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做工夫,解放心灵 儒家哲学与文化论坛传统工夫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郑朝晖
工夫理论基于中国的人文主义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在因应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过程中,学界逐渐偏向于理论理性的形而上学研究,有意无意忽视了对传统工夫理论的重视。近年来,因为文化自信之重建,学者渐趋于积极运用传统思想资源因应当代中国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冲突与人生挑战,工夫理论之重要性始为学界所觉。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界对传统工夫理论的自觉研究,2013年11月22?25日,由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联合主办的儒家哲学与文化论坛传统工夫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南宁召开。本次会议以儒家工夫理论为核心,旁及道家、佛家及西方哲学中近似或相关的教化思想,是中国大陆第一次以工夫(哲学)思想为主题的专题学术会议。大会从工夫概念的定义、工夫理论的建构、工夫操作的方法、工夫践履的体验、工夫复兴的展望等五个方面展开了对中国哲学中的工夫思想以及相关议题的探讨,深化了工夫思想研究的深度,为国内工夫理论的探究及实践的推进做了必要的准备,添加了“助推剂”,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工夫概念的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言不尽意,主张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因而尽管有大量的工夫实践和具体的工夫理论,但对于工夫概念的本质性追问,却失之阙如。在现代言说语境中,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转向信息社会、虚拟社会的进程中,吸收西方哲学言说的长处,对工夫概念进行本质性追问,是现代中国哲学研究者的题中当有之义。 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指出,修养的工夫与工夫论,是相对于本体境界与境界论而言的,修养身心的途径、过程或方法,是为达到社会理想与人生境界的目的服务的,先秦儒家虽重视修养工夫,但工夫论是宋儒受到佛道二教的修养工夫论启发的结果,理学工夫论与禅学的差别主要在于修身工夫、践履的实际方向,还是指向治术,指向生活。 深圳大学王兴国教授认为,在中国文化里,工夫是儒、释、道、医(甚至武术)共同追寻与讲求的对象或目标,“工夫”一词源于佛教,但自宋代儒学出现后,工夫一词始具有哲学涵义。一般而言,工夫或功夫,是对于证悟道或本体所持的修行、实践及其方法节次,与其所到达的觉悟境界及其过程的总称。工夫论是指中国哲学中的由对于工夫以及工夫经验所持的态度、立场、观点以及关于工夫的辩论,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的理论。 台湾大学杜保瑞教授谈到,三教工夫各不相同,道教以身体工夫为主,儒家以心理工夫为主,佛教二者兼之。儒家工夫论以本体工夫为根本形态,主旨在纯粹化主体意志,关注在心理上是否以儒家价值意识为行为决断的标准,具体包括本体工夫、工夫次弟、境界工夫及工夫实践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龚建平教授认为,儒学的根本在工夫,简言之,儒学工夫有广狭之分。广义工夫,包括身心修养的方法论和礼乐社会实践、知人知己的方法与第次等;狭义工夫则是宋明理学所重视的工夫理论。前者包括儒家所主张的修身方法、读经生活、社会和伦理实践及内心觉解等;后者则是养心、制心的方法与过程。 广西大学郑朝晖教授则主张,工夫本身是一个时间性事件,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人类活动,因其是活动,故而既表现出它是自我发动的,也表现出一定的偶然性特征;其次,它是一种过程,即工夫事件具有连续性,从而能够将一些矛盾性存在贯穿起来;最后,它是一种超越性行为,即工夫总会改变事物的现存状态,而能够使事物表现出一种迥异于初始状态的圆满。
二、工夫理论的建构
依冯友兰之看法,中国传统思想虽无形式化之思想体系,但有实质性之思想体系。运用现代逻辑思维与言语表达方式,对传统工夫思想进行理论性建构,也未尝不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湖南师范大学邓名瑛教授认为,黄宗羲的工夫论建立在其本体论之上,他主张理气是一、心性是一的本体论,认为理、性是气、心之主宰,气、心是理、性之流行。而所谓工夫即是流行中得其画一,具体而言,包括三点:一本万殊、“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穷理者穷心之万殊,分别说明了本体的存在形式、本体与工夫的关系、工夫的实质与归宿。 华南师范大学刘体胜副教授指出,来知德的工夫论以克除私欲为入手处。其内容可细绎为三大组成部分,一是主张本体无声、无嗅、无形,不能一时显现,主体亦不能识见,因而做不得工夫;二是主张理虽不能做工夫,但人欲去尽,理则自现,因而遏制私欲是达致本体、成圣成贤的工夫路径;三是人欲虽千万,但根本欲望只有色、勇、货三欲,从此入手,即可寻着入手处。 淮北师范大学孙红副教授主张,方东美的工夫论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其目标是“无限开展的人生”,“天人合一”是其理论视野,工夫态度是踏实肯干、兼容并包和超越创新,工夫进路则为渐修与顿悟,而“上下双回向”是方东美工夫理论的特点,也是他理论的创新之处。 中国人民大学谢群洋指出,王心斋提出了“以良知为之主本,多识前言往行”的作圣工夫入路。在以“良知”作为优入圣域的根本这一前提下,体现出重知识的倾向。泰州后学罗近溪着重发挥心斋“以良知为主本”的一面,发展出反观内省、逆觉体证的工夫理论。近溪弟子杨复所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近溪的偏离,重点阐发心斋“多识前言往行”的重知识的一面,发展出由学问以求明其“明德”的工夫主张,使心斋工夫理论中重知识的一面得到进一步彰显。
三、工夫操作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夫理论,虽亦关注本体问题,并将其作为工夫操作的基础,但其核心仍在于对工夫操作过程的方法性揭示,既关注内在德性的心性磨炼之方,亦关注外在行为的实践行方式和最终的存在境界的持守之法。 复旦大学邓秉元副教授认为,仁是天道本体,求仁即是成圣工夫,求仁之方法,首在立志,其次则为博学自省,终则为推己及人。从工夫论而言,三达德与五常之性皆可以好学之智摄之,近世学者或主复性(仁),或倡会通(智),或宗实践(勇),若能会归一是,则孔门智仁勇三学之上学下遂,当亦可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