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行中学初中英语教师胡真获得2016“黄浦杯”长三角城市群“我的教改试验”征文三等奖,上海宝山区一等奖。题目是《“对分课堂”改善随迁子女初中英语课堂效果的实践研究》。附上全文请参考。恭喜胡老师!
“对分课堂”改善随迁子女初中英语课堂效果的实践研究 杨行中学 胡真 预备铃响起,我刚走进教室,学生们就已经各就各位。他们拿出昨日写完的英语作文,互相批改起来。我看着他们认真严肃的神情,心里偷乐着,一边在小组间巡视,一边暗暗庆幸多亏了“对分课堂”,随迁子女的老大难——英语课也变得如此有趣。
一、随迁子女英语教学困难重重 我教的这个六年级班级,共有37人,全部为随迁子女。37位学生中,33位毕业于附近的民办小学。而我教的另一个九年级班级,27人,同样都是随迁子女。 近几年,我所在的学校——杨行中学,学生中随迁子女的比例大幅增加,目前高达80%左右。据学校政教处统计,全校共有九百多位随迁子女学生,六年级随迁子女占比最高,达到90%左右。七八年级部分随迁子女提前返回户籍所在地备战中考,九年级随迁子女占比约六成。事实上,随着城镇化加速进行,全国进入上海的随迁人员子女享受义务教育人数,已经占到上海接受义务教育总人数的一半。但是,这部分学生未来无法参加上海中考,他们的学习成长往往得不到和本市户籍学生同等的关心和重视。 三年前,我开始教授随迁子女英语,深刻地体会到教学不易。记得开学第一次默写,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词组“come on”。对本市学生,两三年级就掌握了。但在我们班,只有6位学生默写正确。震惊之余,我意识到我面对的是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学生,老的教法必然要行不通。三年来,我尝试了各种方法,可惜一直都收效甚微。主要困难有: 第一,英语基础差别巨大。学生父母所从事的行业大多是建筑工人、小商小贩、环卫工人、废品收购、营业员等。父母工作流动性大,学习环境非常不稳定,学生学习基础很不扎实。班级里不少学生,在小学中途转入上海。他们在适应上海教材时,产生了很大困难。班里甚至还有两三个学生没有学过英语。 第二,家庭支持非常欠缺。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接触英语时间的长短,对语言学习的效果非常重要。我曾尝试让学生在家里利用父母手机录课文朗读。结果发现一个班,有三位家长不会手机录音,五位家长表示上夜班或回家很晚,还有一两位长期在外工作。给我发来的录音中,经常夹杂着电视、其他孩子的嬉戏、或是大人们的聊天声。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学习空间。 相比上海家庭对学生学习的关心和付出,随迁子女家庭对他们学习的支持几乎为零。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只能尽量向课堂要效率。可是,这又谈何容易! 第三,英语学习动机千差万别。有的家庭,计划让学生回户籍所在地参考中考,这部分学生的平常学习也比较有目标有计划,基本都能积极参与课堂,认真完成作业。但也有部分同学,学习是盲目随波逐流的。甚至有家长也持这样的观念,觉得英语对将来打工没什么用,随便“混混”就可以了。他们的学习一般比较被动,没有良好的习惯。 由于上述几方面原因,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特别低。虽然利用课余的点滴时间,我额外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学生并不领情,有的甚至麻木敌对。课堂学习效果不够理想,两极分化严重。我也曾尝试借助学案提高听课效率,但效果不明显而备课量大大增加。尝试过分层教学,给不同基础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但被布置了较简单任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反而更加消极应对。就在苦苦摸索的时候,我接触了“对分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二、“对分课堂”改善随迁子女英语课堂效率 2014年11月,我有幸在上海财经大学聆听了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对分课堂的讲座。当时实践对分的主要在大学课堂。张教授在讲座上介绍了他的对分理念:一半的时间给老师讲授,为P(presentation)阶段;A(assimilation)阶段,学生消化吸收新知识;D(Discussion)阶段,学生回到课堂讨论。所以“对分课堂”又称PAD课堂。 它清晰地用“对分”表达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PAD的顺序,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吸收过程,课堂既要达成教学目标,又要保证学生的平等参与。在讨论阶段,利用了教学中的师生、生生、组组之间的动态互动促进学习。“对分课堂”的这些理念,帮助学生们树立自信,培养学习兴趣和能力,尽量调动全班,每个学生平等参与,不是正好可以解决随迁子女英语课堂的困难吗? 初中英语一般教学流程是,教师先呈现知识点,学生进行操练巩固,最后达到语言交际的教学目标。由于随迁子女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别太大,上课的效率非常低。如果要保证课堂进度,必然牺牲很多学生的思考时间。而“对分课堂”把教师、学生、课堂这三个要素进行了重新安排,从课堂结构入手,改善随迁子女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1)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差异性,突出重点。 在讲授阶段中,提炼出重点的内容,力求所有学生都能掌握,保证班级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不求面面俱到,把剩余的教学内容,分批给学生自主消化。 (2)教学方式,留有充分内化时间。 允许学生按照自己节奏和需求,进行知识的内化吸收。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基本的理解,明确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是主动学习的前提。尤其对随迁子女的英语教学,更需从现有的基础出发,逐步适应教学进度。 (3)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课堂生成。 思想的火花是在碰撞中产生的。碰撞,是因为有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间的差异,也可以成为课堂的动力。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学生间通过讨论,暴露相异构想,生成课堂教学资源。
三、随迁子女初中英语写作的“对分课堂”实践 我首先在英语写作课中运用“对分课堂”的模式。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难点,以往写作教学,强调作品的规范性。学生一方面害怕写作,担心出错,另一方面缺乏语言积累,写不出文章。 对随迁子女,英语写作更是难上加难。他们学习往往更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写,不善于把学过的知识迁移运用到作文里。更不会主动“改”文章。运用“对分课堂”则可以落实写作的积累过程,突出写作课堂的交流互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敢写愿写。 案例:六年级写作Introducing myself 这是新世纪版本六年级第一学期Unit 1 Personal Information中Lesson 1的单元作文。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学生刚进入初中。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也有互相了解的强烈的愿望。 第一步——讲授: 周一,我用半节课时间讲授课文中的基本句型。 I study at Yang Hang Junior School. I am in Class Six, Grade Six. 随后我向学生展示两篇范文。在范文的基础上,请学生发散思维,谈谈还能写些什么。有同学就说可以描述下家乡,因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同学说可以描述下家庭成员,爸爸妈妈还有自己的兄弟姐妹,因为他们大多都不是独生子女。 通过讲授,学生明确了写作目标,掌握了基本语言素材,形成了基本写作框架。 第二步——作业和内化: 周二至周四,我一边进行单元教学,一边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作业。 作业的设计非常有讲究。分三个部分: (1)记一记,从每天的学习材料中,搜集可以用在作文中的素材。 (2)想一想,还想在作文里表达什么,但是还不知道怎么表达,至少一条。 (3)写一写,周四晚上完成写作。至少50字,不设上限。
作业展示 这是一位同学“记一记”和“想一想”的作业。她记录了given name(名字)、hometown(家乡)等表达,觉得可以用到自己作文中。她也写下了“我想上大学”、“我的家乡是安徽”、“我爸爸在工厂上班”等想写在作文中,但还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的内容。
第三步——讨论 周五,上课铃一响,学生就4人一组,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记录。 之后,我抽点几位同学,请他们讲讲小组的收获和疑问。接着,展示几篇优秀作文,进行集体讲评。学生课后可以对作文进行再次的修改和订正。
作业展示 这是一位同学的作文。六年级作文要求写五到八句话,但是她写了满满一页。虽然当中有些小错误,但这对六年级学生,尤其是随迁子女太不容易了。我也为学生的热情和潜力所震撼。 她在文章中讲述了自己来自安徽,有两个弟弟。描述了她的喜好和家庭成员的情况。
对比我之前的写作教学。从教学设计意图说,对分设计的写作课与传统写作课明显不同。我以前上写作课,设计为单元教学后的语言输出训练,目的是为了检验单元学习后的语言掌握,训练语言运用能力。而对分模式下的写作课,讲授环节起到了引入单元话题的作用,内化作业环节起到了素材搜集和学习方法培养的作用,讨论环节起到了纠错,巩固和提升的作用。对分写作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更体现了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和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是提高随迁子女英语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从完成难度上看,我以前布置给学生写作,对学生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的要求较高,对很多随迁子女是难以做到的。而“对分课堂”辅助学生积累素材,培养习惯,大大降低了难度,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的提升有显著作用。 简而言之,采用“对分课堂”模式后,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非常高。通过作业内化环节,学生积累了充分的素材,感到有话可说了。把这些素材组织到作文里,学生越写越有成就感。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能力和个性的平台。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如果说六七年级尚是打基础的阶段,八九年级就更强调英语综合能力。随迁子女很多都缺少阅读量和词汇量积累,明显觉得学习很吃力。也有学生明白将来不能参加上海中考,英语文章也就懒得看了。在考试中,很多同学对阅读题采用猜和蒙的策略。我带的另外一个九年级班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为了充分调动课堂,培养阅读习惯,鼓励学生不放弃阅读,提高课堂效率,我引入了当堂对分的教学模式。 案例:九年级阅读the Red Cross 这篇短文是九年级第一学期Unit 3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Lesson 2课后阅读文章。文章内容牵涉到较多的历史背景,对随迁子女有较大难度。 第一步——讲授: 简单介绍下文章的背景知识,标题,引导学生观察配图。瑞士的国旗是红底白色的十字,而红十字会的标志是白底红色的十字,恰恰相反。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我给学生简单介绍了故事背景,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讲解过程中,渗透文章中的难句理减少了阅读中可能产生的困难。目的就是为了鼓励他们阅读,尽量不要放弃。 第二步——独立学习: 利用字典,理解原文,布置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翻译,第二个任务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填写关于红十字会的基本信息,第三个任务为开放题询问学生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讨论的前提,三个任务的设计,体现一定的坡度,这就填补了随迁子女学生差异带来的教学效率问题。 第三步——小组讨论: 组内互相检查独立作业完成的情况,进行批改、补充和订正。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启发。小组讨论也会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和归属感,而这恰恰是随迁子女非常缺乏的。在积极的课堂氛围下,哪怕基础再差的学生,也会受到环境的感染,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第四步——班级讨论及总结: 请学生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提出小组的困惑。随后,全班交流学到了什么。最后教师总结,红十字会的精神是人道,博爱和奉献。班级讨论和总结,为课堂带来升华,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更有意义,也更值得回味。 对比我之前的阅读课。从教师角度,之前的课堂的节奏是由老师把握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不深。以前,上阅读课,我经常采用浏览文章、段意配对、短文填空、回答问题等教学环节。这些环节都是由我主导,抽选部分学生回答。如果随迁子女较多,班级学生差异太大,就会有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难词难句,又没有被我抽点到,那么他心中的疑问也许到下课也没有机会获得解答。我也就无从得知学生的真实需求。 从信息传递角度看,我之前的阅读课,比较传统,注重速读和略读等阅读技巧的训练。但这些都属于浅阅读。而我最后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章进行输出,这与学生实际从教学活动中获得的有效输入是不符的。这一矛盾在随迁子女课堂反应尤为明显。相反在对分课堂中,学生在讲授阶段形成知识框架,完成基本操练。在独立学习和内化环节,能充分尽己所能。通过讨论,进一步参与课堂,生成组间讨论、教师讨论和总结升华的内容。 总之,“对分课堂”的阅读教学方法,大大改善了随迁子女的英语课堂学习效果。课堂参与率非常高,课堂讨论满足了学生交流学习的需求。小组讨论可以帮助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树立信心,锻炼概括能力,增加归属感。全班讨论和总结,更强调了语言所承载的思想,学生在课后还会讨论回味,这就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经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记住了知识要点,理解了文章内容,进行了语言运用,圆满完成了阅读课的教学目的。
五、学生反馈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感到学生们的学习状态不一样了,比以前更积极,更主动了,就连人也变得更加大方有气质了。我请学生们写写他们实践后的体会,学生们写的既真实又精彩。同学们的反馈主要集中在这几方面: (1)增进同学友谊,加强集体归属感 有一位随迁子女学生是这样描述的: 分小组的主意很好,可以更好地交流,向好同学学习,提高自己,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一起解决。如不可以小组解决的,可以全班解决,也可以增进同学友谊。 “对分课堂”的英语课充满了学生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启发。随迁子女在英语学习方面特别容易遇到困难,而来自同伴的支持、鼓励和适当的竞争能促使他们不轻言放弃,帮助他们更好地克服困难。这是改善随迁子女英语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 (2)改善师生关系,课堂更为和谐 一位学生写到: 课堂上,老师能像朋友一样跟我们交流,我们也能放下心中老师的形象自如交流。这样的方式不仅让我们对课堂有了浓厚兴趣,也同时让我们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英语学科是随迁子女的老大难学科。如果老师不能消除他们对英语的陌生感和畏惧感,他们就会裹足不前,甚至轻易放弃这门学科。随迁子女与教师的紧张关系,也会导致课堂教学的不顺与尴尬。通过“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师生之间的沟通更顺畅,老师理解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学生理解老师的用心。学生在与老师的沟通中,耳濡目染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品质,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学习氛围。 (3)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自信乐观 这是另一位学生的感想: 老师会跟我们共同交流。上起课来,就像朋友交谈一样,不像有的老师教课,很死板,学的不扎实;反而很轻松,单词记的也很深刻,很牢固,使我们在成绩上进步很大。让我和其他同学们对自己增添了不少自信。这样的学习环境很好,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学习,使我觉得很荣幸。 随迁子女往往缺乏自信,比较敏感被动。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给予了每个学生充分的内化学习时间,提供了公平的学习机会。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发现自己和同伴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这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让他们增加了一种自豪感,获得了不断努力进步的动力。 (4)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更加主动 摘录一位学生的感想: 这样的上课方式会使我们全心全意的投入这门课中,我们会争取分数,希望自己所在的小组是分数最高的。希望日后老师使用这种上课方式来上课,我们也会全心全意的去做,去配合。 成就感,是持续学习的最好动机。“对分课堂”留给学生充分的内化时间,他们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就,获得同伴的认可。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完全激发出来了,学习更为主动。而主动学习,恰恰是改善随迁子女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法门。
六、结语 怎样改善随迁子女英语课堂学习效果,是一个困扰了我三年的问题。尝试过许多方法,也经历了师生间的紧张关系,直到“对分课堂”模式的实践,我终于明白解铃还须系铃人。提高学习效果还需从尊重学生的现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学习方法入手。 随迁子女的英语课堂尤其需要精心设计。因为他们在课外用于学习英语的时间比上海本市学生少的多。在实施对分前,我曾担心,“对分课堂”上的课堂讨论会不会流于形式,程度较差的学生会不会影响其他学生。但事实表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们喜欢上了英语课。我也为他们的进步和努力而感动,找到了作为一名随迁子女英语教师的价值和幸福。 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更加燃起了我教学的热情。学生们专研学习,我专研教法。这也是另一种“教学相长”吧!
参考文献 [1] 张学新. 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 复旦教育论坛,2014(5). [2] 陈瑞丰. 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 上海教育科研,2016(3). [3] 孙欢欢. 高三语文对分课堂操作流程[J]. 胡真. 对分课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尝试[J]. 复旦大学教与学专刊,2014(2). 下面是对分群里的老师们对这篇文章的评价: 王媛老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习学习,真的是用心了 马迎红老师(嘉峪关一中-高三语文):@胡真-上海-初中英语 学习了,胡老师 对分易王老师:胡真老师真棒! 王永锋-西安:胡老师的文章确实写得很好,词语间流露出对学生真挚的期望,面对的又是随迁子女这样的特殊群体,这种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请胡老师受我一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