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汉唐各班级名称

 街心舞苑 2016-09-18

解读汉唐各班级名称

          ——纪念敬爱的孙颖老师

孙颖教授做为艺术家以他特有的智慧和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古典舞剧《铜雀伎》和《踏歌》、《谢公屐》、《楚腰》等一系列风格鲜明、耐人寻味的优秀作品;孙颖先生做为舞蹈界的学者用超常的毅力,不断考证论述着中国古典舞的学术方向;孙颖老师做为教育家勤奋耕耘:写教材、进课堂、做示范、讲理想,与学生们一起“说古论今”继往开来。

因此,他赢得了晚辈学子们对这位师长和老者的无限敬仰和真诚崇拜;他得到了同辈学友和同事们对这位老朋友和老哥们的真心佩服和赞扬。学生们热爱他,说他“有人格魅力”;朋友们佩服他,说他“才华横溢”。其实,正是中华文人的传统精神养育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品格。这是他一辈子对“炎黄列祖和我们民族的一腔爱和一片情。”

孙颖老师总是不间断的思索:思索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审美、思索中国古典舞的教育。近年来,他与时俱进地不断修改用心血设计的中国舞蹈学科教育方案。老教师们说他“越位了”,“那些事是教育部长或是院长们考虑的,大可不必自寻烦恼。”可是他视若往闻,一如既往每天认真的写着……改……。有年轻教师打趣地说:“你看孙老师天天都在写,其实,写来写去都是一件事。”真的!说对了。他心里就关注一件事,就是舞蹈--中国的舞蹈--中国的舞蹈事业。他这辈子好像就是为了中国舞蹈这件事活着,他刻苦地学习、他不断地关注考古新发现、他发奋的实践,为了中国舞蹈他渡过了那特殊的岁月、为了中国舞蹈他顶住了对生命的摧残、为了中国舞蹈他熬过了孤独日子、为了中国舞蹈他放弃离休后跨国的悠闲、为了中国舞蹈他选择了奋斗再奋斗!探索再探索!跋涉再跋涉!

生命的半百过了,人生的甲子过了《铜雀伎》问世了,《炎黄祭》、《龙族风云》公演了,《踏歌》获奖了,汉唐班招生了,……总之,“人到七十古来兮”之际“时来运转”了。

老朋友们为他庆辛,关注孙颖的人们都劝慰这位老艺术家:八十了,悠着点劲,搞些节目流传于世吧。其实,孙老师深知展现剧目的重要,用剧目说话:说传统、说文化;说审美、说追求;说形态、说神韵。所以,孙颖老师埋头写剧本、竭力编节目、忘我教动作、写曲子……。可是,“孤家寡人”“势薄力单”怎么行?“面对当代西方审美思潮对中国舞蹈界的冲击,必须守住华夏文化疆域呀!”培养生力军是当务之急:“要培养守卫中华民族文化疆域的卫士”,这就是创建《汉唐古典舞》的初衷。

经历一番曲折后,北京舞蹈学院在中国古典舞系设置了《汉唐古典舞教研室》并自2001年起招收“汉唐方向”大学本科生。这一举措固然为展现孙颖的艺术风格搭建了平台,八年来,也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机会,做过多次剧目展演和教学展示。节目见了观众、《汉唐古典舞》基训课被北京市教委评为2006年“精品课程”,这是人们可以看到的。而孙颖老师的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创新”,绝不仅在于一个舞蹈晚会或是展现“新颖独特”的舞蹈课堂风格。如果,把“汉唐古典舞”只当作一种“风格课”就错了,或者说太狭隘了。孙颖老师倾毕生心血设计的是一整套舞蹈教育体系,他认为:舞蹈大学教育的任务,首先是培养热爱祖国、尊重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能够守卫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疆域的卫士。因此,舞蹈教材本身就要讲究文化含量,学生还要学习古代历史,包括舞蹈批评史、古代思想史;要懂得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创作观,应该具有思辨精神,有参与创作实践的能力;能吃苦、勇于创新。

他把自己对学生的希望寄予班级的誉名之中:01级是“汉唐古典舞”的第一个班,他如老来得子,万分珍惜。孙颖老师希望这第一批学生能像种子一样,去传播中华民族传统舞蹈文化,因此,为这个班取名“蒲公英”。“蒲公英班”自入学起,孙老师倾注了全部心血,四年来,无数次亲临课堂,“传经、布道、答疑、解惑”。在毕业纪念册的题语中记载了老人的一片真情:“我深知这些种子还很稚嫩、幼小,在舞蹈行业不过是初出涉世的后生,但我相信只要飘落在足以容纳她(他)们的方寸之地,她(他)们必会顽强的生根、发芽、成长,而且不惧风雨、不畏艰辛,因为这一粒粒种子的生命力,是来自报效民族的赤胆忠心。”他对自己年过七十亲手培育的学生深情无限恋恋不舍:“象整装待发的战士,同学们就将出征,就要走了,而我又觉得同学们没有走,也不会走:我们过去、现在、将来仍然在一起,永远永远的,在一起。”当这批“蒲公英”离去之际,这位饱经风霜的刚烈汉子禁不住热泪盈眶,与孩子们的泪水交融,心心相通:“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年来,不断传来她(他)们健康成长的信息,带给老人许多欣慰,同时,也使他意识到到岁月的紧迫,感慨万千,随笔写下:“弹指芳年尽,对镜两鬓白。回首荆棘路,冬梅满枝开。”在“冬梅满枝开”的日子,带着荆棘路上的伤疤,望着蒲公英飞扬,“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老艺术家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心中那块神圣的绿地,那饱含典雅高洁的传统精神的中国的古典舞绿茵。

2003年北京舞蹈学院决定为这位老艺术家招收汉唐古典舞第二个班,在高兴的同时,他深知坚持走自己的路有多么艰难,因为,当时的中国舞蹈尚处于浮躁的事态之下。“弘扬中华文明,传承舞蹈文化”不是口号,是艰苦的付出,它需要耐得住寂寞去苦读、它必须远离奖杯奖金的诱惑、他必须不怕跌倒的去坚持……。因此,孙颖教授为03级取名“芷兰班”,他希望这个班的学生有芷兰一样的品格,“芝(同芷)兰生于深林,不因无人而不芳。”(摘自《孔子家语·在厄》)芷兰的芳香不只在深林中,它连着中国人的血脉,毕竟会沁人肺腑,受到亲人的青睐而“气贯长虹”。在03级的毕业纪念册中孙颖老师写下了“心存天下,志在千秋,气贯霄汉,扬我中华”落款是“与03级芷兰班毕业同学共勉”

2005年第三个班入学了,孙颖老师把高雅的兰花引进平常百姓家,为05级取名“芳草班”。孩子们读懂了老师的希望,他们在自己的毕业纪念册中告慰这位德高望重的导师“我们冷静了,我们长大了,开始看清了与未来的距离。”“时光飞逝,在不知不觉间我们这些小草也都悄悄长大。当春风再次温柔的吹过,猛然间发现,我们已繁茂一片了,凤凰花开,荷塘似锦。夏天悄悄临近,芳草碧绿,……”“青青芳草连成片,碧绿苍翠布满天。”是啊!孩子们长大了。孙老师语重心长地在毕业纪念册中告诫“芳草班”的同学:“世界不能没有芳草,人类不能没有芳草,不自诩为高贵,也不自轻为平庸。生在高山,长在谷底,沉在冰雪下,依然奉献绿色。人不历练不能成才,胸无大志将虚度一生。但愿芳草诸生都有顽强的生命力,遍染河山,为中华文化的振兴,奉献智慧、青春。”2009年“芳草班”跟着孙老师摸爬滚打近两年,完成了《铜雀伎》的演出后,告别了母校,带着他们最尊敬的师长的期望奔向四面八方去奉献绿色。

学校里留下了07年入学的“雪莲班”,07级的同学深知自己的责任。因为,入学不久班级命名的聚会还历历在目,孙老师的那洪亮铿锵的声音还清晰的留在耳边。“雪莲不畏风寒,生长在海拔最高的地方。”“只有敢于攀登的人才能欣赏到雪莲高洁非凡的美丽,做人要有雪莲一样的高洁不畏风寒,对待事业也要如雪莲在高处绽放。”“雪莲班”和他们的师哥师姐们一样,延着这位老人指的路,踏上刻苦学习的历程。

不久,又迎来了一批新人,加入这个“捍卫中华舞蹈文化疆域”的大军,孙老师在病榻上为09级定名“青竹班”。因为,孙老感到自己与孩子们共同奋斗的日子到期了,他希望这批新人在古典舞事业上像竹子一样节节高,他相信中国古典舞和他创建的汉唐像青竹一样,如雨后春笋充满生命力。希望他(她)们带着中国人的气节,高高地挺立在世界艺术之林。

                                  邓文英

 

                                2009年12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