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琼州史志] 王恕罢官与丘濬何关

 风云际会2009 2016-09-18

  王恕是明天顺、成化、弘治三朝名臣,他正统十三年(1477)中进士后,由庶吉士授大理左评事,迁扬州知府,天顺四(1460)年升江西右布政使。从成化元年(1465)至十一年,任过河南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左都御使、南京刑部左侍郎、南京户部左侍郎。成化十二年后任过左、右副都御使、兵部尚书等职。成化二十二年(1486)罢官归田。弘治元年(1488)后,任吏部尚书,寻加太子太保。弘治六年(1493)被罢,正德三年(1508四月)卒于家,享年93。

  王恕第一次被罢,据《明史》所载是“会南京兵部侍郎马显乞罢,(帝)忽附批落恕宫保致仕,朝野大骇”,也就是说宪宗皇帝对南京兵部尚书王恕的罢官是忽然附批的,出于朝野所料之外。宪宗为何要罢王恕的官呢?《明史》说是“以好直言”,但跟最令“贵近側目、帝亦颇厌苦之”的“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的民谣不能没有关系。王恕罢官归田后,工部主事王纯,将王恕比作西汉敢于直谏的名臣汲黯,竟被宪宗皇帝廷杖并谪为思南推官。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王恕被召为吏部尚书,未久加太子太保,弘治六年(1493)第二次被罢。对于此次被罢,《明史》认为是由丘濬引起的。象王恕这样的权臣,难道是丘濬所能左右的?王恕这位吏部尚书的罢官与丘濬何关?

  丘濬34岁(景泰五年,1454年)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开始,至75岁(弘治八年,1495年)卒于任上,在朝为官41年。其中35岁至36岁修《环宇通志》,志成授编修。38岁至41岁修《大明一统志》。42岁至43岁著成《朱子学的》。44岁至47岁修《英宗实录》。48岁官侍讲学士。49岁充殿试读卷官。50岁至54岁归琼守母孝。55岁入京官原职(侍讲学士),充会试副总裁。至56岁续修《通鉴纲目》成。57岁至66岁,任国子监祭酒,加礼部侍郎,仍掌国子监事,在此年间编写《大学衍义补》。67岁《大学衍义补》160卷成,任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71岁(弘治四年,1491年)修《宪宗实录》成,升文渊阁大学士。成化八年(1495)二月卒于任上 ,享年75岁。可知,丘濬一生,总跟学问礼教打交道,直至垂暮之年始得入内阁。从《明史》记载王、丘两人的履历可知,王是实权者,在政绩上多有建树,而丘濬则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成为一代宗师,才被王朝所依重,最终进内阁、典机务,班序在王恕之上。

  我们知道,明代废除丞相一官,析原中书省之政归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六部尙书分任国务,侍郎贰之,皆直接皇帝。设内阁于宫廷,以大学士担任顾问兼秘书。内阁旣非署名,亦非官名,不兼部务,也没有官属,不能直接指挥行政。明朝以尚书入内阁者丘濬是第一人,一个平生研究学问的老臣进入内阁,皇上既可倚重又可放心。内阁大学士虽然表面位尊而权重,但独立发挥其权力的机会甚少。内则受制于宦官,外则用人之权集中于吏部和兵部,而六科给事中与各道御史又遇事生风,党同伐异,互相攻讦。在“政归六曹,权操台省,辅臣缄默充位而已”的明代,如果认为内阁大学士具有宰相的权力,那是不恰当的。而吏部在六部中尤为重要,因为官吏的除授都必须经由吏部。即使是大学士、尚书、侍郎、都御史、九卿、祭酒的缺出,也要由吏部提出廷推,以备皇帝任命。从永乐迁都北京后,南京的部院官署依然存在,被排斥的安置在南京。为了区别,北京官加“行在”二字,南京官加“南京” 二字。至正统六年,北京官去掉“行在”二字,南京官仍加南京二字,遂为定制。

  弘治六年(1493)四月,太医院院判刘文泰上疏弹劾吏部尚书王恕变乱选法,且私刻己传,传中自比伊、周,于奏疏留中者,概云不报,以彰先帝拒谏,无人臣礼。王恕上疏抗言,说刘文泰的疏稿由“老于文学多阴谋者主之”,意指丘濬。弘治皇帝经审问得实,是刘文泰自为奏草,经除名都御史吴祯润色,与丘濬无关。于是,贬文泰为御医,责王恕,并焚所刻传版,不问丘濬。王恕再疏请辩,皇帝不从,即被罢官。

  《明史》丘濬传有云:“恕疑文泰受濬指,而言者譁然言疏稿出濬手。恕竟坐罢,人以是大不直濬”。 刘文泰弹劾王恕,已由皇上审问得实,和丘濬无关。《明史》为什么还要将王恕罢官归咎于丘濬呢?

  丘濬谢世时,何乔新为丘濬所作的神道碑有言“王公奏讦其短(指刘文泰为治丘濬目疾来往濬家),众疑奏出公,科道以为言。上察其诬,待公益厚。” 明代嘉靖、万历时名臣叶向高、郑晓、王世贞等,对将此事归咎于丘濬已有不同的看法。如王世祯就此事有评论说“案缙绅之论,皆以文泰此举出自丘公,然三原(王恕字)止合略辩其事,力求归休,不当疏请廷鞫,又以老学阴谋肆加詆斥大臣恬静之体与事君恭顺之道。…..而《宪章实录》…..亦似未考其事之颠末也”(《弇山堂别集》)。

  据此,则当日事情非出自丘濬,何乔新、叶向高、郑晓、王世贞等人早已认识,不为群言所惑。最主要的是此事已经皇上定案,和丘濬无关,《明史》却回护王恕,以此詆毁丘濬,似有不公。

  其实,王恕和丘濬开始有些摩擦是在丘濬进入内阁以后才发生的。当时长乐知县黄廷美《双槐岁抄》一书云:“及入阁,与三原皆太子太保,偶坐其上,啧有烦言。会太医院院判刘文泰失职,奏三原变法变选,以所刻传封进,内多详述留中之疏,上责其沽名,致仕去人,以此议公,公实不知也”。《明史》有云“初,濬以礼部尚书掌詹事,与恕同为太子太保,恕长六卿,位濬上。及濬入阁,恕以吏部弗让也,濬由是不悦”。“偶坐其上”,指的是弘治六年二月赐内宴事。当年丘濬73岁,已入内阁,典机务,位在恕上,参加皇上赐宴,坐在王恕之上是合乎礼仪的,众人何为烦言?“及濬入阁,恕以吏部不让”,《明史》不怪王恕“不让”而怪丘濬“不悦”,实为偏袒。弘治六年,王恕考察天下庶官,拟黜2000员。丘濬上言,认为黜陟之例乃以三年为定制,未及三载者应令复任,虽经三考,非有贪暴实迹者亦勿黜。于是,孝宗敕曰“凡历官未及三载者,俱复其任,虽一考未有贪暴实迹者亦勿黜”,丘濬请旨留任者90人。王恕对此很为不满,多次争论而不可得。因为有这样的事发生,所以《明史》才说“丘濬入阁亦与恕不相能”。

  《明史》将王恕之罢,归咎于丘濬,甚至记录丘濬谢世时文泰往弔,濬妻叱之曰:“以若故,使相公齮王公,负不义名,何弔为!”“齮”是咬的意思,真是入木三分。我们不必深究濬妻是否叱之曰,但应深究王恕最后罢官的真正原因。

  王恕成化二十二年(1486)第一次罢官至弘治元年(1488)起用为吏部尚书,时间只有三年。在乡期间,王恕却做了什么?按理,人臣罢政,自宜杜门静守,不谈时事。而王恕则非,甚至在里居之日作传镂版以行,标榜自己,自比伊、周,很显然,这是对宪宗罢官不满。孝宗即位,碍于廷臣推荐,才起用已被前朝父皇罢免的王恕为吏部尚书。

  弘治元年闰正月,言官劾两广总督宋旻、漕运总督丘鼐等37人应降黜已被孝宗批准,而王恕却因为“章不下吏部”而提出辞职。同年,陕西缺巡抚,刚上任的王恕推荐河南布政使萧祯,孝宗不允,让他另外推荐人选,他却对孝宗说“既以祯不可用,是臣不可用也”,竟以辞职为胁,孝宗才用萧祯。

  当时言官多称恕贤且老,不当任剧职,宜置内阁、参大政,孝宗说:“官恕吏部,有谋议未尝不听”,不允。

  中官黄顺请起复匠官潘俊,恕言不可以小臣坏重典,再执奏,但孝宗还是起用潘俊。

  以上种种,说明孝宗对王恕不悦,所以王恕被罢时,不赐敇,俸禄亦颇减。

  从《明史》对王恕的论述中可知,王恕的最后罢官是因为王恕“刚正清严”、“帝心不悦”,而刘文泰的弹劾,只是一条导火线而已。

  孝宗将刚正清严的吏部尚书王恕罢官,应该说孝宗不是个好皇帝。然而《明史》却对孝宗大加赞赏:“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孝宗既然是这么好的皇帝,那么,王恕的罢官应该说是咎由自取。

  《明史》是二十四史修纂时间最久的,前后计近百年才告竣,最后虽经总裁官张廷玉等人“聚官私之纪载,核新旧之见闻”,“文期共喻,扫艰深鄙秽之言;事必可稽,黜荒诞奇邪之说。十有五年之内,几经同事迁流;三百余卷之书,以次随时告竣(《张廷玉上明史表》)。但史书总是人写的,对于“明朝的那些事儿”, 我们不能人 言尽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