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武侯祠

 文化龙乡 2016-09-24

天下武侯祠

 

    自蜀汉景耀六年(263年) 在汉中定军山下为诸葛亮建庙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河南、甘肃、湖南、山东、江苏、浙江、台湾等省相继修建起一座又一座武侯祠。据地方志记载,明代云南一省有武侯祠28座,至清代有34座;清代贵州省有18座,而四川省有40座。 仅成都市一地,历史上先后就有过8座武侯祠。直至今天,全国各地保存下来并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在10座以上。而且,不少地方的武侯祠已形成赶庙会的风俗,每年定时举办祭祀活动。如台湾省南投县的武侯祠,以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为诸葛亮生日,每年举行祭祀活动三天,前往祭拜者数万。诸葛亮的故乡今山东省沂南县,则在县城立诸葛亮铜像,在阳都故城建纪念馆。


    隆中武侯祠 

    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郊隆中山半腰,祠宇始建年代不详。唐宋时期,隆中已有武侯祠庙。唐大中十年(856年) ,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景让维修隆中武侯祠,并立有一碑,碑名《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光化年间 (898年-901年),朝廷封诸葛亮为武灵王,赐庙堂于隆中,并在隆中立碑,碑名《改封诸葛亮为武灵王记》。宋代封诸葛亮为威烈武灵仁济王,此祠亦改称威烈武灵仁济王祠 (见宋代刘光祖《谒伏龙庙文》) 。明弘治二年(1489年),襄简王朱见淑“慕隆中山佳奇,择为茔地”,折毁诸葛草庐,在草庐原址为自己营造陵墓,即“藩陵”,而移建武侯祠于“山之左臂”。正德二年(1507年),光化王朱祐櫍因此庙“地既非宜,庙且陋小”,上疏移建于隆中“东山洼”。明末,藩陵被毁。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郧襄观察使蒋兴芑在隆中山腰明末遗址上重建武侯祠,后来又历经多次维修。
    今武侯祠共有四进三院,除第三进为卷棚式建筑,其余皆为单檐硬山式建筑,中设庭院,左右有走廊。大门前一对石狮翘首迎宾,狮座上有奔马、舞凤、麒麟等浮雕,生动逼真,十分精美。武侯祠四层殿,各殿依山势逐次升高。一殿前檐正中有砖仿木四柱三牌楼,正中置匾“汉诸葛丞相武侯祠”,石质门楹刻有楹联:“岗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从殿后面拾级而上进入二殿,二殿建筑形式与一殿相仿。明间脊枋上墨书“大明嘉靖四年岁次乙酉吉旦监察御史王秀重修”。内有诸葛亮活动过的地方的图片及拓片等。其后有左右厢房,供有刘备部下的荆州籍文臣武将泥塑像12尊。二殿后为过殿,殿内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大殿为武侯祠最后一重殿,殿内塑有诸葛亮和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一家三代英烈的塑像。诸葛亮像羽扇纶巾,凝目沉思。
    武侯祠西配殿是纪念刘备、关羽、张飞的三义殿,飞檐斗拱,颇有气势。殿内刘、关、张塑像栩栩如生;其殿内的栏杆、裙板、暖阁和围墙上,嵌有49幅有关刘、关、张故事的浮雕。1996年,隆中武侯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都武侯祠 

    成都最早有武侯祠始于公元4世纪初年。 西晋初,巴氐族首领李雄割据四川,在成都称王,创建武侯祠于少城。东晋永和三年(347年) ,桓温征蜀灭成汉时,“夷少城,犹存孔明庙”(《方舆胜览》)。少城武侯祠毁于何时不见诸史籍。约公元5世纪,在刘备墓惠陵(今成都武侯祠) 旁出现了一座武侯祠。唐、宋时期,武侯祠的规模并不大,但文人墨客凭吊者四时不绝。唐代诗圣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和李商隐《武侯祠古柏》“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的诗句,写的都是成都武侯祠。当时的武侯祠与刘备墓惠陵和刘备庙毗邻,大殿供奉诸葛亮遗像,四周是传为“武侯手植”的古柏。宋朝任渊在《重修先主庙记》中记载了惠陵、刘备庙和武侯祠三者的方位:惠陵居西,刘备庙在东,而武侯祠在刘备庙的偏西稍南,“其君臣一气,魂魄相依”。明代初年,蜀王朱椿以武侯祠逼近刘备墓与庙不合礼制,而以“君臣宜一体”为由,下令废去武侯祠,在刘备殿外附设东、西两庑,附祀诸葛亮于东庑,增祀关羽、张飞于西庑,后面又附祀北地王刘谌与诸葛瞻等。并把先主庙改名为“昭烈庙”,改变了历来武侯祠和先主庙分立的格局,合二为一。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四川巡抚王大用奏准蜀王在今杜甫草堂旁又新建一座武侯祠,但明末遭兵燹,昭烈庙与草堂旁的武侯祠全部化为灰烬。清康熙十至十一年(1671年-1672年) ,四川地方官员又在废墟上新修了君臣合一的武侯祠,即一庙两殿,昭烈庙在前,并在其东西两边建了文臣武将廊,列祀文武大臣;孔明殿在后,里面专祀诸葛亮,左右有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这次重建使刘备殿和孔明殿在同一中轴线上有序排列,形成左右对称的严整布局,更增加了整体性和庄严感。清初的这次大规模重建,奠定了今日武侯祠的基本框架。由于诸葛亮对后世影响更大,人们仍习称此庙为“武侯祠”。
    今成都武侯祠,占地约3.7公顷,主体建筑五重,由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等组成。主体建筑西侧的30米处,是土冢岿然的刘备墓。刘备殿为悬山式屋顶, 上覆筒瓦,飞檐翘角。殿前有进深10米、高1.4米的月台,台高与殿基相等,四周加石栏围护。殿面为七楹,宽36米,进深15米。殿两侧隔出东西偏殿,并附有耳室,室内置有钟鼓。在刘备殿中,有约3米高的刘备贴金泥塑坐像,左角是其孙刘谌塑像。东偏殿祀关羽及关兴、关平等;西偏殿祀张飞、张苞、张遵祖孙三代。刘备殿东、西两侧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各14人像。 下刘备殿后石阶, 过厅上方悬金字匾额“武侯祠”。诸葛亮殿又名“静远堂”,殿为五楹,明三暗二,宽30米,进深二间11米。 殿前有楹柱八根,在明间楹柱内侧安有六扇蛛网雀纹格门。殿基高1.9米,沿台阶砌有石装板栏,石柱上置圆雕动物。屋顶为歇山式,盖筒瓦,五脊飞檐,四角起翘,脊上塑寓意吉祥的动物、花草。正脊两端雉吻卷翘,正中饰二龙戏珠。殿内供奉诸葛亮祖孙三代(子瞻、孙尚) 的贴金泥塑坐像。像高均2米多,诸葛亮居中,头戴纶巾,手持羽扇,身披鹤氅,凝目沉思。有二侍者立于坐像两侧,一捧兵书,一捧宝剑。诸葛瞻像居左,诸葛尚像居右。
    除纵轴线上的五重建筑外,又以两大殿为主体,按横轴线布置有两庑和两厢,形成两座庭院。这些建筑对称均衡,布局严整,凝重肃穆。
    武侯祠内遍布碑、碣与匾联,并藏有大量文物、文献。唐代裴度撰文、柳公绰书丹、鲁建镌刻的号称“三绝碑”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及剑南西川节度使段文昌《武侯庙古柏文》皆保存完好,立于祠内。清人赵藩“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等名联佳构布于各处。1961年,成都武侯祠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武侯祠 

    又名“诸葛庐”,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郊卧龙岗上。诸葛亮《出师表》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故有“躬耕南阳”和“南阳卧龙”之说。诸葛亮殒殁五丈原后,黎民追思,于是“百姓巷祭,戎夷野祀”,南阳地区也出现纪念诸葛亮的祠庙。相传晋代南阳就曾建庐以作纪念。宋金时期,南阳已建有诸葛祠庙,并曾遭兵燹。元大德二年 (1298年) ,南阳监郡马哈马主持修葺武侯祠,并塑像祭祀。其后,南阳武侯祠屡有修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南阳知府罗景主持重修武侯祠,并依前人“龙岗全图”石刻复建了卧龙岗十景,即草庐、古柏亭、梁父岩、抱膝石、半月台、老龙洞、野云庵、诸葛井、躬耕亭、小虹桥等。今日武侯祠基本保持了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
    南阳武侯祠坐西向东偏南, 现存廊庑155间,建筑古朴典雅,布局严谨,疏密相宜。它采用中国古代传统的组群布局的形式,将景点排列在庭院之内;同时,主要建筑又依势分布在逐渐抬高的中轴线上,颇具韵律感和节奏感。石坊、仙人桥、山门、大拜殿、茅庐、宁远楼等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与两侧的碑廊、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半月台、躬耕亭等形成两进四合院落。与此平行、对称布列的还有北路的三顾祠和南路的卧龙道院。祠园占地总面积二百余亩。
    踏上卧龙岗, 迎面是“千古人龙” 石坊。坊为三门四柱牌楼式,正中坊额上书“千古人龙”四个大字。第二道门坊为三顾坊,坊额楷书“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穿三顾坊,过仙人桥,甬道直通山门。山门为武侯祠正门,正中券门额上石匾镌刻郭沫若题“武侯祠”三个大字。过山门即进入武侯祠第一进院落,院中甬道上屹立着“三代遗才”石坊。大拜殿位于石坊之后,是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由拜殿和大殿两部分组成, 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五间,长15.8米,高8米。拜殿为卷棚式建筑,大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二者紧密相连,浑然一体。殿宇飞檐翘角,屋脊饰以走兽,檐角下悬金铃风铎。殿内丹楹画栋,遍施彩绘。大殿暖阁中的泥塑诸葛亮像,羽扇纶巾,端坐凝思。亮子诸葛瞻、孙诸葛尚配享左右。
    诸葛草庐位于大殿之后的中轴线上,为八角攒尖式,砖木结构,茅草覆顶,回廊相接。绕庐分布着古柏亭、野云庵、半月台、躬耕亭、小虹桥等纪念性建筑。
    整个建筑中轴线的末端是宁远楼,又名清风楼,为祠庙最高建筑,传为诸葛亮寓居南阳时书斋旧址。
    祠内塑有诸葛亮、刘备等人塑像13尊,并保留了大量匾额、楹联及四百余通历代碑刻,被誉为“卧龙碑林”。传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刻石即存于此。1963年,南阳武侯祠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帝城武侯祠 

    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城东,雄踞长江瞿塘峡口,是古代“西控巴蜀,东连吴楚”的天然门户。白帝城古属巴国,秦名鱼腹县。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称帝时曾在此筑城据守,因城内一水井常有白色烟雾升腾,如白龙飞升,遂改称白帝城,山曰白帝山。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汉光武帝刘秀灭公孙述后,有人在白帝山上修庙,祀公孙述。据史载,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 诸葛亮率张飞等人溯江西上入川,曾经过此地;蜀汉章武三年(223年) ,刘备病故前将镇守成都的诸葛亮召至此地(时已改名永安)托孤。据传,诸葛亮曾在这里的江滨碛坝上“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对将士作实战示教。刘备、诸葛亮卒后,有人在白帝山上先后建起了“先主庙”与“武侯祠”。唐、宋时期,祠庙经多次重修,保存完好,诗人杜甫、陆游、王十朋等均有瞻仰武侯祠的诗作。元代及明初,武侯祠不见记载,仅有“白帝庙”。
    明正德七年(1512年),四川巡抚林俊认为公孙述不配立庙祭祀,乃拆毁公孙述像,改祀汉代名将马援,并改“白帝庙”为“三功祠”(祭祀马援、刘备、诸葛亮三人)。嘉靖十二年(1533年),四川巡抚朱廷立和按察司副使张俭,根据刘备在此托孤的故事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情况,将“三功祠”改名“义正祠”,专祀刘备、诸葛亮。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又在庙中增塑关羽、张飞像,并改“义正祠”为“明良殿”,取“君明臣良,千古垂范”之意。
    今日的白帝庙,主要建筑有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等,均为清代重修。其中,明良殿仍祀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武侯祠在明良殿西侧,内有诸葛亮与子诸葛瞻、孙诸葛尚的塑像。武侯祠院中,有六角十二柱的观星亭,巍峨壮观。据传,诸葛亮当年曾在此夜观星象。明良殿和武侯祠的左右两侧是碑林,内嵌隋代至清代的真、草、隶、篆各种书体的大、小碑刻70余通,具有较高的史料与书法艺术价值。在白帝庙的前殿内,1984年由雕塑家赵树同设计并彩塑了“白帝城托孤”中21尊大型人物造像:刘备半卧龙榻,手指诸葛亮;榻前跪着幼子刘永、刘理,诸葛亮站在榻前,李严、赵云、马谡等文武将佐分列两旁,造型生动,气氛肃穆,再现了当年“白帝城托孤”的场面。


    祁山堡武侯祠 

    在甘肃省礼县东23公里的祁山乡祁山堡。因诸葛亮第一次和第四次伐魏时皆驻兵于此,后人建祠以祀诸葛亮。
    祁山处在东西长约100余里的西汉水(嘉陵江上游) 河谷盆地之中,正当陇蜀往来的交通要冲,控扼东西通衢之咽喉:东北可进取盐官、天水;西可绕道陇右,与曹魏逐鹿中原;南可退守西和,回兵汉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为陇右军事要塞。诸葛亮北伐,两次出兵祁山,壮志未酬,千古叹惜。
    据《礼县县志》和《秦州志》等方志记载,相传祁山堡武侯祠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历代都曾修葺。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浙江道监察御史郑国仕《题祁山武侯祠》诗有“斜日沉沉古庙幽,武侯烟祀几千秋”语,说明该祠历史悠久。现存的殿宇,分三殿、三院,有硬山与悬山式古建筑20余间,系清代整修后的格局。高墙式卷顶山门用青砖修砌,进入山门便是前院,三间卷棚式献殿雕梁画栋。献殿之后是正殿,正殿门额悬有“伯仲伊吕”匾额,为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谢威凤所书,笔势遒劲,结体敦厚。殿内正中立诸葛亮泥塑坐像,像高三米,执羽扇,戴纶巾,仪态自若。正殿前,有东、西厢房,厢房内原塑有随诸葛亮北伐的文官武将像,后被毁。近年重新恢复了原有的塑像,泥胎彩塑,稍大于真人。东厢塑武将,西厢塑文官。正殿之后是中院,院中有关羽殿,内塑关羽、周仓、关平像。后院有殿宇一所,现为文物陈列室,展出有关诸葛亮北伐的史迹文物。后院墙西南向,有洞穴一处,通堡下的西汉水,传说是当年堡上蜀军汲取河水的通道。
    祠内现有唐、宋以来古柏数十株,苍翠挺拔;有记载修葺和题诗的碑刻10余通,清代以来题书的匾额、楹联10余幅。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丈原诸葛亮庙 

    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五丈原,是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五丈原高4 0余丈,宽约2里,长约7里,因原头窄处仅五丈而得名。五丈原东临古斜水(今石头河) ,西界麦里河,南屏棋盘山,北眺渭水。因其三面临河,一面靠山,地形险要,战略位置突出。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 春,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率大军出褒斜道,入秦川,即屯兵于五丈原。五丈原诸葛亮庙始建时间约在南北朝,元代初年大规模整修,明、清时又进行了数十次维修。
    1982年,五丈原诸葛亮庙完成了一次全面的维修,殿宇楼阁亭台廊庑修葺一新,被损毁的匾联塑像也重新恢复,并增修了若干景点。其主体建筑有山门、拜殿、八卦亭、正殿等数重,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坐北朝南。鼓楼、钟楼位于山门与拜殿之间的东西两侧。山门至正殿自成院落,又称前院。正殿之后,别有后院,院内有诸葛亮衣冠冢、落星亭、碑廊、文臣武将廊等建筑。中轴线两侧各有院落,黄月英殿即坐落在东院。五丈原诸葛亮庙中有历代碑碣50余通,匾额对联30余块(对),蜀汉历史人物塑像20尊。
    诸葛亮庙山门为歇山式建筑,飞檐斗拱,系清光绪四年(1878年)重建。山门由正门及东、西两侧耳门组成。正门面阔三开间,进深两开间,门额书“汉室孤忠”,赞誉诸葛亮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清人胡升猷题写。山门楹柱悬有一联,联文是:“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民国初年孙墨佛作。正门的里檐下悬“忠贯云霄”匾额,里檐下两柱亦有一联:“伐曹魏名留汉简,出祁山气吞中原。”
    山门之后即为拜殿(又称献殿),是祭拜诸葛亮的殿宇。硬山式建筑,殿顶饰以五脊六兽,面阔五开间,进深三开间。殿前檐下架一杨木通檩,直径0.6米,长16米(五丈) ,甚为罕见,人称“五丈通檩”。殿前“五丈秋风”巨幅匾额,金字黑底,格外醒目。钟、鼓楼在山门与拜殿间东西两侧。西侧为钟楼,四角攒尖顶,建于清道光年间。楼内悬大铁钟,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铸,门额书“空谷传声”。鼓楼在东侧,修建时间及风格同钟楼,内置牛皮大鼓一面,门额书“声闻于天”。
    八卦亭位于拜殿之后。八角攒尖顶,飞檐藻井,斗拱奇特。八卦亭按八卦方位建亭,亭柱上悬对联:“亭号八卦,震宫龙,巽宫鸡,雕刻成象;原名五丈,山在后,水在前,包围若屏。”八卦亭后即为正殿。正殿亦称“三帅殿”,现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修。殿宇面阔三开间,正中像龛内的诸葛亮坐像塑于清光绪年间,是庙中保存下来的惟一一尊前代塑像。诸葛亮像端庄雍容,头戴纶巾,手持羽扇。像龛上悬有三通匾,均赞扬诸葛亮事功,分别为“将相师表”“出将入相”和“北定中原”。像龛两侧的对联是:“短兵五丈原,长眠一卧龙。”四员蜀汉战将的塑像侍立两侧,左为王平、关兴,右为张苞、廖化。正殿两侧的耳房中,分别塑有杨仪、姜维像。
    由正殿东、西两侧的月门,可进入祠庙的后院。诸葛亮衣冠冢,掩映在大殿之后的苍松翠柏之中。 现存建筑为明代崇祯年间重修。冢在一圆形平台上,台高1米多,台周饰以石栏,圆台正中有封土隆起,其前石碑碑文明言:“诸葛亮衣冠冢”。传说诸葛亮死时有星陨落,《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晋阳秋》云:“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后院中因而又建有落星亭。亭为六角攒尖顶,建筑玲珑小巧,亭中有“落星石”。落星亭旁有碑廊和文臣武将廊。碑廊内嵌有历代碑碣50余通。文臣武将廊塑有跟随诸葛亮到五丈原的文臣、武将群像。
    五丈原诸葛亮庙中另有黄月英殿,这是在全国各地武侯祠中所独有的。诸葛亮的夫人黄氏,相传名为黄月英。黄月英殿位于中轴线之东的东院中。殿宇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呈八角塔体形,上层为四角攒尖顶。殿内有黄月英塑像,其子诸葛瞻和养子诸葛乔塑像侍立两旁。


    勉县武侯祠 

    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263年) ,在定军山诸葛亮墓旁。勉县是汉中西部的重要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蜀汉时期,诸葛亮亲率大军以勉县为根据地,北伐曹魏, 前后长达8年之久。诸葛亮病逝后,蜀地百姓十分怀念他。“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上。”直到蜀汉景耀六年(263年) 春,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向后主刘禅上表,建议在沔阳为诸葛亮建庙。于是,蜀汉朝廷下令,修建了勉县武侯祠。勉县武侯祠是全国最早修建的,也是由蜀汉后主刘禅下诏修建的惟一的一座武侯祠
    祠庙始建于汉水(古沔水)南岸定军山下武侯坪上,靠近墓所。由于祠庙距勉县城较远,不便于每年的官祭,因此明正德八年(1513年),都御史蓝璋奏请“立侯庙于沔城(今勉县老城)东,春秋致祭”,将武侯墓与祠分立,武侯祠始移建于今勉县城西四公里处,传即当年诸葛亮北伐时屯营之所。按照古代的制度,武侯祠应坐北向南,但勉县的武侯祠却是坐南向北,背靠汉水,意在纪念诸葛亮“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志向,明代樊克己就曾作诗云:“千载祠林俱北向,分明遗恨荡中原。”
    武侯祠的整个建筑分为七个大院,有房屋80余间,占地面积约30亩,主要建筑有:山门、乐楼、东西辕门、牌楼、琴楼、钟楼、鼓楼、戟门、东西厢房、献殿、正殿、崇圣祠、观江亭以及东、西桂院等。武侯祠山门复修于1986年,为仿明代风格的歇山式重檐二滴水的建筑,山门之后是乐楼广场。乐楼是历代每年八月庙会期间祭祀诸葛亮时演戏的舞台,前后檐八角起翘,也是歇山式重檐建筑。东、西辕门位于乐楼广场的东、西两侧,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小三间式的建筑,正中为悬山式,两厢为歇山式。牌楼位于东、西辕门之间,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修。四柱落脚,上有灰色筒瓦,下为网眼斗拱,层层叠起,八角起翘。其正面的匾额题于同治七年(1868年),为双行隶书镏金大字:“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其背面匾额为清人宋丰绥所题的楷书“天下第一流”五字。牌楼庄重、肃穆、厚朴、典雅。在山门和大殿的中间筑有一座琴楼,是据诸葛亮设空城计弹琴退仲达的传说故事而建。琴楼的两侧东为鼓楼,西为钟楼。戟门也是悬山式建筑,双龙钻脊,两边有脊兽鸱吻。门前两侧置石狮一对,门楣正中有“精忠粹德”和“大器无方”匾额两通。山墙的正面砖柱上有“日月高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对联。
    大殿是武侯祠建筑群的主体,为歇山式,高大宏伟,飞檐翘脊,正脊饰以浮雕,画栋雕梁,斗拱重叠,气象万千。大殿有五开间,正中的上方高悬“山高水长”匾额一通。大殿的门上有对联两副,一是“扶汉心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踔云霄”;一是“未定中原此魄何甘归故土,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军山”。大殿正中神龛内塑诸葛亮坐像,慈祥睿智,雍容大度,温文尔雅,俊逸飘洒。龛下有关兴、张苞像东西站立。神龛上方高悬嘉庆皇帝御书“忠贯云霄”金匾一通,两侧有“羽扇纶巾天下士,文经武纬后人师”对联一幅。
    大殿的前面为拜殿,殿堂三开间,为卷棚式硬山建筑。殿内靠两侧山墙及正面的檐下,立有唐、明、清三代碑刻。大殿旁有东西厢房,各五开间,为悬山式前带回廊的建筑。东厢房内新塑赵云、黄忠、魏延、李恢、姜维、王平、马岱、马忠、张嶷等武将像,西厢房内塑法正、许靖、刘巴、吕乂、杨仪、蒋琬、费祎、李福、邓芝、董允等文臣像。
    大殿之后是崇圣祠,又称寝宫,重修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悬山式带回廊的建筑。寝宫东南边,有一台高8米、六角攒尖的建筑,即是琴台。诸葛亮精通音律,世传他闲余时即在此抚琴,故名。
    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勉县武侯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侯宫 

    在今湖北省蒲圻县南屏山上。武侯宫相传是诸葛亮借东风的地方,所以又名拜风台。 武侯宫的现存建筑是1936年重新修建的,面积310平方米,重修时曾挖出一块刻有“祭风台”三个大字的残碑。南屏山不高,武侯宫就在山顶,其大门前有石梯,两旁有石栏杆。在大门的上方从右至左横书“武侯宫”三个隶书大字;在“武
侯宫”三字的上方,又有竖书的“拜风台”三字,也是隶书,古朴苍劲。武侯宫是前后相连的两殿一厅。前殿内陈列有介绍赤壁之战的各种图表;后殿的木制神龛内,并排供奉着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四人的金身坐像。
    据《湖北通志》载,“诸葛亮祭风于此”。又据宋人谢叠山称,宋时有烈火岗、周公瑾庙于此(《赤壁诗序》)。《嘉鱼县志》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知县刘秉政建吴主庙。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知县葛中宪建拜风台。
    在武侯宫的右侧,有东风阁。阁内陈列着在赤壁山一带发掘出来的箭镞、刀枪、斧钺、铜币、旌旗插杆等历史文物。


    黄陵庙武侯祠 

    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西陵峡黄牛山麓。黄陵庙有石牌坊、大门、禹王殿三重建筑,左侧为武侯祠,始建年代不详。
    据史载,建安十八年(213年)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率众由荆州溯江入川,船入西陵峡后,弃船登岸,见黄陵庙残破不堪,遂根据神牛助大禹开江治水的故事,命人重建庙宇,祭拜神牛。亦名“黄牛庙”。
    黄陵庙今存禹王殿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仿宋式建筑而建,殿内有大禹木雕全身像。殿右侧是武侯祠,重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东湖县志》载:“因武侯立黄陵庙祀禹王及黄牛神,后人于其侧建诸葛武侯祠。”
    庙后不远的山坡上有一口井,称黄牛泉井,相传是诸葛亮亲手开凿。井水四季清冽,味甘爽口。唐代“茶圣”陆羽曾到此汲水煮茶,对井水赞不绝口,名之为“天下第四泉”。


    保山武侯祠 

    在今云南省保山市太保山顶太保山公园内。该祠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由永昌兵备副使任惟贤组织施工。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总兵偏图重修。咸丰十一年(1861年)又遭兵燹,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刘云章重建正殿三间。
    该祠坐西向东,由前殿、中殿及正殿组成,三进两院,布局在一条中轴线上。东、西长74米,南北宽63.5米,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三殿均为单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金碧辉煌。前殿,又称门厅,面阔三间13.5米,进深10.4米,檐下高悬“武侯祠”横匾;中殿,又称过厅,面阔三间12米,进深10米;正殿,即诸葛亮殿,面阔三间12米,进深10米,殿基为束腰式须弥座,高1.05米,长14.5米,宽13.1米。回廊一周砌汉白玉石雕凭栏与裙板,望柱上雕有栩栩如生的动物。明间踏步正中御道上端,有大型三足深腹直耳的石雕香炉。殿内左间塑王伉坐像,金甲裹身,抬头挺胸,威武英俊;右间塑吕凯坐像,手持《永昌郡域图》,正襟危坐,气宇轩昂;当间像龛内塑有诸葛亮大型坐像,头戴丞相冠,右手持羽扇,左手抚膝,两侧分立两侍者,一捧剑、一抱琴。殿内南、北墙壁上,嵌有木刻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蜀汉时,保山地属永昌郡,诸葛亮南征时未到此地。但永昌郡吏吕凯、王伉守卫城池,反对雍闿叛乱,使一郡免于战争之苦,故后人在此建祠予以纪念。现为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明武侯祠 

    在今云南省嵩明县嵩阳镇。1985年,嵩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嵩明武侯祠是为纪念诸葛亮南征而修建的。蜀汉建兴三年(225年) 春,诸葛亮率大军征南中,七擒七纵南中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传说孟获心服后,诸葛亮曾与其筑台结盟,结盟处即在嵩明。故嵩明很早就有武侯祠,另有传为诸葛亮结盟的古盟台。
    嵩明武侯祠始建于明代,初在城南。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嵩明州知州唐阶迁建武侯祠于古盟台旁。这次迁建,建成正殿三楹,塑有诸葛亮像,“肖像以俨”;正殿左右建有两廊,祠庙外建围墙。新修的祠庙“大其门宇,宏广雄丽”。这次修建,奠定了嵩明武侯祠的基本规模。清康熙元年(1662年),祠庙再次重修。嵩明武侯祠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建筑坐北朝南,主要有正殿及配殿。正殿面阔三开间,通宽9.5米;进深两开间,进深6.8米。正殿两侧,分别有左、右配殿。两配殿均面阔二开间,通宽6米;进深一开间,进深4米。祠内文物,主要有明万历四十年刻立的《新建诸葛武侯祠碑记》和清康熙元年刻立的《重修武侯祠碑记》。祠内原有一通《孟获招安盟约碑》,已毁。
    位于武侯祠旁的古盟台,也是嵩明县文物保护单位。古盟台为一圆形平台,面积约为150平方米, 高约2米, 以石嵌砌而成。原有《古盟台碑》,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刻立,已毁,现存碑刻为1979年重立。碑身质地为青石,正中镌刻“古盟台”三字,隶书,古朴遒劲。右刻“诸葛武侯七纵孟获与诸蛮会盟于此”15字。碑额雕刻双凤朝阳,雕工精细。碑的两侧各有一石柱,柱旁各有石狮。
    关于会盟, 除有诸葛亮与孟获在此会盟的说法外, 史书上还载有其他说法。如《元史·地理志》载:“嵩明昔汉人居之,后乌白蛮强盛,汉人徙去,盟誓于此,因号崧盟,今州南有土台盟会处。”


    台湾孔明庙 

    在台湾省南投县鱼池乡中明村。该庙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 ,初名“明德堂”,奉祀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天尊。1979年扩建后,更名为“启示玄机院”,同时,迎诸葛孔明入庙合祀,故亦称孔明庙。1981年建10米高的孔明塑像。两年后,再建八卦亭,将孔明像覆盖于亭内。
    孔明庙占地约10亩,面临莲花屏山,与日月潭毗邻,四周开阔,环境幽雅。主体建筑大殿为一楼一底,建在一座高台上,面阔五开间,进深四间,重檐仿古式,黄瓦红柱,雕梁画栋,翘角凌空,十分壮观。底楼主祀孔明,二楼祀关公。殿前有一平台曰“卧龙台”,塑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顾访诸葛亮像。殿的左边是一座三层楼房,是祭拜进香客人活动和食宿的场所。殿的右边是孔明八卦亭,亭为八角重檐建筑,红柱黄瓦。殿内有“一代将相”“天下奇才”“大节英风盖高代,奇谋勇略号雄师”等匾额题刻。


    丞相祠堂与诸葛大公堂 

    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诸葛氏后人建有“丞相祠堂”与“诸葛大公堂”。诸葛村为诸葛氏后裔聚居地,村落借用八卦和八阵图的形式与含义规划布局,八条主巷由村落中心呈放射状伸向四面八方,在村外边缘与一条环形大路相交,构成九宫八邽形。主巷之间条条窄弄似连非连,构成一张蛛网状的村巷道路网络,各种建筑点缀在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之间,千门万户,面面相向,背背相承,巷道纵横,似连却断,似闭却通。
    丞相祠堂坐落在村落的“巽卦”区,亦即“八阵图”东南的“虎翼阵”内,占地约1400平方米,大门上高悬一匾,书“丞相祠堂”四个大字。门屋中三开间为正门,每开间在金柱位置做四扇木板门,大门八字朝东南开。门虽开可并不直接与外道相通,而是在一段距离之外砌了一道墙代替照壁,再在左右两边造两个带屋的侧门供人出入。进了大门,门屋与左右两庑及后面设神龛的正殿组成一个“口”字形。在这口字中间造起一个高大华丽的方形中庭, 是用来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中庭建在约1米高的台基上,脊高10米,飞檐翘角,面阔五开间,进深三开间,全部敞开,上盖歇山顶。松、柏、 桐、椿四根直径达0.5米的大木柱,为中庭砥柱,取兆“松柏同春”。廊檐用青石方柱。最后面的正殿五开间,左右与庑相接处是钟楼和鼓楼。正殿正中有神龛,内供诸葛亮坐像,左右两旁供奉诸葛亮后裔中“忠孝义烈”与“乡先贤达”灵位,岁时祭祀不辍。
    诸葛大公堂位于村中心钟池北畔, 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代中期,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大门是歇山重檐顶牌坊式门楼,门额上书“敕旌尚义之门”。大门两旁粉墙上,楷书高达2米有余的“忠” “武”两个大字。大门里面是三开间、三进深的明堂,雕梁画栋,粉壁白墙,挂着楹联的黑漆方柱在中轴线两边整齐对称排列,一路伸进如仪仗一般,形成一道深深的柱廊直达后堂,远远望去,“大公堂”匾额高悬,给人深邃、庄严、 肃穆之感。 第一进为前厅,墙上挂《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七擒孟获》《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巧布八阵图》《白帝城托孤》八幅油画。第二进中厅太师壁上写着《诫子书》全文。第三进是后堂,正中挂诸葛亮画像。


    诸葛亮故里纪念馆 

    在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 建于1992年,1993年6月3日开馆, 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纪念馆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大门、大殿等,均为仿古建筑。大门为过厅式,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正中一间较宽,约占整个大门建筑的一半,双扇红漆大门,门面上中下分别有三排铜乳钉,正中饰以铺首,风格古朴明快。左右两间较窄,各约为整个建筑宽度的四分之一,亦设双扇红漆门。门额上有匾,上书“诸葛亮故里纪念馆”。
    大殿为单檐歇山式, 高7米,面阔三间,宽9米,长12.4米。殿宇建在高约1米的平台上。殿宇的檐柱与金柱之间,为贯通式走廊。自金柱起,再以墙为隔。殿内高敞,正中立诸葛亮雕像。殿内四周,陈列着阳都故城出土的各种文物,并有王汝涛撰、姜东舒书诗碑一通。
    另外,在沂南县城界湖卧龙山东侧卧龙公园内,立有诸葛亮铜像一座,像坐西向东, 高7米,重7吨,其下的基座高3米,基座四周以花岗石贴面。诸葛亮头戴纶巾,儒雅睿智,雍容大度,坐在一辆带扶手的小车中。小车四轮,前轮小而后轮大。诸葛亮左手置小车扶手上,右手持羽扇,两眼凝视远方,似在指挥行军作战的军旅途中。铜像两侧,各有两匹石雕战马,均作奔腾状。铜像之后的环形墙壁上,嵌有14幅大型浮雕。这些浮雕以连环的画面,展现了诸葛亮一生历史活动的重要内容,如“出生阳都”“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浮雕仿汉代画像石刻风格构图,线条简洁有力,画风古朴雅致。1990年集资建造,1993年6月3日落成。


    定军山武侯墓 

    在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下。 195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侯墓庙坐西向东,三院并连,有40余间殿宇,主要建筑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山门、东西厢房、献殿、正殿、坟亭、墓冢、崇圣祠等。中院两侧,分别为东、西道院。
    在正殿的像龛内,供奉着诸葛亮的泥塑坐像,身着八卦衣,头戴丞相冠,左手持《六韬》书卷,右手垂放于膝部,情态自若,两目有神。两侍者分别持印、剑立于左右。龛下,左有龙骧将军关兴、右有虎贲将军张苞的大型立式造像。所有造像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据考,这批造像系明代遗物,是全国现存武侯祠庙胜迹造像中历史较长、造型艺术最佳的珍贵文物。
    武侯墓在正殿之后的大院之中,位于墓庙的中轴线上,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之意。墓冢为汉制“复斗式”,高4米,直径21米,周长64米,砌以八卦形花格砖垣。墓头有两株高约19米、 冠幅约25米、胸围约3米的“护墓双汉桂”。据清嘉庆、道光间武侯墓祠主持道人李复心所著《勉县忠武祠墓志》载,这两株桂树为炎兴元年(263年)所植,是蜀汉以来少见的结籽桂树。
    墓尾有一攒尖式四边形坟亭,内立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陕西按察使赵健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果亲王(康熙皇帝之第十七子)所题的墓碑。
    在陵院西南侧围墙边土岗上,另有一墓,俗呼“真墓”,并修有歇山式“后坟亭”。据考,此系清嘉庆四年(1799年)十二月陕西巡抚松筠根据风水先生谭南宫的妄说臆断,而命沔县知县马允刚“限期一月竣工,在此垒土加坟”,以实其说。此“真墓”实系假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