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管蹲着还是坐着,能拉出来就是好屎。

 医路守望 2016-09-25

上周,一篇叫做

《中国蹲厕的灵感,解决美国人拉屎问题,

顺便让他们赚了几个亿》

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顺便,也把“蹲厕”这个话题
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说起蹲厕的历史,
那可谓跟我们大中华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样久远。
据考古发现,
灿烂辉煌的敦煌壁画里,
也有关于古人使用蹲厕的描绘。
古代的厕所往往是一个设于房舍外的土坑,
由于过去流行用茅草遮蔽,
故也称“茅坑”或“茅厕”。
在古代中国农业社会中,
公用蹲厕满足了大家的生理需求,
收集到的排泄物还为农耕提供了肥料。
千百年过去,
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期,
抽水马桶还未大量涌入中国之前,
国内陆区也广泛使用蹲厕。
然而,就是这么一项,
和中华文明拥有同样悠久历史的发明,
2014年,台湾小生柯震东因吸毒被关看守所。
活了23年没用过蹲式马桶,
被关第四天实在忍不住,
终于第一次使用“蹲式马桶”,
后来,他认为这是
去年年初“被爆发”的“中国厕所革命”,
也是一个好的例证。
英国《每日电讯报》
某文章一开篇便细致描绘了
在中国如厕时的体验:


上个月,澳大利亚税务局
为适应不同国籍员工的需求,
决定在税务局安装蹲厕,
不料竟引起轩然大波。
澳大利亚单一民族党领袖
韩森强烈抨击这一决定,
还在Facebook上发布视频表达愤怒。
在视频里,她极为讽刺地蹲下来,
一张黑人问号脸表示,为啥要用这个姿势大便。
跨文化交际领域有个词,
叫做“民族中心主义”。
百度给出的解释通俗而直接:
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是一种认为自己文化优于他文化的信条。
广义上说就是轻视其他群体的成员。
 
细想来,
那些无端吐槽蹲厕的人,
或许真有沾染“民族中心主义”的嫌疑。
相比尖锐又无用的吐槽,
对于蹲厕or坐厕所引发的文化差异,
也有人给出了温暖答案。
 
美国新闻网Breitbart 年初报道,
为解决由于难民涌入
而引发的“厕所文化冲突”,
德国正在开发可移动的“多元文化马桶”,
该马桶可坐可蹲,
以解决难民蹲在马桶上,
导致马桶损坏的问题。
德国的全国性报纸《法兰克福汇报》,
还给这一发明冠上了光荣的政治光环:
如果抛开那些偏见,
蹲着如厕,不仅是许多人的习惯,
也是一件有益处的事情。
 
澳大利亚詹姆士库克大学的
妇科泌尿学专家Ajay Rane教授,
曾写过一篇关于如厕姿势的博士论文,
他表示,
甚至还有狂热发烧友,
专门做了一个网站,
研究到底为什么要用蹲厕。
蹲,还是坐?
这是一个姿势问题,
也是一个文化冲突问题。
这场由厕所引发、旷日持久的国际纷争,
不知道何年何月才会平息。
也许最好的解决之道,
不是破口大骂、也不是互相指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