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汉字的血缘出发,认识很多字

 悦读生活空间 2016-09-18
在孩子学习之初,一股脑儿塞进太多知识性、记忆型的东西实在不合孩子的成长节奏。
  其实吧,识字这件事,如果方法得当,将会轻松有趣得多,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认识更多字,同时也会避免机械记忆,大大减少错别字的发生。
  只是,现实不容乐观。
  1.背景
  先说说大背景吧。过去的蒙学教育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知识教育、生活教育和礼教。知识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部分材料的主要功能是集中识字,前人的经验是用较短的时间进行集中认识大约两千字,然后才逐步教儿童读书。
  清朝王筠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讲又不必尽说正义,但须说入童子之耳,不可出之我口,便算了事。如弟子钝,则识千余字后,乃为之讲;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读亦必讲。然所识之二千字,前已能解,则此时合为一句讲之;若尚未解,或并未曾讲,只可逐字讲之。”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识字教学方法越来越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大陆有一定影响的识字教学方法有二三十种。其中,侧重从字形入手的有集中识字、部件识字等,侧重从字义入手的有分散识字,侧重从字音入手的有注音识字、汉字标音识字,从形义结合入手的有字理识字,从音义结合入手的有听读识字,从形音义联系入手的有字族文识字、韵语识字等……而现行的语文教材,主要采取的是随课文识字,也就是分散识字的方式。
  在童蒙教育阶段,识字教学我们和过去最大的不同就是“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的差别。
  2.教材
  最近推出的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一共要求识字300个(和人教版国标本相比,减少了100个,这100个汉字将会分散到后面的年级识记),写字100个。
  我们以这本新使用的语文教材为例,翻开它的写字表,看看现行的识字体系问题何在。
  以上这一百个汉字,在教材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课文之后,书后附录的“写字表”是第二次出现,体例不变,依旧是按课文顺序一课课出现。
  3.现状
  你能不能从中窥见一些端倪呢?
  很显然,教材编写者是按照笔画的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路来编排的,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笔画越简单,识记和书写越容易。这样的思路是否合适,可以继续讨论,对于身在教学现场的老师来说,大家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课改之后,孩子们的错别字越来越多了,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的识字教学,会教孩子书空,会辨字组词,会听写训练,会看拼音写词语,会查字典,我们以为音形义都兼顾了,教好了,孩子们只需要反复训练巩固强化就好了,于是,识字教学变成了机械、单调的重复操作,孩子累,老师也累。
  4.思考
  当我们不断遭遇这样的窘境,我觉得应该反思:一个个神奇的汉字,为什么我们学得如此痛苦,还不见成效?先民是根据什么来造字的?这些汉字是怎样流转衍生到今天的模样的?
  不了解汉字的前生今世,我们所学的永远是断代史。我知道汉字学这块学问很深,但是作为教材的编写者,需要给一线老师和众多学子提供一些思路,让我们有所借鉴,或者说,让老师们初步拥有字理教学字串识字的教育自觉。例如,“生字表”和“写字表”就没必要继续按课文的顺序一课课地编排,应该根据造字规律来设计。
  古人造字的规律简单说来就是“近取诸身(身体),远取诸物(器具、建筑),仰则观象于天(天文),俯则观法于地(地理),视鸟兽之文(动物)与地之宜(植物)”,也就是说孩子最初就是从人类、身体、器具、建筑、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的形象开始认字的,因此知道孩子最初学字,就是从这些象形来感知的。《说文解字》的“六书”给我们呈现了四种造字法,两种用字法,在过去的教育中,“六书”是解释汉字规律的重要典籍,儿童透过对汉字音形义之间关系的掌握,既可以锻炼孩子的想象力、联想力,更可以培养儿童的推断能力、归纳能力。
  在台湾中学的试卷中经常会考到孩子“六书”的相关知识,让孩子根据汉字判断造字方法,由此可见汉字的规律性教学在台湾并没有断掉。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一书,根据汉字的起源和特点,分成如人与人类,水与山,家畜,车、路和船,农耕,酒和器皿,麻与丝、竹与树、工具与武器,屋顶与房子,书籍与音乐等类别,可作参考。



  5.实践
  说一尺不如行一寸,只说不练是假把式。在课堂上,该怎样带着孩子去识字呢?
  恰逢中秋,月圆千里,以“月”为例,我是这样带着孩子们识字的——
  先要了解“月”的前生今世,看看月字是怎么演变的:
  月字是一个基本字,根据《汉字树》一书的罗列,我们发现,月字旁的字有很多,这些字大概可以分成这几类:
  即1.夕的衍生字:夕、多、名、外、夢(梦)、飨等;2.代表月亮含义的字:明、閒(闲)、朝、廟(庙)、望等;3.肉的衍生字:肩、腔、肢、胃、脊、肥、半、育、胞、有、祭、厭(厌)等;4.骨的衍生字:骨、禍(祸)、歿(殁)、沒(没)、死、屍(尸)、列等;5.讹变为月的字:一是从“舟”字讹变而来的——前、朕、勝(胜)、偷、愉、逾;一是从“丹”讹变而来的——丹、青等。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这些字彼此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啊,可是被简化之后,就啥也看不出来了:“梦”里看不到耷拉着眼皮的那个人;“厌”字不见丢弃的肉,只剩下河岸边的一只野狗……
  我们可不能这样稀里糊涂地马虎过去,还是要做点简单的梳理,虽然我也没学过,因为以前从来没老师教过我们这些,但是我们不能耽误了孩子不是。
  在黑板上,我就“肉月旁”画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让孩子们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开去,一字开花,枝繁叶茂,找出这个字的七大姑八大姨,这时,字也写了认了组词了,字与字之间的逻辑联系也了解清楚了,每个字的原始意思也大致明白了,这时,我们才敢说,我们这算初步认识了这个字。
  孩子们做的“月字开花”
  当然,这只是从识字教学这块所做的一些基本动作,“月”的内涵丰富深广,我们正用一个月的时间,语数英科美音书等学科总动员,一起来走进它,认识它,表达它,这是我们 “重新认识几个字”课题组正在研究的内容,暂且不提。
  6.结论
  我们认为,认识汉字,不能单纯根据课文的罗列排布,进行机械的识记,应该从汉字的构字逻辑出发,循着它们的血缘,进行字串识字(集中识字)。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学习汉语汉文,不能如学习外语一般,学会了二三十个字母以后,可以一边识字,一边很快就能成句地乃至成段地阅读。汉字独体字的数量仅占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是合体字,而合体字之中,大部分是形声字。偏旁部首,造字的规律,相当明显,即使是七八岁的儿童,也很容易领会。运用比较类推的方法,借鉴前人的一些做法,完全可能成堆成批地认字。
  清代仪征人陈彝为督学在《重订训学良规》有云:子弟四五岁,先教字方,多则三千,少则二千。如认父母字,则教以如何孝顺;认兄弟字,则教以如何友悌,他如天地山川、鸟兽草木,一名一物,均可略与讲说。识字既多,将音义相近之字,归并一处,告以从何会意,从何得声。稍长教以《三字经》《弟子规》《小学韵语》切实讲说作人道理。七八岁教以调四声平仄,作对句。如此三五年间,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均可略知门径。此幼学功夫,断不可少者也。”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的内容未必切合今天的孩子,随着技术的更新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亲子阅读的推进,如今的孩子接触到汉字的机会更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们随时在进行分散识字,这更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授之以渔”,教材也应该及时跟进,给没有经过汉字学训练的老师一些凭借。可是,我们的语文教材里是不讲这些的,它可能出现几个汉字的前生——甲骨文,但绝不会告诉你这些汉字是怎么走到今世的,更不会告诉你,如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汉字,彼此之间居然有着血缘关系:
  语文教材上会出现甲骨文字,但也止步于此
  你能想到一个“手”字可以延伸到这么多汉字吗?我们读书认字那么多年,却不知道原来它们都是亲戚啊!顺“手”摸瓜,真的可以拎出一长串字来啊。
  《汉字树》上的字串识字
  语文老师,你可不可以告诉孩子这些?
  语文教材,你可不可以这么编?
  如果你喜欢,请随手转发朋友圈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