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顶级餐饮投资人教你:打造品牌之路如何起好名

 dawei297 2016-09-20

★本文导读★

您的店名是通过阴阳五行命理运数等国粹起名吗?是时候通过系统的定位理论来起一个成功的品牌名称了?

圈圈看原文标题时便知东哥(原文作者)这是要写一个系列的节奏。圈圈就不转载全系列文章了,先把最基本的起名好文先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如何能起到一个好的品牌之名。先来看看品牌起名的第一个要点:

一、定位反应

就是要求名字能让顾客“望文生义”,反映品牌所代表的品类或特性, 给人以专家品牌印象或正面联想,例如“农夫山泉”“鲜橙多”。又比如Coca-Cola初进中国时译为“蝌蝌啃蜡”,乏人问津,后来悬赏征集到具有美味联想的“可口可乐”译名后才风行民国。

顶级餐饮投资人教你:打造品牌之路如何起好名

名字的定位反应需与品牌实际定位一致,错误的定位反应有不如无。例如“俏江南”,强烈的定位反应是江浙菜。我在某购物中心观察到:想吃江浙菜的顾客进了俏江南一问是川菜,立即退出走进旁边的江南厨子,而想吃川菜的顾客,除非是回头客,否则多半不会进店,直接去了巴蜀风。曾与俏江南一位副总交流,他毫无保留地支持我的观点,说十多年了,俏江南仍要不厌其烦地向潜在顾客解释自己是川菜,造成营销资源的极大浪费。

定位反应除了品类和特性,还包括基于文化背景而在顾客心智中激发的调性和忌讳。手机品牌“小米”“魅族”“荣耀”“锤子”所激发的调性和价值感是不一样的。我坐过“银建”出租,印象颇深(看官:你这是淫者见淫)。还好打车是没有行为剩余的纯服务,如果一件有形产品叫这么个品牌名,当众使用恐怕需要一点儿心理素质。

最后,追求定位反应要避免走极端,进入通用名误区,成了“去哪儿”,不加引号就会误读,而这种类型的名字在互联网企业中却是重灾区。这就引出起名的第二个要点:

二、品牌反应

就是说,哪怕顾客初次听到,也要一听就感觉是个品牌名而不是个通用词汇,才容易被当作品牌来记忆。如果有人谈论一个有品牌反应的名字,路人甲偶然听到那么一下,就可能产生品牌印象;以后见到该品牌时就可能冒出“噢~我好像听说过”的念头,其它条件相同时,熟悉感可导致优先选择。在惨烈的同质化竞争时代,这一丁点选择优势的马太效应说不定就让你的品牌最终取胜。

我卸任三泰电子董事的最后一次董事会上,听到三泰正在试点“小区智能快递柜”,品牌名叫“我来啦”,我一听就问“谁来啦?”,这显然是一个既无定位反应也无品牌反应的坏名字,当即强烈建议公司将品牌名改为“速递易”。现在,“速递易”已成为智能快递柜的品类代名词,进入的小区数超过所有竞争对手总和的十倍。互联网企业中类似“我来啦”的品牌反应微弱甚至缺失的名字如“去哪儿”“要出发”“去啊”“来往”“饿了么”“阿姨来了”“大姨妈”“今日头条”“喜马拉雅”等不胜枚举。

顶级餐饮投资人教你:打造品牌之路如何起好名

品牌反应依赖于现实状况和文化背景。比如“红牛”有品牌反应而“黄牛”就没有,因为现实中没见过红色的牛而“黄牛”则作为经常谈论的类名词。又比如“白象”在中国有品牌反应,因为中国大象不常见白象就更不常见,但在泰国的文化背景中“白象”就没有品牌反应而是另有其义。泰国历史上国王对臣下不满就会赐他一头白象,因为白象被时人视为神物,啥也不能干却供养费用巨大,被赐白象的大臣很快便要家道中落了。于是“白象”演变成了“昂贵而无用的东西”的代名词(白象方便面躺枪了)。

“德州扒鸡”也面临和“金华火腿”类似的问题,好在德州扒鸡是开连锁店的,名字的不利比起放在超市货架上卖的金华火腿要小。如果德州扒鸡不是硕果罕存的中华老字号,那就不如改名算了。

三、利于传播

这是品牌起名的第三个要点,就是要尽一切可能降低传播负荷,增加传播机会。

降低传播负荷的第一个考虑就是听音知名,即一听就明白是哪几个字,比如“农夫山泉” “淘宝”。听音能知名的品牌传播时无废话,因而更容易传播。如果听者问“哪几个字?”,就会干扰传播,本项得分就减半;如果面对此问不能用一个常用成语或俗语简洁回答而需逐字解释,那本项就得个鸭蛋。

要听音知名,不仅应避免“甘其食”似的生僻典故,更要忌用生僻字。生僻字不仅难以听音知名,而且顾客可能因担心读错伤脸而不愿推荐你的品牌,如同老师不愿抽问名字难认的学生。我见过最奇葩的餐馆名字之一是“犇羴鱻”,在多个场合测试,三字认全的十不足一。

顶级餐饮投资人教你:打造品牌之路如何起好名

降低传播负荷的第二个考虑是简短。品牌名最好是两个字或三个字。一个字在汉语中基本没有品牌反应,需附加“牌”字如“柒牌”“马牌”,其实浪费了一个字的表达机会。四个字并非不可以,但四字名的定位反应应当强到无需附加品类名,否则长名字再加上品类名就更长,传播负荷大增。比如,“农夫山泉”“汤城小厨”就是不错的四字名,无需说成“农夫山泉矿泉水”“汤城小厨餐馆”;又比如众多法国红酒中唯Lafite在中国名气最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一个利于中国人记忆和传播的简短译名“拉菲”。

除低传播负荷的第三个考虑是避免字母缩写、纯数字以及字母和数字、数字和汉字、汉字和字母混合的品牌名。这一类品牌名不仅容易缺乏定位反应和品牌反应(因而缺少记忆线索),而且不容易口头传播,因为口头传播时常常需要解释某个音节是数字、字母,甚至读法也可能不统一。

降低传播负荷的第四个考虑其实不是关于品牌名本身的,而是关于品牌名和公司名之关系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最好是公司名和品牌名一致,因为有些场合只适合出现公司名,两者一致能让真正重要的品牌名得到更多传播。

四、避免混淆

这是品牌起名的第四个要点,目的也是利于传播,但立足点不同。前面的“利于传播”立足于好名字的本身特征,而“避免混淆”则要求好名字不应与所处环境中众所周知的名字过于相似而造成混淆。

我曾经和某珠宝品牌的老板喝咖啡,问他为什么起了一个易混淆的名字,他回答说当年人穷志短,想沾点周大福的光。再问现在感觉如何,答曰现在无论怎么努力都被看作是山寨。不仅这家企业,整个珠宝行业都患了想象力贫乏症,周大福、周大生、周生生、金大生、金大福、金六福、周六福、六福……,屈指难数。

顶级餐饮投资人教你:打造品牌之路如何起好名

有人著文把“黄太吉”“大黄疯”“牛炖”当作有互联网逼格的好名字,其实大谬不然。在“利于传播”的“听音知名”一关,听者很容易误以为自己听对了“皇太极”“大黄蜂”“牛顿”,于是追问“哪几个字?”让说者解释一下的机会都没有,但当听者将来真的见到“黄太吉”“大黄疯”“牛炖”时,恐怕只会疑惑,而不会认为自己听说过这些品牌,这就是玩弄谐音文字游戏而导致的混淆后果,这类品牌少有成大器者,是最容易掉入的起名误区之一。

玩弄文字游戏自找麻烦的一个例子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次听人夸张地说出后一个“渔”字时,心里就想:“何不说人话?授人以鱼不如教人结网”。

当然,由于大多数简短而有意义的好名字都被注册了,再加上还可能要兼顾互联网域名,起个好名字越来越难,花钱买个好名字可能是最有效的办法。但如果不懂得什么是好名字,则更大可能是花钱买垃圾。

起名四要——定位反应品牌反应利于传播避免混淆——是基于定位理论总结出来的系统起名方法,而定位理论则是基于心智规律的,其有效性不是阴阳五行命理运数等国粹起名法可比的,也不是那些以品牌成败论好坏而归纳出来的起名法可比的。一些名字糟糕的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也获得了成功,那是因为他们通过开创新品类获得了极大关注和公关传播,从而抵消了名字的不足,或者是烧了大把钱用于品牌传播;如果起个好名字其实会更成功的。倘若以为成功者的一切都是对的,那就很可能东施效颦而不自知了。(作者:冯卫东/天图资本合伙人、首席投资官)

更多精彩餐饮干货、热文尽在「餐饮老板圈圈」搜索微信号:canyinquanqu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