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想和你谈谈死亡这件事|婵琴

 真友书屋 2016-09-20


引子:“今天大家都在逃避死亡,死亡变成一个禁忌的话题,但同时我们开始了解,沉默是不够的。现在有治疗师濒临死亡的人士,让他们的离去变得更容易接受。”在我看来,谈论死亡并不是一件羞耻和见不到人的事,反而因为它的庄严与无常,显得敬重而高贵。



我最近一次见到扎西,是在北京一所医院的太平间,我们刚参加完一位同修的助念。准备回家。她询问大家,是否有空,愿意一起吃个饭。我因为临时有事,决定提前回家。

她问我的脸是不是变胖了。我说,“可能年龄大了,开始发福了。”
她说:“我也是脸变胖了。不对,应该是变成了菩萨脸。”
我说:“是的,你越来越慈悲,愈发具有菩萨相了。”

我们彼此拥抱,微笑告别。

记得那两天,外面艳阳高照,天空瑞相不断,扎西说,她肯定往生到了一个好的地方,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应该祝福她。我沉默不语,那一刻,觉得死亡随时都在头顶。心生悲切。

我想,一个人若不是修行到高僧大德那样境界,对于生死离别,终究是一件悲的事。它同时又因为命运的不可辩驳性与公正性,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

而这些终究需要我们去接纳它,将其埋葬于内心,提醒自己日后如何卑微、保有敬畏地去生活。

扎西是一名修行人,曾经做过纪录片的拍摄工作。我们在一次旅行途中认识,留下了彼此的联络方式。我们曾经在春天去往香巴拉的路上,讨论过死亡这件事。一路上,景色绮丽,云朵流动,山水清澈,雪山就在身边,天空好像触手可摸。

我们在异地他乡,感觉好像不是在人间。耳边响起的音乐是《Karma Bruno Coulais》。空灵辽远,不断撞击心灵。我们在雪山和湖泊交界的地方,找了草坪,席地而坐。语言浓稠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彼此的内心。心生唏嘘的同时,也深感欣慰。


义。

扎西说,“我在25岁做完一趟长途旅行,回家就写好了遗书。人随时都可以离开这个世界。我的父亲在46岁那一年还是一个非常健康,热爱工作和家庭的人。但在47岁的那一年,就离开了人世。遗言都没有留下一句。“

“父亲的离世对母亲和我的影响都非常大。母亲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梦到他。但她都是以隐忍的方式独自承担。而我,由一个玩世不恭、无知幼稚的姑娘,成长为了懂得体恤、关照他人的成人。也逐渐在获得了心性的自在与洒脱。这些,都是死亡带给我的影响。”

我说:“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和死亡谁先到。它已经是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去思考和面对它,是因为我们一直都在洋洋自得的生活,总以为自己可以活得问稳妥、安逸。素不知无常随时都可能到来,且没有任何准备和商量的余地。”

“我们永远都不要对生活、生命抱有侥幸的态度。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个世界属于人的时间终归短暂,肉身之躯也是渺小。而,爱别离之苦,每个人都要去承受它,无法逃避。只不过有的人承担的早,有的人承担晚而已。”

“亲历了“爱别离”之苦,是不是看待人生、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问扎西。

“非常大的改变。我算是一个早慧的孩子。之后,我开始有了信仰,它对我的帮助也是非常大。能以豁达之心接纳诸多的人、事。你知道,人在经历巨大苦难后,具有觉醒和非觉醒能力的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前者让人脱胎换骨,把苦难化作经验和精进自己的途径。而后者,依旧不知悲喜的生活,不懂得人身难得,苦难也不具有任何的意义。就此方式上来说,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比如说?”

“我身边有很多人,也过早的经历了爱别离之苦。但他们并没有因为事情本身带给他们任何的改变。依旧那么坚硬高傲的生活着,像一只骄傲的动物。事实上,人唯有保持卑微和敬畏的生活,才可能看清更多人世的真相。”

“真相,让我们从愚痴到清醒,能真正意义上更好的活着。这个世界上的生命,每天来去不断,像植物一样繁茂生长、循环。未曾间断。而人该如何以更为尊严的方式去承担苦难,才是我们终其一生都需要去思考的课题。”


难  让

“你是因为父亲离世后,开始有信仰的吗?”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一段话:“死亡就是我们最执着的那个东西必然的毁灭,佛教关于自我不存在以及心本性的开示,是可以在这方面帮上忙的。”

“应该是吧,但也不好说。也有可能是因缘际会到了,就自然而然去接触到了一种宗教吧。很多的开示的确给我很大的帮助。能让我的内心觉得欢喜,踏实,懂得利他。不再去执着一些东西了。”

听说,“好像作为一个佛法的修行人,他们时刻都会想到死亡。这个念头比我们凡人要成熟很多。而且在他们看来,那并不是一件悲观或悲伤的想法。它反而能提醒世人,珍惜时间,懂得人身难得。思考无常和死亡,是对心灵修行的一种精进。”

“特别是当一个修行人修到一定程度,死亡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并不会有太多的害怕。他们对自己、外界已无任何执着。死亡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过渡,或者一个生命的转折点。”

扎西:“我们无法像修行人那样如此超脱的看待死亡。至少当我们了解无常和死亡后,能做到不虚度光阴,不纠结人生,不让苦难白费。生命如同手中的沙粒,稍纵即逝,而无常随时都在我们身边发生。”

“不可否认,死亡对于凡夫来说,还是一件悲的、痛苦、甚至短期内难有平静,具有毁灭性打击的事。痛苦某种程度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折磨我们心灵的同时,也能培养我们内心的慈悲与爱、同理与利他之心。”

《僧侣与哲学家》里面探讨死亡的时候,僧侣说:“痛也可以作为扫除我们负面业的扫把。事实上,因为痛苦是我们过去负面行为的结果,最好能够用心灵持修的方式还债。”

“这种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否也可以称为一种空性?”


扎西:“也可以说是吧。当你了解了空性,也就会接受人生不过大梦一场,你所追求、享受的一切外界事物,都是幻觉一场。所谓因缘汇聚,离散有期,这些有如自然天道一样,规律有序,不要去怀疑它,也不要去执着它。生命中最大的变化,就是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破坏你的幻觉,告诉你永恒是错觉。”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该感谢无常和苦难。它能让我们生起内心的爱慈悲,及开启无上智慧。让你更加学会活在当下,懂得珍惜的宝贵。放下一些期待与执着,并不再承受因无明带来这样、那样的俗世凡间苦楚。”


人生在世,历经各种,苦难只是其一。它有可能是天灾、有可能是人祸、还有可能无常袭击。它们共同面临的一个结果,就是亲历死亡。我们每个人理解、善待它对态度不一样,最终呈现给外界对心性也会不一样。承载它,也就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心灵已经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

带着它上路,能拉开你与这个世界的距离,找回自己,获得不一样的人生光景,超越先前的自己。那一刻,你拥有的身心,也会像珍宝一样散发通透而灵气的光芒。它是从思考死亡和痛苦中提炼出来的。


“我们尽所有的能力使自己不会没有钱,不会没有食物吃,不会生病,但是我们思考死亡的时候,把它当作一种提醒,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而努力让存在的每一刻有意义,那么思考死亡就不会是一件沮丧的事情。”


“如果你不断地思考死亡,你的心会转向心灵修行,你会找到修行的新力量,你会看到,死亡将你和绝对真理结合起来。”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