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阿列克谢耶维奇《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_hymscnu

 道方111 2016-09-22
2003年初春,一场名叫非典的传染病肆虐中国,一时间各种无法确定的消息满天飞,人心惶惶。在那样信息不透明无法获得确切消息的情形下,人们在想什么?能做什么?我一向是后知后觉的,等到家里人谈起要买些东西预防的时候,我去了几家超市买醋。所有放醋的货架都空空如也,据可靠的网络消息,珠海当时的一瓶醋已经要100元以上,而且还有价无市。去药店买板蓝根,也是如此,最终碰到一家药店,还剩几包板蓝根,价钱比平时高,但似乎也并没有贵到离谱,就都买回家冲水喝,有无效果,就只有天知道了。说到底,也只不过是心理安慰。那时广州街头失去了人头涌动的热闹,冷冷清清,比现在过年的情形还要冷清。致命的传染病带来的恐慌支配了生活和思想,平日的理性突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口气读完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一书,久久不能自已。不知为何,会突然想起十二年前的非典。或许是因为突然来袭的恐惧感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切尔诺贝利核爆炸的危险和恐惧等级是非典无法比拟的,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用书中人物的说法,那简直就是一场战争。非典并没有触动到日常生活的秩序,顶多也就是短期的骚动和不安。
此书的中译本把题目改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不是很理解为何要这样改,或许只是为销售考虑的噱头吧。不过,第一个讲述人和最后一个讲述人所谈论的都是死亡和爱情。
消防员瓦西里的妻子露德米拉那年23岁,与丈夫十分恩爱,两个人甚至在街上都不断地亲吻。爆炸发生后,瓦西里当晚去切尔诺贝利,第二天早上七点,就已经在医院了,全身肿大。露德米拉到医院想方设法见到瓦西里,他跟她说,“赶快出去,你怀了孩子。”据医生说,这些消防员此时已经是非常可怕的放射源,而她此时已经怀孕六个月。很快,瓦西里和同事被转移到莫斯科的医院,她带着全家的钱找到医院,幸亏她瘦小,看不出已经怀孕,还骗医生说他们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可以进出专门治疗辐射的医院,并照顾这六位消防员。她拥抱丈夫,虽然丈夫想拒绝,因为辐射的确很可怕。瓦西里的同事一个个死去,他的妹妹移植骨髓给他,不但不能救他,而且妹妹的健康也毁掉了。最后的时间,他一天排便二三十次,全身溃烂,皮肤和头发轻轻动一下都会掉落。医生护士告诉露德米拉,瓦西里已经等同于核子反应器,不要一起毁灭。可是她不听。他死后,孩子也出生了,但这孩子在医院里接收了太多辐射,生出来就
有肝硬化和先天性心脏病,很快就死了,尸体也同样只能n由国家处理。她常常去公墓去看他们。再嫁之后,也把这些深爱告知了后来的丈夫。而再嫁后的儿子,也生了病。她告诉阿列克谢耶维奇,她要将的不是切尔诺贝利,而是关于爱情。
最后一部分是图书管理员瓦莲京娜讲述的,她的丈夫是爆炸现场的清理人,那时她38岁,他45岁。他是建筑工人,高达英俊,经常在各地工作。她16岁遇到他,就喜欢得不得了,过了两年,跟他说:“娶我吧,我好爱你!”两个人就结了婚。一直很幸福。但他们清理爆炸现场回来后,亲吻的时候,她发现他淋巴结有小小的硬块,他不在意,那里在渐渐长大,变得像鸡蛋那样大。去了医院,医生说,“又来了一个切尔诺贝利人。”他的同伴一个个去世,她想尽办法治疗他,他们又共同生活了一年。后来,她英俊的男人因为生病变成了一个怪物,鼻子有平常三倍大,还歪在一边,想看镜子,她各种借口不让他看。最后在他的坚持下,她拿来了镜子。他开始全身变黑,下巴移位,脖子没了,舌头长出来,血管破裂流血。有人劝说让医院照顾他,她完全不能接受。他死的时候,她想留下他的特殊防护服做纪念,可是辐射太厉害,只好埋在土里。现在,她与智力永远只有五岁的儿子一起生活。她说,她就是为爱而生的人。
为什么那时的苏联人对待灾难如此淡定?最容易想到的理由当然是当局隐瞒消息,大家不知内情。但这无法解释这两个女人的态度,她们看见了核爆炸对至亲的毁灭性伤害,书中很多受访人,也不能说全都不怕,可还是很多比较淡定。或许可以归因于斯大林时代对于苏联人的控制和教育改造了人民的精神?这大概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书中一个高级官员,为了安定人心,虽然知道危险,却没有让怀孕的女儿撤出,最后造成外孙女夭折。但人们对于那套制度内心的恨意也是不能忽略的。书中经常有经历过二战的人把这次核爆炸与战争相提并论,二战苏联死难者达3000万人之多,那时距离二战结束还不是很久,或许对灾难的耐受力,与二战有关?似乎也并不能很好解释。
书中很多受访人谈及对土地和故乡不可须臾分割的眷恋,或者还有信仰。很多人被强令疏散,又偷偷跑回去,在充满辐射的土地上种地谋生。有一个小标题“一生写在门上的人”,他叫尼古拉,当局不让带宠物和家当,他偷偷把猫放在行李箱,还被猫给抓伤。最重要的是,他不能不带他家的门板:“大门是我们的护身符,也是我们家族的纪念物,我的爸爸躺过这扇门,因为妈妈说必须把过世的人放在门上。我不知道这是哪里来的传统,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做。门的小刻痕是我成长的标记:一年级、二年级、七年级和当兵前,旁边是我女儿和儿子的成长过程。我一辈子都写在这扇门上,怎么可以丢下它不管?”他骑着摩托车把门带了出来,警察以为他是小偷,在后面差点开枪。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因为核辐射而死。
或许,对土地的眷恋也不能解释所有这些精神里的蔑视死亡。记得过去读过《涅克拉索夫诗选》,其中有一首很有名的长诗《俄罗斯妇女》,那里记载了十九世纪早期,俄国一批贵族希望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发起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很多党人被流放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的矿坑里做苦工。他们的妻子,以往的贵妇人,不是公爵夫人、侯爵夫人,就是伯爵夫人,很多竟然对财富和安逸毫不留恋,通过长达数月的冰雪路途,到达西伯利亚,陪伴做苦役的丈夫,有的结束流放期回到莫斯科,还有一些,夫妻双双命丧西伯利亚。其实以我的理解能力,到现在也很难理解,是怎样的动因促成这些贵妇人写下了俄罗斯乃至人类精神史最为璀璨的一笔?但不知为何,这样的精神气质似乎在前述两个女人身上似乎也看得到。
此书内容十分丰富,也有许多不及一一道来。比如,切尔诺贝利爆炸后,那个地区的人口大量外迁,可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迁入的情况,这不是原住民的行为,而是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解体,大量中亚俄罗斯族、白俄罗斯族的民众受到中亚民族的仇视,屠杀和驱赶他们,无处可以安居,很多就到了这个没有人其他人不愿意居住的恐怖之地,相比之下,人类的相互残杀比核辐射似乎还要更加可怕。
此外,还有各种抗争的英勇行为,比如当时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前核能研究所主任涅斯捷连科最初发现国家在刻意隐瞒核爆炸的事实后,就通过写信、诉说、打电话各种方式,警告自己身边的民众,并且不断向上级反映情况,直到有一天政府有人以死亡来威胁他,他也没有任何妥协。
可以这样说,阿列克谢耶维奇笔下的每一页都是血泪相连的苦难经历,她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刺破了主流历史宏大叙事的谎言,把历史回归到人本身,这样的书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她笔下的历史,因为真实的个人化叙事,对我们这些似乎毫无关系的人来说,读来似乎也有着切肤之痛,不仅仅是切尔诺贝利,还有二战、阿富汗战争,莫不如是。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凌晨一点二十三分五十八秒,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炉爆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