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胡同,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史地

 西兰花儿 2016-09-23
EYEONHISTORY

北京胡同里的人力三轮车


文|杨澄
摘编自《老北京寻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过去,几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都是生在胡同、长在胡同里的。胡同里有家,有生火做饭的炉灶,有睡觉的土炕,有忘不了的惊恐饥饿和数不清的亲人笑语。
 
一条条大大小小的胡同,承载着一辈辈北京人的苦乐生死。胡同是维系老北京生命的血脉,胡同里门挨门、户连户的四合院,就是北京城生生不息的细胞。


胡同的历史沿革


胡同是元大都的产物,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比“北京”这个名称的出现还要早100多年。
 
早先,胡同不叫“胡同”,居民聚居的地方叫“坊”。直到现在,老北京人还把邻居叫做“街坊”;与邻居搞好关系,叫做“处街坊”。
 
坊是由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分隔开的一块长方形的居民住宅区,也叫街区。每个坊的内部有许多小巷,供本坊居民自由通行。
 
坊的四周筑有坊墙和坊门,只准本坊的居民出入,以保护坊内居民人身和财物安全。坊,类似一个小型的城,因此也叫“城坊”。古代中国,大到城,小到坊,都是封闭式的建筑。
 
坊这种居住形式,来源于古代的“阁里”,历经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几个朝代。到了宋代,由于商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坊的封闭结构逐步被打破。
 
到了辽代,当年南京(燕京)析津府虽然是陪都,可繁盛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四个京城,人口有30多万,城区面积不大,城内有26个坊,形式依然是封闭的。
 
到了金中都的时候,人口已增至40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内有60个坊。金中都在规划设计上,正处于由封闭式坊制向开放式街巷过渡的重要时期。
 
金中都城中既有封闭的城坊,也有开放的街巷,不少沿街的建筑被改成商铺,出现了热闹的街市,严整密闭的都城渐渐融入活泼兴旺的商业成分。这成了金中都城的特色,为元建大都城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276年大都城建好了,规模宏大。忽必烈决定从原金中都的旧城中迁徙部分居民进住大都,并规定了以房院“八亩一分”为单位构建的胡同、街道的间隔、距离,乃至全城的格局。
 
元大都是当时最宏伟、最繁华的大都会。城内街道整齐如棋盘,东西、南北各有九条宽阔的大街,大街两旁修有或明或暗的排水沟。沿街开设商店,一派繁荣景象。在南北向大街的东西两侧,有小街和胡同平行地排列着。
 
居民分住50坊,住房坐北朝南,整齐划一。今天长安街以北的街道,除局部地区受自然条件或历史原因制约成斜街外,仍然可以看出元大都“九经九纬”棋盘式的格局。
 
明清以后,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元大都整齐宽阔的棋盘式街道格局渐次改变。特别是前三门外,大街小巷胡同里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宽阔的前门瓮城两侧挤出了东西荷包巷;大街东侧挤出肉市、布巷子、果子市、草市;西侧挤出粮食店、纸巷子、铺陈市等胡同。
 
清末民初,北京的胡同虽然多了,但受住房大小不一、方位不齐的影响,胡同的长短、宽窄、方向也没了规矩,出现了九道弯、大转圈、不通气的死胡同等奇形怪状的胡同。

出了太阳晒被子是北京胡同里的一大景观

那么,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老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赛牛毛。1949年末,北京的街巷胡同有3074条。解放后,北京城的建筑面积扩大了5倍以上,街巷胡同从3200多条增加到6104条,直接称为胡同的就有1316条。


胡同称谓的由来


“胡同”两个字本来不挨边儿,拼成一个词该怎么讲呢?
 
明代万历年间,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沈榜,在为官之余,写了本《宛署杂记》。对于胡同,他解释说:“胡同本元人语……盖取胡人大同之意。”这种望文生义的牵强解释,不能服众。
 
更多的解释是,“胡同”是蒙古语“水井”(hottog)的借字表音。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拉着勒勒车赶着羊群,逐水草而居,进入中原后,依然很注重水源。因此见着有水井的地方就呼之为hottog,汉人不明就里,记做“胡同”,如此这般就传开了。
 
因为是借字表音,类似hottog的写法还有胡洞、湖洞、胡通、火弄、火幢、火巷等。如此问题又来了,说水井怎么记成火弄、火幢、火巷哪?
 
有学者考证,元之初不叫胡同,叫火弄、火巷。建造大都时,依据古来做法,在建筑物之间留出一定的间隔距离,平时当做人来人往的通道,发生火灾时就成了防火隔离带,所以叫火弄、火巷。
 
蒙古人说火弄、火巷,音不准就成了“胡同”。此乃专家的推测,或为另一说。
 
还有的专家以为hottog是蒙语的“浩特”,指居民聚落之意。原来的聚落很小,只几个毡包,渐而增多,成为村镇、城市,比如今天的乌兰浩特、呼和浩特、锡林浩特等等。当初的浩特即胡同,此又是一说。
 
日本人多田贞一客居北京多年,1914年他出版了《北京地名志》一书。他认为,胡同是从蒙古语来的,指的是小路、小街、小巷。
 
在蒙古,比村稍大的部落就叫胡同。胡同的意思更近于指村、镇。他指出胡同不光北京有,蒙古、哈尔滨、吉林、河北、天津、河南也有,而且数量还不少。
 
但在北京,胡同文化所展示的丰富内涵和京城特色却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胡同的命名


从胡同的起名和更名,既可以看出北京街巷胡同的变化,又能反映不同时期北京人的心理变化。
 
有按地形、河道命名的。
 
前门大街路东,有条东西向的短街叫鲜鱼口,是条繁荣的商业街,吃喝玩乐样样齐全,据说“先有鲜鱼口,后有大栅栏”。顺着鲜鱼口往东走,折向南的桥湾儿,三里河、水道子、龙潭湖,这一串相关的地名,隐现出一条古河道。
 
元大都时,通惠河自积水潭由北向东,再向南,而后向东南,流入通州张家湾的京杭大运河。明朝建皇宫时,河道中间一段纳入宫墙内,水运中止,但河道仍存,直到清朝后期河水才枯竭。

1999年,北京胡同。

有按建筑、设施命名的。
 
西四丁字街路西,有个砖塔胡同,很有名,因为有一座元代的万松老人塔。砖塔为九级、八角,实心。万松老人,名万松行秀,是金元时期佛教曹洞派大师,名重一时。
 
当年,曾经辅佐成吉思汗、窝阔台两代君主的宰相耶律楚材心向往之,拜他为师。元明清三代帝王都很崇敬他,屡次修缮塔院。乾隆时,把七级改为至高的九级。
 
有按集市、商店、商品、作坊命名的。
 
这一类最多,可以说包罗万象。比如,米市大街、菜市口、骡马市、钱粮胡同、鹁鸽市、花市、缸瓦市、闹市口、大市、小市、油坊胡同、糖坊胡同、豆腐巷、剃头棚胡同等等。
 
鼓楼大街西侧有条烟袋斜街,向西直通什刹海的银锭桥,不长,却古老而著名。新近街东口还建了座牌坊,更显眼了。过去斜街里有几家经营烟袋烟具的店铺,门外挂着一支支乌木杆儿、白铜锅的大烟袋,特别醒目。
 
有人谣传当年慈禧太后的烟袋就经常拿到这里的“同泰盛”和“双盛泰”的两家商号来通洗,让胡同沾上皇气,贴金出名。这条街因受湖岸制约,自东向西的走向是斜的,故称烟袋斜街。
 
有按官府、衙署命名的。
 
北京内城多元明清三朝以及民国时的官府、衙署,且占地较大,目标显著,蕴藏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比如东城区安定门内的成贤街,就是一条保存较好、历经600多年的古街。
 
街不长,680米,建有元代的国子监、孔庙,遵循“左庙右学”的原则,比肩相连,足足占了半条街。难得的是,一条街陆续排着四座木牌坊,上书“成贤街”和“国子监”,古色古香,独一无二。
 
明代迁都北京后,在内城设立了东西南北中五城的兵马司,负责捕盗拿贼,维护治安。清代在京师设立过五个巡捕营,由提督九门步兵巡捕五营统领维护京师治安。
 
至今,北京有几个兵马司胡同和巡捕厅胡同。类似驻军、守卫的还有营房胡同、校尉营胡同、四川营胡同、校场口胡同等。
 
有按人名、职业命名的。
 
在北京城还有大批以名人命名的街巷胡同,如端王府夹道、遂安伯胡同、石驸马大街、张皇亲胡同等。
 
有趣的是,许许多多不入流的工匠、手艺人,甚至一文不名的穷汉也有幸入名人胡同籍,留在胡同的门牌上。
 
以人名、职业起名的街巷胡同就有意思了,如,豆腐池(陈)胡同、赵锥子胡同、棚匠刘胡同、馓子王胡同、李纱帽胡同等。
 
有按动物、物品命名的。
 
以动物起名的,有金鱼胡同、鲤鱼胡同、双鱼胡同、干鱼胡同(甘雨胡同)、骆驼胡同、驴驹胡同、鸦儿胡同、大鹁鸽胡同、黄雀胡同等。
 
以食品起名的,有羊肉胡同、熟肉胡同、烂面胡同、黄米胡同、豆芽胡同、豆角胡同、茄子胡同、烧酒胡同、茶叶胡同等。
 
还有一些以日用品命名的胡同。当年不可缺少的取灯(火柴)、胭脂、胰子(肥皂)、褡裢(扛在肩上、两头装钱物的口袋,又叫“捎码子”)、马勺、柳罐、水瓢等物件,到今天几乎都成了文物,但这些以此命名的胡同还在,提醒人们记住走过来的路。
 
当然,北京也有一些很美、很雅、很吉利的胡同名字,如福长街、平安里、安乐林、芳草地、杏花天、百花深处、什锦花园等等。
 
近年来,有些不雅、过俗,或不吉利的地名都改了或准备改,对此意见不一。其实,街巷胡同既是历史的遗存,也是现实的通道,要发展就必然推陈出新。出新要出在根基上,不可丢弃的是老北京老胡同的神髓,是存活在一代代老北京人心头的那份人境和谐的情,天人合一的契。

 



看历史已登录腾讯新闻、天天快报、今日头条、网易、搜狐、Zaker、蜻蜓FM、荔枝FM、喜马拉雅FM、考拉FM各大客户端,日均阅读量已达98.5万次。

且读且评论。本周最佳评论得赠书《玛戈王后和波旁王朝的崛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