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斗的贝多芬丨斗争,就是他的人生主题!

 阿里山图书馆 2016-09-19

           

战斗的贝多芬——如是我闻!

李欧梵在《我的音乐往事》一书中谈及德国理论家阿多诺(T.Adorno)关于贝多芬晚期创作风格的看法,深得我心。阿多诺认为,晚年的贝多芬已超越了所有音乐形式上的规范,狂傲而无助,兀自臻入孤独之境,加以耳聋的焦虑,令他在晚年作曲的过程中往往不得宁静。所以他的晚期作品——如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和六首《弦乐四重奏》——在结构上都显得不完整,其实贝多芬早已驾驭自如,不必再在一般形式上下功夫,他所追求的境界非常人所能了解,甚至可以说,他故意背叛世俗规范,遗世而独立,但在表面上显得支离破碎的后期作品背后却有一股焦躁不安的心情。”

          

李欧梵继而写道:阿多诺这个看法和儒家的晚年不惑和耳顺之说大相径庭,也和晚年莎士比亚的作品(如《暴风雨》或《冬天的故事》)中的神话境界不同,更与威尔第在晚年歌剧(如《奥赛罗》和《福斯塔夫》)中所表现出的那股返老还童的雄壮气息迥异。

    

对比杨燕迪在其关于贝多芬晚期艺术境界演讲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我更认同阿多诺对晚期贝多芬风格的看法。在我听来,贝多芬一辈子都在与世界搏斗,这搏斗,终其一生,从未停止。前期中期的那些热血沸腾的交响乐队作品,固然是再明显不过的战斗姿态,晚期那些听起来更具自省意味的奏鸣曲、室内乐,又何尝不是一种登峰造极、独孤求败,独入无人之境的更高形式的搏斗。诚如杨燕迪所说,晚年的贝多芬固然已“不再看重外在的胜负得失”,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他就要“与‘天’求得和解,并最终与‘天’达成一致,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这一点,只须听一下他晚期的几首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我不熟悉,不好发表议论),其中那股挥之不去的桀骜不屈之气,便是最佳的佐证。 

另有人说,青年贝多芬崇尚亨德尔那种刚健曲风,晚年贝多芬则更多转向了巴赫式的恬淡怡然。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是音乐表面形式上的东西,看到这些曲风转变上的特点,当然有它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但却不应因此而忽视“乐圣”内心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精神——他一辈子都在战斗,不论是与天斗,与人斗,还是与自己斗!斗争,就是贝多芬的人生主题! 

                           战斗的贝多芬——如是我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