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娟 | 秋日读贴

 馨若兰溪 2016-09-24

推荐雪小禅微刊
ID:xuexiaochan921

秋日读贴
文 | 李娟

秋高气爽时节,我在汉江畔读帖。帖,是古人写给朋友的书信或手札,犹如今天我们手机里的短信。比如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寒切帖》、《奉橘帖》。大多几十个字,信手拈来,短小清雅,但情真意切,生动美好。 
 
《快雪时晴帖》是写给山阴张候的,意思是说:雪后天晴,阳光照在皑皑白雪上,空气清冽如甘泉一般,心情极好,问候你一下。想必你也安好吧。事情没有结果,心中郁结,不祥说。短短二十字,古代文人率真洒脱的性情流露在笔端。 
 
王羲之写给谢安的《寒切帖》,据说是他晚年最后的书法。“寒切”意思是天气非常寒冷。最令我感动的这一句:“念忧老,久悬情,吾食甚少,劣劣!”他说:“我内心忧伤辛劳,长久挂念悬心着一些人和事,我吃的食物越来越少,情况很不好”寥寥数笔,力透纸背,流淌着无言的凄凉。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风烛残年时的无奈和悲伤。 
 
《奉橘帖》笔意清隽,从容洒脱。书法的美先不提了,他写到:“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这是王羲之送给朋友三百个黄橙橙的橘子,留下一张便条,只有十二个字,款款深情都在笔端。《奉橘帖》读了又读,其实,不可多得的,不是秋天的橘子,而是友人之间一份难得的情意。
汪曾祺先生曾说:“韭花入诗,自杨凝式起。”读杨凝式《韭花帖》,气韵流淌,浑然天成。意思是说,午睡醒来,吃了朋友送来的韭花,实在清香如春,味美难忘,执笔回信表示谢意。 
 
书法家的帖,随性自然,情趣盎然,真实生动,情意深厚,处处洋溢着生活之趣味。 
 
古人说:“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书法的妙处在于此,生活的妙处也正在于此吧。 
 
一个人在给朋友写信的时候,也是兴致所至,洒脱随意,轻松舒心的时刻。书法家怎么也想不到,就是因为一盘韭菜花,成就了历代书法的绝世之作。《韭花帖》与同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寒食帖》、王徇《伯远帖》并称为“天下五大行书”。 
 
书法是什么?是以兰花的身姿,书写人间的真情与温暖。
翻阅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一书,其中写到:一天,清少纳言收到友人定子的来信。打开来却并不见信,只见一片落花,在“山吹”的花瓣上写着一行字“不言说,但相思”。这大概是日本平安朝时期,朋友之间最优雅的书信,最唯美浪漫的贴吧。 
 
清少纳言说:“自天而降者,以雪为最妙”。我却说,自天而降者,以帖为最妙。 
 
唐诗里分明也有古人的书信。比如诗人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其实是写给朋友的帖。“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虚实有度,情景交融,读来清浅如水,意蕴悠长,此刻,诗人的心也如秋天的池塘,一瞬间涨满思念的湖水。 
 
暮春,窗外的白玉兰开了,如洁白的鸽子安然地卧在枝头上。收到画家张震先生从江南寄来的书信,轻轻展开,原来是一首小诗,写在他自制的花笺上。花笺是用淡墨淡彩在信笺上绘了幽兰闲草、山水人物,等墨迹干了就制成了花笺,然后再用重墨在花笺上写信。“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是王维的那首《辛夷坞》,“辛夷”原来就是玉兰,我低下头静静欣赏,红笺小字,清雅静美,古意流淌,令我爱不释手,这是我此生收到最美的信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那一刻,我恍然回到古代。
一生不能割舍的无非就是这些:清茶一杯,好书几卷,骨肉至亲,知己二三。想必古人也是如此。一日,收到友人自千里之外寄来的帖,在窗前展开细读,墨香盈盈,见字如面。他的字舒朗俊逸,端丽优雅,或行云流水,洒脱豪迈,一笔一划,一字一句,笔墨间气韵流动,都有他熟悉的气息,那样可亲可怀。 

人生在世,真正打动你我的,其实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气势恢宏的长篇巨著。深深感动你我的,就是这些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便条和信笺。那些“帖”,写出人世幽微的悲欣,饱含着古代文人与好友的一往情深。 

我在古人的“帖”中看见了书法之美,看见人生中的思念、悲伤、欢喜、盼望。也看见红的樱桃,绿的芭蕉,落花鸟鸣,春意与人情。

似水流年里,世间无限风华都自古人的“帖”上缓缓而过。唯有人间深情,不必诉,最暖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