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文】苏州的气息 作者:王亚敏

 五千韧月 2016-09-23


苏州的气息


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教育局教研室   王亚敏

从苏州回来,一直忙。即便忙,苏州的气息一直在我心的最里面氤氲着,我深深知道:这气息,不会随岁月飘远,它只会慢慢地沉淀、沉淀、沉淀,融入我的生命……

翻看去年在苏州大学短期学习时拍的照片,心一点一点地静下来,仿佛又回到苏州,回到苏大。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天,但这是我生命中重要的十天。因为这些天虽紧张、忙碌如影随形,但我却感到从未有的快乐与充盈。细细想来,是苏州有一种让人迷恋的气息,让我时时处于一种安宁但又亢奋的状态,让我每天脚步轻盈,每天心情愉悦。


幽幽花香

十月的苏州城,浸在桂花香甜的梦里。(当我闻到桂香时,有点诧异。因为家乡的桂花最鼎盛的时候是农历八月十五左右。)

走在街头巷尾,不经意间和株株、簇簇桂花相遇;无意闲逛时,花香热情地招呼你,朵朵金黄意盈盈,是苏州城温婉、甜蜜的笑脸……空气中处处弥漫着幽幽的桂香,它直扑你的鼻,只钻入你的心,恍惚间,仿佛我也成了一朵桂花。

十月的苏大,因桂香更其显典雅、清丽。除了校园里散落的桂花树外,还有一条“桂花大街”(我取的名字),这是我有一天清晨无意发现的。足足有几十米长的道路一侧都是桂花树,一眼望不到边,近处那从绿叶中探出的数不胜数的金黄色的“小脑袋”,真似广场上万人攒动。我震撼了——小小的不起眼的桂花竟可以如此壮丽!我也终于明白,苏州人为什么要用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小花作为“市花”了(隐而不藏,香在幽处)。于是,我想到了自己,我的生命不也应如桂花般绽放?是的,桂花本就是我的花,我就出生在一个丹桂飘香的日子呵。

花香熏着粉墙黛瓦,让墨色中有着花香;花香顺着小河缓缓地流淌,让流水也循着花香;花香萦绕在吴侬软语间,让轻柔的话语也带着花香;花香染着书本,让书香更醉人;花香浸在我的心里,让我的心也散发着幽香……

静静流水

特别喜欢苏州,因为她有水的润泽。在苏州,你随处可见小桥流水,那古朴的小桥,细细的流水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听苏州人说,水是苏州的灵魂。我以为这样的比喻一点也不为过。是的,苏州城如果没有水,那定要失去她一大半的妩媚。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苏州这座城是很适合浪漫的,想想看和自己心爱的人手牵着手,漫步在小桥边,边走边欣赏波光粼粼的河水,河两岸的依依杨柳,诗心诗情便油然而生了。

然而,苏州的水带给我更多的是感悟。置身这座城,人润润的,全身的疲惫、烦躁一下子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我竟有 “心包太虚  量周沙界”的感觉。是的,水有大德:“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我深知像我这样心性的人是很适合在这座城生活的。因为她会时时提醒你:生命可以不必像大海那样汹涌澎湃,可以像小河水一样静静地流淌。静静地流,会感受到静谧、祥和,而这也许就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可以维持更久、更美好的东西。是的,有什么比身心安顿、身心祥和更重要呢?

脉脉书香

苏州除了好闻的桂香、静美的水流外,我以为更为重要的是她文化的气息。且不说苏州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吴地文化,单说我所见所闻吧。

清晨,在苏大,你会看到学校的操场边、山坡上、教学楼前的石凳旁都有或站或坐的大学生手捧着书,旁若无人地叽里呱啦地读着、背着。

中午,在苏州各小学,你会看到孩子们在用完午餐后,安静地读书、写字。(他们的学生都在学校就餐。)

傍晚,在霓虹灯闪烁的平江路的咖啡屋里,有一边轻啜咖啡,一边静静阅读的人。

然而这一切,都抵不过一个人给我带来的震撼。那就是苏州大学文学院陈国安教授(我们都亲切叫他安子老师)。

如果说,读书人,那他就是我迄今为止所见到的真正的读书人。他读过多少书,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不要文稿,侃侃而谈,如潺潺的溪流,给人带来清新、美好。从老庄到孔孟,从墨子、荀子、韩非子到屈原,为我们一一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中国经典著作一本本,一页页似乎都已刻在了陈老师的脑海中。我不知道,他读过多少书,但我知道:他从一名师范生成为复旦大学的博士,苏州大学的博士后,成为苏大教授。我不知道,他读过多少书,但我知道:他从小受过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抄过很多古书,如:《论语》《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等,而他现在的学生,大学四年也是每年抄两本书的。我不知道,他读过多少书,但我知道:他的家有四个书房。真的,我看他家除了书,就是书了。在那些古今中外的书海里,我感到无比的惭愧,无比的渺小。(我们有幸夜访安子别墅)在一面面“书壁”面前,我不能自抑地要喜爱那些泛黄的线装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脉优美的传统,那涩黯的纸面蕴涵着一种古典的美。年轻的安子教授和他的妻子王海燕教授也因这些“古书”而更显其厚重、大气吧。

如果说,教书人,那他就是我迄今为止所见到的真正的教书人。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一位大学老师不仅将大学生教得心悦诚服,而且将小学生教得“乐”在语文里,“醉”在语文里。我有幸聆听了他执教的《田园诗情》《故乡的桂花雨》,在安子的课堂学生会时时感觉到被唤醒、被激发、被引领,他会让学生驰骋于思维的无限世界中,从而感受语文的无限丰富、美妙。在他的课堂孩子学语文只会越学越觉得语文的美妙,越学越迷恋母语;越学越热爱语文,越学越热爱母语。

想想看,一位大学老师带着一班小孩徜徉在语言之途,慢慢走,慢慢赏,该是多么的诗意、迷人。苏州的孩子真是有福了。我以为真正的教书人就该这样——让学生真正感受学习的美好:时时有发现,处处有惊喜,感受思维碰撞的愉悦与酣畅表达的惬意。

一个人,一座城。如此看来,苏州的文化气息,单单从陈国安先生身上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这些气息,至今想来,似乎就在周身。我深知,一切澎湃、浸润我心的,都是值得我努力与追求的。

——入选《诗意的红烛》(安徽教师散文百家  第三辑)

【我的创作谈】

鲍尔吉·原野曾说过:“日子上原有一层光芒。但当我们感觉日复一日的生活工作变得单调、乏味、平庸甚至沦为一种程式时,我们的日子就蒙上了灰暗。”我以为,写作就是“重拾日子的光芒”,让人永远活在希望之中。一个人活着要有点恬静,有点充实,有点诗意,就不能不写作。而散文写作就是让人恬静、充实、诗意的佳径。

我是一个教育写作爱好者,算不上一个散文创作者,但我知道写作都是相通的。写好散文,三需:一是拥有一双智慧眼。智慧之眼会发现别人发现不到的“美丽”与“感动”;二是一颗柔软心。写作是心灵的歌唱,一颗柔软心,唱出来的永远是真、善、美之歌。三是一份真性情。有真性情,乃有真文字,唯有真文字才能真动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