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对话,笑死啦! & 两篇《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nj200801 2016-09-22


汉字对话,笑死啦!发给朋友们乐一乐


1.「」对「」说:

「你们家都没有装修喔?」


2.「」对「」说:

「我总算盼到了出头之日!」


3.「」对「」说:

「怎么穷成这样啦?四个熊掌全卖了!」



4.「」对「」说:

「你家什麼时候多了一个人,结婚了?」


5.「」对「」说:

「你我都一样,一等残废军人。」


6.「」对「」说:

「兄弟,踩上地雷了吧,两腿炸得都没了?」



7.「」对「」说:

「当皇上有什么好处?你看,头发都白了!」


8.「」对「」说:「

亲爱的,都怀孕这么久了,也不说一声!」


9.「」对「」说:

「当老板罗?出门还带秘书!」



10.「」对「」说:

「你什麼时候学会玩滑板了?」


11.「」对「」说:

「哥们儿,你穿上衣服还不如不穿!」


12.「」对「」说:

「你什么时候学会倒立了?」



13.「」对「」说:

「戴上博士帽就身价百倍了!」


14.「」对「」说:

「你中央有人也照样进去!」


笑过之后,你会发现几乎每一条都是真理。给朋友们乐一乐吧~


汉字对话,笑死啦!发给朋友们乐一乐  

汉字对话,笑死啦!发给朋友们乐一乐  

https://www.douban.com/note/560482025/



两篇《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2011-12-02 08:40:04)

    看到两篇文章,题目相似,“多余的一句话”,场景也相似,公车上,内容和笔法更相似,我怀疑其中之一抄袭其中之二(或者是模仿编的),谁抄谁,谁模仿谁,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管它呢,看过以后,一笑之后明白个中的意思就行。


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译/王汶

   我完成了一项新发现,这项新发现的水平,达到了国家级奖的边缘。下面,我说说它的内容。有个贤明的民间谚语:“言语是白银,沉默是黄金”。我绝不否定这个谚语,但是我想对它进行下述修正:言语,也就是我们说出的话,也是黄金。不过,只有当一个人不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的时候,言语才是黄金。


  这种例子,可以举出成千上万。我想,您一定已经明白了我的意思: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控制自己发言的最后几句话。因为它们具有阴险的特性,能把我们的话从黄金变成铜、铅、尘埃甚至灰烬。

  在我乘电车到大学去的途中,我一直琢磨这个问题,准备给自己的新发现做个结论,这时,忽然听见有个小伙子问道:“请问,这辆电车去火车站吗?”

  “是的。”一位围狐狸皮围脖的太太回答。

  “怎么会去火车站呢?”另一位穿大衣的太太反驳她说,“这辆车回去的时候才经过火车站!现在它去肉食联合加工厂。世上竟有这种人--不知道,还乱说!”

  好嘛!干嘛非要说这多余的最后一句话!那位太太搞错了,记错了方向,其实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谁没有这种时候,给她纠正过来就得了,何必挖苦她?!

  “是的,我搞错了方向。”围狐狸皮围脖的太太回答。如果她说到这儿就打住,也就平安无事了,但是她加了一句:“敢情您是个下贱货!”穿大衣的太太紧跟着就回敬一句:“跟我说话的人才是呢!”围狐狸皮围脖的太太大嚷大叫起来:“你是个大笨蛋!”

  总而言之,从她俩嘴里冒出来的,全是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车上有个知识分子模样的人,用几乎是温柔的声调说:“请你们别吵了。告诉了年轻人车往哪儿走,就该谢谢你们了。都别说了,两位太太看上去挺叫人产生好感的……”

  唉!如果这位可尊敬的人只说这几句话,就好了!他的金子般的话就可能被大家正确地接受,可惜,他还有话要说:“……看上去挺叫人产生好感的,想不到竟如此不文明!”

  两位太太气得简直要从她们的冬装里跳出来了:“打哪儿蹦出来这么个文明人!”“大知识分子,怎么不坐出租汽车!”

  “您干吗说我是大知识分子?”那人想显示一下自己说俏皮话的本领,“说不定我和你们一样下贱呢!”

  好家伙!这最后一句话惹出一场闹剧。事件的“罪魁祸首”--年轻人,试图恢复电车上的秩序。

  “我很感激,你们告诉我到火车站应该怎么走。”他说。本来说到这里完全可以打住,但是他接着说了下去:“但早知道你们会大吵大闹,与其问你们,我还不如上吊呢!”

  到这时,我不能不干预了。

  “朋友们!”我叫道,“你们全是好人。你们说的话,全是好话。糟糕的是,你们不能及时把伤害别人的最后一句话咽回去。你们应该学会不说多余的最后一句话,那就万事大吉了。”

  “怎么又蹦出一个人!”两位太太合唱般异口同声地说。

  “最好别教训人!”知识分子补充了一句。

  年轻人突然大发脾气,他冲着全车的乘客大声喊道:“你们都住口!”他看看戴着眼镜的我,转而说道:“这辆车上的乘客,除了你之外,全是傻瓜。是吧?眼镜蛇!”

                                                                     (摘自《天津日报》)





 《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北京记趣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
        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车去。
         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
        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
        可大爷哪儿能就这么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我心想,大爷这话真是多余,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吧。
可不,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
「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
         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 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大家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大家该干嘛干嘛去。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鸡似的!」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
        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受不了了,他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少数人轻声嘀咕了两句也就不说话了。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
        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X,和她计较什么呢?!



汉字对话,笑死啦! & 两篇《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592747337.aspx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