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四川巴中被“神话”的博士村

 毛胡庄人 2016-09-18

  “100%的成才比1%的博士更重要”

  ——探访四川省巴中市被“神话”的博士村' target='_blank' class='keywordsSearch'>博士

  从成都驱车300多公里抵达秦巴山区腹地巴中市,再走上几十公里弯弯曲曲的山路,便进入了“博士村' target='_blank' class='keywordsSearch'>博士村”——渔溪镇和平社区的地界。一块巨大的指路牌映入眼帘,上面赫然写着:“博士之乡欢迎您!”

  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和平每500人中便有两个博士、4个硕士。恢复高考以来的39年间,从这个地方陆续走出了21位博士、61位硕士,还有20多个在读研究生。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宋永华、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北京建筑材料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何光明,都是从这个村子的小学毕业的。

  “天空飘来五个字,我要当博士

  “那些走出去的博士、硕士就是从这所学校启蒙开智,走向全国的。”初见和平小学校长夏长河,他就领着记者来到学校的荣誉榜单前,指着墙上的一长串名字自豪地说。

  记者看到,榜单上面既有全国知名高校的副校长、教授,又有公务员、医生、律师、工程师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现在,这间贴满了优秀学长、学姐照片的教室,成为和平小学在读学生的“励志室”。当有孩子学习上懈怠、调皮犯错时,老师就会把他们带来,用“博士”们的故事鞭策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天空飘来五个字,我要当博士!”一名孩子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

  励志室也是夏长河常来的地方,可他的心境却与学生大不一样。

  “看着这满墙壁的荣誉,我总有种想哭的感觉。”夏长河常常自言自语,“难道我们要输给历史?”

  夏长河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他告诉记者,如今的和平已然严重“空心化”,学生家长大量外出务工。现在学校是九年一贯制,700余名学生中有七成是留守儿童,还有近500名学生寄宿在学校。

  如今,在和平小学,老师除了教书,还得是学生的朋友,更要充当学生“临时家长”的角色。

  夏长河说,许多家长一年只有春节才有几天时间和孩子团聚,学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和老师在一起的。“有好几次夜里一两点,孩子说肚子疼,报告给值班老师,学校就得组织老师马上往医院送,严重点的还要租车到四五十公里外的市里。”

  “所以不是有个‘博士村' target='_blank' class='keywordsSearch'>博士村’的名头,就理所当然应该出博士。”夏长河说,过去虽然辉煌,但当前和平所面临的,是和大多数中国农村同样的问题。在他看来,那些走出大山的“前辈”能起到的就是榜样的作用,而教育的重任仍然落在学校肩膀上。

  “希望学生不要因留守而失去信心”

  每个星期天,初二年级班主任张丽娟,都会早早地往一张学生卡上充上几十元钱。学生卡的主人叫张杰(化名),他的母亲因患白血病在去年离世,父亲又长期在外务工,好几次都因为没有钱充饭卡,他又不好意思跟老师开口,只能饿着肚子。

  张丽娟说,她班上36名学生当中,留守学生24名,父母离异的有十余名。“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但家庭环境势必会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性格。有的学生过早‘成人化’,说话办事像个小大人;有的性格内敛,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有的性格急躁,注意力不集中……”

  为此,张丽娟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辅导。自从她担任班主任后,才知道面对留守学生,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必须要花更多时间倾听学生心声,和学生交流。

  在退休教师彭正东看来,和平小学教师们的兢兢业业是有历史渊源的。“那个年代学生家里穷,老师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许多学生家里交不出学费,拖欠学费是常有的事。我们的老师就用微薄的工资垫付。”很多优秀的大学生、博士生就是这样培养出的,他们毕业后对老师特别感恩,念念不忘老师的恩情。

  如今,和平小学的教师们依然延续着老一辈教师近乎于忘我的爱岗敬业精神。

  数学教师彭春华担任六年级班主任,这个班她从二年级开始带到现在,有深厚的感情。有个孩子刚入校时,晚上哭着闹着不肯入睡,彭春华便把他带回自己家中,让他能安心入睡。新教师刘丽萍看到班上孩子一个个灰头土脸,就把娃娃拉到自己家中,挨个烧水给他们洗头洗脸。

  学生许昆,英语偏科严重,和平小学便组织了英语教研组的老师,专门给他“开小灶”补习。

  ……

  虽然工作任务重,生活压力大,但和平小学的老师们从来没有丝毫怨言。他们形成了一个共识:“培养1%的博士固然有成就感,但让100%的学生成人成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在学校励志室中,一个孩子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让我们因留守而优秀”。“但留守真的能给学生带来优秀吗?”夏长河说,留守对孩子们来说其实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在学校有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有温暖的氛围去感染学生,有这么多好的、先进的人物和事迹去激励他们,“我们希望学生不要因为留守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对未来的希望。”

  “光辉已成历史,教育更需要理性和科学”

  在和平,与“博士村' target='_blank' class='keywordsSearch'>博士村”之名形成对比的是,这里现在没有一位博士

  “如果这些博士留在和平反倒不正常了。”夏长河说。和平毕竟是大巴山深处小小的一个乡村,目前只有农业,“那些大专家,把他们留在这里干什么呢?”

  可是,没有博士,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人才。夏长河说,就和平小学来说,高水平教师引进仍然乏力,青年教师流失的问题依然严重。

  人才队伍的建设依旧是贫困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地处秦巴山区的巴中,正在通过感情留人、制度留人、待遇留人,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巴中市教育局局长赵建仁介绍,对引进的人才要落实安家费、生活补贴,加快教师当地周转房建设,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引导人才流向农村学校。目前,巴中市乡村教师每个月有400到700元补助,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从顶层设计上确定了怎么引进人才,怎样培养农村老师,在专业技术的评比和绩效的分配向农村倾斜等问题,都明确了具体的举措。

  目前,巴中市已经全面消除了学校D级危房,新建和改造的校舍近385万平方米,“巴山新居”建到哪里,标准化学校就布到哪里。通过“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互联网+教育”正在巴中稳步兴起,381所学校、4600个班级将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也让教师队伍得到锻炼。巴中正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渠道培训教师3万多人次。

  “博士村' target='_blank' class='keywordsSearch'>博士村的光辉已成历史,教育更需要理性和科学。”夏长河说,“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和平教育一定能寻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实现山区学生的成人、成才。”(中国教育报报记者 刘磊 教育导报记者 鲁磊)

  《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30日第3版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