共约300万人,中国就占到了其中的150万。其中一多半是华大基因完成的,这不仅意味着很高的收入水平,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可以让更多的家庭意识到基因检测的价值,从而形成基因消费意识。


消费意识的成功培育,可以扩宽整个行业的成长半径,让更多人意识到基因行业并非天方夜谭,也并非难以承受的天价消费。

 

 混乱现状凸显技术强者

 

虽然目前在母婴检测方面,基因检测业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市场进展,但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仍是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存在着非常多的乱象。


在百度等搜索引擎搜索“基因”,就可以看到大量真假难辨的企业广告;在幼儿园、小学周边,有人推销“天赋基因”检测,声称通过对小朋友的基因进行测试,可以发掘出他们在未来适合进行的工作和擅长领域。




但很显然,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华大基因CEO尹烨曾经在采访中表示,这些打着基因旗号的所谓“天赋测试”,实际上根本和基因没有一丁点关系,与诈骗无异。


但这仅仅是乱象的一部分。相关监管部门也看到了行业的问题,几年来曾经多次紧急叫停各类基因检测业务,确认检测效果,提升行业门槛,让真正具备技术能力的行业为市场提供服务。


另外,一个全新产业的兴起,从监管角度来看也需要明确主体,做出清晰的监管责任认定,这些都将导致行业的发展面临曲折。


2013年,华大基因的重要检测业务之一“唐氏无创检测项目”,曾被国家卫计委及药监部门叫停。当时基因行业的产业化起步不久,有相关专家表示基因检测在国内是“产业应用先于法律法规”,因此被两部委叫停。




2014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再次联合下发通知,叫停基因测序。根据规定,目前国内使用的基因检测仪器、诊断试剂和相关医用软件等产品,都需要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技术准入方可应用。已经开展的,则要立即停止。


华大基因虽然也在这样的过程中被暂停过业务,但作为龙头企业,在检测的真实性、准确性方面存在竞争优势,因而业务并未遭受过实质性的损失,反而是受益于行业日趋规范和透明化。

 

 从1%到100%

 

和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类似,基因检测也是中国、欧美地区同时发育的产业,这是一个规模庞大、增速迅猛的全球化市场。


根据研究机构BCC今年2月的测算,全球基因测序产品2012年达到35亿美元市场规模,2013年为45亿美元,至2018年预计达到117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速高达21.2%,远超过体外诊断市场5.1%的增速(EvaluateMedTech2012年预测)。


和很多发展迅猛的产业一样,龙头企业总是被市场高度看好,资本追捧不断。在美国市场,自2011年至今,美国基因检测龙头企业Illumina股价涨幅已有五倍,市盈率接近60倍,市值约250亿美元。股价强势表现的背后,是市场对基因测序应用前景以及该公司产品线的高度看好。


在中国,华大基因多年来被各路资本穷追不舍,汪建也乐见其成,精挑细选了一些对业务发展有所帮助的产业资本,如泰康人寿已经通过20亿元的投资,成为华大基因的第二大股东,另外腾讯、荣之联等具有相关合作的企业也有所介入。专业的投资机构中,红杉、光大、深创投等知名机构先后进入。


尚未上市,华大基因就被各路资本捧出了一个天价。过去4年内,超过50家投资人(含中途退出者)通过关联、非关联的方式,为入股华大旗下的华大科技、华大医学共计投资高达72.15亿元。可以说,华大基因背负了资本非常高的期望,其热度甚至超过了很多互联网类企业。


和大多数面向终端消费者的行业一样,中国市场由于人口优势,天然具备成为世界最大市场的巨大潜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基数庞大的中产阶级对基因检测业务认同度较高,很多年轻用户在生育过程中进行了初次尝试。


华大基因在中国市场中占据了先发优势,积累了大量的科研能力、基因数据分析能力和产业化的解决方案,并在2013年收购了美国同行Complete Genomics,从而具备了测序仪的生产能力。


从研发到市场,再到基因测序仪生产,华大基因在这个庞大的产业中获得了产业链闭环的能力,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企业。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汪建就在基因产业捷足先登,直到现在取得市场的领先地位。这仅仅靠对产业前景的高度看好,显然是不够的,更需要面对整个行业从科研到产业化的过程,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困难,更需要凸显出在技术能力上不可取代的优势。


虽然已经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但即便到现在,全世界接受过基因检测的人数也尚未超过总人口的1%。和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一样,这片蓝海仍然具有庞大的空间可供发掘。


随着基因产业在监管、市场培育方面逐步走向完善,华大基因将有望伴随整个行业一起步入快车道,从1%向100%迈进。


参加“下一个BAT”评选活动请点击图片


寻找下一个BAT


长按关注砺石商业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