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八|汉初三将

 剪刀_石头_布 2016-09-19


彭城一战后,刘邦振臂高呼所成立的第一次反项羽联盟立刻就崩溃了。之前那些信誓旦旦要为义帝报仇的诸侯,马上就变换阵营站到弑主的坏人那边去了。在乱世中,“利”始终要高于“义”啊!


最先叛汉的就是那两个前秦的诸侯,塞王和翟王,不过这两人没有什么兵力,不造成实质影响;魏王豹本来一直跟随刘邦作战,看到刘邦失势,就找了个借口说要回家探视双亲的病,但一回到魏国就断绝了黄河渡口,倒戈降楚;而赵国实际控制人陈馀呢,也发现之前刘邦骗了他,根本没有替他杀死仇家张耳,加之汉军在彭城大败,就干脆也跟刘邦断绝了往来。


不过,这次刘邦至少不用白手起家。他逃跑的路上沿途也收了不少逃亡的汉军士兵,同时,留守关中的萧何,听说刘邦军惨败的消息,立刻组织了关中的老老少少,送到前线,汉军的军威又重新振兴起来。


更重要的是,天下第一谋士张良回到了刘邦的身边。


刘邦意识到,五十六万大军在楚军面前不堪一击,可见战斗的关键不是兵力的多寡,而在于将领水平是否高明和战略部署是否得当。因此,刘邦这次豁出本了,要募集大将(兵团长)。他开出的价码是裂土封王。


张良提出了三个人:黥布、彭越、韩信(推荐顺序如此)。


张良看人确实很准。这三人后来在历史上被并称为“汉初三大将”。


黥刑与称王


韩信和彭越之前都介绍过了,今天来重点说说黥布。


其实黥布原本不姓“黥”,他有个帅气得多的姓,叫“英”。因为之前犯了秦律,做了刑徒,身受黥刑,所以得了个外号叫“黥布”。


说起黥布受的这个黥刑还颇有点意思。据说英布小时候,一个懂点算命的人给他看了相,给了个特别不靠谱的预测,说:这小屁孩长大之后,要先受黥刑,然后就可以称王。


这个预测要是给现在的父母听了,估计他们的反应会是:宁可不称王也不愿自己骨肉的脸上被刺上字去做刑徒的。但在当时,这番话似乎还挺让英布本人和家里人开心的——至少是没有给小英布留下任何心理阴影。


到英布壮年的时候,果然因为犯法被判处黥刑。跟他一起处刑的刑徒都个个闷闷不乐,唯独英布是个例外,他不但没有任何消沉,还特别高兴。别人很奇怪,就问他;英布也不做任何掩饰,就把小时候看相的故事原原本本的告诉了他们,而且还说得特别欢欣鼓舞,一副即将称王的样子。


这帮人谁也不相信英布的话,都笑他是个傻子。我也要觉得英布确实有点傻,甚至可以说有点“二”。


英布的这段经历,倒是可以有个当代版本的解释。心理学上有个叫“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lion Effect)”的东西。这个效应,简单的说,就是你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算命人那句话里头对英布一共做出了两个预言:1、这小子会受黥刑;2、这小子会称王。且这两件事的发生有先后顺序。由于“称王”这件事的吸引力很大,小英布就很期望这个预言能成真;但“称王”的预言要成真,前提是他要先受黥刑。


于是,英布从小就很期待黥刑的到来——因为那是他能够称王的先决条件。他的期待如此之强烈,以至于他极有可能自己去找机会犯法受黥刑,并在成功犯法之后,非常开心的面对刑罚——乃至在嗣后欣然接受“黥布”这个颇带侮辱性的名字。黥刑发生之后,算命人的第一个预言已经实现,由此更加坚定了英布称王的信心,使得他的后半生更加投入、充满信心的去追求“称王”这件事了。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lion Effect)”是个好东西,父母教育孩子,老板鼓励下属,都可以从中借鉴。


言归正传,受了黥刑之后,英布就成了黥布,在骊山做苦役,修秦始皇陵。后来,找了机会带着一帮小伙伴逃了出来,落草为寇。


陈胜起义后,黥布首先跟从了吴芮(后来被项羽封为衡山王),屡立战功,颇受赏识,吴芮还把自己女儿嫁给了黥布。后来,黥布又跟随项梁,在攻打景驹、秦嘉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战功位居诸军之首。项梁死后,跟随项羽,先是坑杀章邯降卒二十多万人,而后又为项羽打开函谷关的关门,战功颇丰,是项羽账下五大将之一。


项羽也非常赏识黥布的才华和勇略,在分封天下的时候,把他封为九江王,封地紧邻着项羽,立都在他的故乡“六”,让他衣锦还乡。


至此,算命人的预言全部实现,黥布从一介刑徒晋升王侯。


黥布的心病


照这么个思路,项羽如此器重黥布,封他做王,黥布也应该对项羽以死相报才是,他俩这对君臣关系应该非常好才对,张良何以提出黥布可以助刘邦军一臂之力呢?


张良是个洞察力极其敏锐的人,他在当时就已经发现了这两人不对劲了。


田荣叛乱齐国的时候,因为离九江王的封地近,项羽就向黥布征调部队,但黥布却说自己身体不好,只是让手下的将领带了几千个人去帮助项羽;到彭城之战的时候,几线作战的项羽再次让黥布发兵救援,黥布继续以自己身体不佳为由,拒绝了项羽的救援要求,更过分的是,这次连一个人都没派!


为什么?黥布真的身体不好么?


说是也是,但肯定是心病占大头。


史料里头并没说得很详细。据我分析,黥布之所以不愿意出兵助项羽,主要是有两种心态在作祟。


第一种心态,是“富贵病”——得了富贵以后不想再冒险了。之前黥布在项羽都是充当先锋的角色,每次都带兵冲在最前面,罔顾生死;他胆子那么大,一来是勇武过人,二来也是算命人的话起了效果。黥布相信自己是称王的命,所以不会死在战场上。但算命人可没有给他算过称王之后的命运哪!这好不容易当上王了,还没享几天清福呢,又去打仗,打赢了,也不可能再进一步了;打输了,运气好点能保条命,运气不好连命都没了。所以,这时候还去拼杀,犯得着吗?


所以,第一次出兵打田荣,九江王那么金贵的身子当然不能再风餐露宿了,派底下将军带点人马凑个数就行了。


第二种心态,是“正义病”——不愿意做天下公敌。义帝是黥布在项羽的命令下派人杀死的。义帝死后,刘邦果断抓住这个把柄,大骂项羽弑主、背信弃义、是大叛徒。黥布没有项羽那么放得开,而且,杀义帝这件事,黥布没有任何好处,空背一个骂名,心里自然就对项羽有想法。后来项羽要求他派兵救援彭城,在他看来就是要求他公然与天下诸侯为敌,承认自己是杀义帝的刽子手,他就不乐意了。于是,他就干脆来个“两不相帮”,等两虎相斗完了之后,他再找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实现主权独立。


因此,彭城之战,他不仅自己“卧病在床”,而且一个手下人都没派。


大家都知道项羽是暴脾气,两次让黥布派兵的要求都受到了黥布的冷遇,非常愤怒,陆续派了很多使者去骂他,并且要求黥布来谒见自己。


黥布跟从项羽那么多年,也知道项羽是个喜怒无常、睚眦必报的人,越是催得急,越不敢前往,导致二人之间的疙瘩越结越大。


其实,项羽这时候完全没有杀黥布的意思,只是想跟他说说清楚,坚定的和他一起并肩作战。当时的项羽正是用人之际,黥布这样的猛将,怎么舍得放弃呢?可项羽确是一个情商不高的人,他所采用的“拉拢”方法实在不是一般人能接受得了的。


这些动态都被张良看在了眼里。当刘邦问他谁堪大任的时候,他第一个就推荐了黥布。


说降黥布


刘邦也知道说降黥布所带来的价值极大。黥布加入汉军,不但能极大的加强汉军的实力,更重要的,是能沉重的打击项羽和楚军的士气。


但项羽和黥布知遇一场,即便有点小矛盾,也不意味着黥布会反叛项羽啊!


因此,去说降的人很重要。这个人不仅要有极高的口才,把死马说成活马的本事,还要有视死如归的觉悟。


刘邦物色了很久,都没有物色到何时的人选,很懊恼。一次,在自己的幕僚团队面前,就发了脾气,说这帮人都是庸才,不配共同谋划天下大事。


这时候,身边一个叫随何(注意,不是萧何)的人就问了,说汉王你这是什么意思啊。


刘邦就说,我需要一个人替我出使九江,劝说黥布背叛项羽,从背后牵制楚军,这样我就能夺取天下了!


随何,之前只是一个负责传令的低级官吏,此时却毛遂自荐,主动要求承担此项任务。


刘邦想了想,反正也没别人,不如让他去试试吧,派了二十个人跟他一同出使。


汉军的使者到了九江之后,一直不受待见,等了三天,连黥布的面都没见上——由此可见,黥布还是很小心的。他非常忌惮项羽的实力,闭门不见汉使,也是怕被项羽抓住把柄。


随何是个主动性很强的人。他找到负责外交事务的太宰,说,我明白,楚强汉弱,因此九江王不愿意见我。但其实九江王大可不必如此,听我一席话,如果说得对,可以考虑采纳;如果说得不对,可以直接杀了我们,以示对楚国的忠心!


随何这话说得很对。汉使到了九江的地界,就已经是任人鱼肉的境地了。如果说不上话,十有八九会被黥布杀死用以表露其对项羽的忠心的。既然如此,不如主动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反倒还有机会。“两军交锋、不斩来使”,很多时候也就是嘴上说说的。


黥布听了这番话,终于接见了汉使团队。接下来是随何展现口才的时刻了。


他上来先问黥布,大王你跟楚王是什么关系?


黥布说,项王跟我是君臣之属。


随何料到黥布会这么说,他早已经准备好了说辞了。他主要的撒手锏有两个。


第一个撒手锏是,黥布虽然名义上跟项羽保持着“君臣之分”,但实际上却想拥兵独立。项羽两次招呼黥布帮忙,黥布都托病推辞,外人都看出来黥布的意思了,项羽会不知道?这件事做得如此明显,一旦项羽能抽身回头,必定进军九江,以报此仇。


第二个撒手锏是,楚军处于失势的状态中,而汉军的实力则在快速扩张。现在的楚国虽然表面上强盛,但已沦为天下公敌的状态,是不得天下人心的,迟早要灭亡;所以,如果黥布要抱大腿的话,也应当抱刘邦这条大腿。


黥布是武将出身,不善言辞。听了随何这番话,觉得有些道理,且无从反驳,就先答应了下来,但要求随何先替他保密,不要走露风声。


随何知道,黥布还在犹豫,他始终对项羽还存有浓厚的感情,因此抱有幻想。所以,随何要断了黥布这个念想。


刚好,项羽派来督促黥布发兵的使者此时也在九江。随何听说黥布又在接见楚使了,生怕有变,当机立断,冲到使者的住处,劈头盖脸的对楚使说,九江王已经投奔汉军阵营了,楚国还妄想要黥布发兵救援,真是笑话。


一旁的黥布大吃一惊。楚国使者倒是表现得很镇静,站起身来就要回楚国复命。随何乘势劝黥布,事以至此,不如一不做二不休,杀了楚使,然后火速赴汉。这时候的黥布已经没有别的路可选了,就听了随何的建议,杀楚使后,起兵反楚。


项羽听说黥布反了,几乎出离愤怒了,特地从前线抽回了项声、龙且两员大将攻打九江。不知道是黥布太久没打仗还是怎么的,坚持了几个月之后,他的军队就被悉数攻破。他只得与随何俩人走小路投奔刘邦。


刘邦可能有脚疾,要么就是有香港脚,黥布觐见的时候,刘邦又在洗脚,而且丝毫不避讳。黥布一看刘邦对他如此傲慢,非常后悔投奔汉军,羞愤不已,当下就想自裁了事;但等他到了自己的营帐一看,发现所有的器具饮食、人员配备都跟刘邦帐中一模一样,又大喜过望,就此死心塌地的跟了刘邦,开始为汉军卖命。


看来黥布还是跟年轻时候一样好骗啊!


彭越和韩信的动向


张良推荐的第二人是彭越。


彭越之前为田氏所用进击楚国下辖的梁地,在彭城之战前,曾一度打下了不少城池;但项羽回身大破汉军后,这些城池又悉数丢掉了。之后,彭越就转入了游击战法,替刘邦在黄河沿线袭扰楚军,攻击他们的粮道,为汉军重振旗鼓赢得了不少时间。


楚汉对峙的时候,彭越又趁着楚国后方空虚,攻下梁地十几座城池,但随后在项羽的亲征下,再次失陷。彭越北走谷城,缴获了不少军粮,给汉军之后的作战提供了保障。


而韩信呢,是张良认为当时的汉军中唯一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之前韩信虽然进言被刘邦采纳,但也终究没有获得独立带兵作战的机会。不过,前一次的进言让他获得了刘邦的信任,这次又有张良的极力推荐,韩信因此得到了机会,率军攻打反叛汉军的魏国。他采用了疑兵之计,非常轻松的就打败了魏军,俘虏了魏王豹,平定了魏地全境。


随后,韩信和张耳二人继续北上进攻赵国。韩信这路军发生了很多故事,待我们下次继续。


不过,预先给大家交个底,太会打仗并不是好事。汉初三大将之后确实凭借军功各自裂土封王了,但最后也都因“谋逆”之罪受到诛杀。


======
本系列文章版权专有,未经允许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