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昵称35463755 2016-09-25

上一章:版权信息

人生决策手册

1 真的需要做个理性的决定吗?

1982年,一位名叫艾略特的病人,走进南加州大学神经学家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的办公室。他遇到一个重大的心理难题:无法做决定。

一切都从几个月前的一场外科手术开始——他从大脑皮质上摘除了一个小肿瘤。在那之前,他是一位好爸爸、好丈夫和优秀的管理者,但是这场手术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发现手术之后,他丢失了一项重要的能力——决策。

一些对于普通人来说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他却需要不断地斟酌才能做出决定,比如说用蓝笔还是用黑笔写字、选择看哪一个电视频道、选择哪一间吃饭的餐厅——他需要思考可能去的餐厅的菜单与菜价是否合理、停车位是否充裕、座位灯光如何,他甚至会开车到各间餐厅看看今天客人的上座率……你可以想象,等这一切完成,饭局早就毁了。他没法正常过日子。

你也许能够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人,但艾略特无法决策的状况远超那些你在生活中常遇的强迫症之人,而是直接进入了病态的程度。他的工作丢了,太太与他离婚,他自己也陷入破产边缘,只好搬回老家与父母同住。

达马西奥刚刚接手艾略特的案例时,以为病人是智商受损,但是检查后发现相当正常(超过97%的正常人),但在与他的沟通中,达马西奥却发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他的情绪少得出奇。“他始终非常自控,总以不着感情、事不关己的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那些场景。让人丝毫感觉不到他所受的苦……我和他谈了好几个小时,都没有看到他露出丝毫感情。没有悲哀、不耐烦或者沮丧。”

为了证实这一判断,达马西奥在艾略特的手掌上连上电极,记录他手掌的汗腺活动(我们有情绪变化的时候,手掌的掌心会冒汗,造成电阻改变,这就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然后给他展示各种照片——断肢、裸女、手枪、火灾现场,却看不到他任

何的情绪改变。

答案很明显,手术没有损害他的智商,却夺去了他体验情绪的能力。手术损害了一个叫“眶额皮层”(orbitofrontalcortex,OFC)的重要部位。该部位在眼睛的后方、大脑额叶的下面,如果你一根手指按住太阳穴,另一根手指指着眉心,指尖连线的交点就是。

这引起了达马西奥的好奇:如果无法体验情绪,按照通常的观点,这个人应该做出更加“理性”的决定,而不是无法做决定才对。决策难道不是理智的吗?达马西奥接着开始研究更多类似的OFC损伤案例,他发现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他们看起来非常“理智”,极其聪明,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无法体验到情绪!正是这个问题,这让他们难以做决定。

达马西奥的发现证明情感在决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OFC正是负责把来自边缘系统的情绪信号传入大脑皮层、让情绪和理智融合的关键部位。“情感和情感的生物基础深深地卷入决策过程,他们有可能是积极的或消极的,但是常常是无意识的。”简单来说,好的决策包括理性与感性,如果你不去体验自己的感受,你永远无法做出一个决定。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做人生重大决策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讨论概率,还需要“追随我心”,因为情感不仅不是决策的障碍,反而是做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的理智能够很容易地处理“到底是这个东西的性价比高还是那个的高?”,但是对“到底应该回家还是继续工作?”“应该折腾点还是安全点?”“应该顺势而为还是继续坚持?”这样的问题却无所适从——在一个多元价值观的系统中,你从任何一个方向背后都能找到无数的支持、论点与数据,但是哪一种决策会让你更加“做自己”?这时候,情感加入决策,力挺价值观支持的那个,也就是你所听到的“内心的声音”。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身边那些用收益率来分辨爱情、用概率来计算梦想、用价格来计算幸福的人了,他们面对人生的选择,就如大脑受损的病人一样,永远无法做决定。过度追求理智的决定,本身就是一种疾病。

2 情绪比理智更会决策

可以想见心理学家遇到奇异病人时有多重视,自从遇到了艾略特,达马西奥同学对情绪的研究便一发不可收拾。在心理学史中,你能找到很多这样的案例——一个著名的患者是1848年的“非著名”铁路工人菲尼亚斯·盖奇(Phineas Gage),他被铁棍刺穿头盖骨却没死,这开启了学界对于大脑前额叶的探索,并促成了生物心理学的开始——这群心理学家还把这根神奇的棍子供在哈佛大学博物馆中,正可谓“心理学家

思路广,精神病人欢乐多”。(资料来源:维基百科“Phineas Gage”词条)

我们回到达马西奥。他与另一名神经科学家贝沙拉(Antoine Bechara)设计了著名的“艾奥瓦赌局作业”(IGT, Iowa Gambling Task),在他的畅销书《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中,他详细描述了这个实验。

每位参与者都有2000美金的初始本金,而他们的任务就是每轮从桌上的四叠牌里面摸一张牌。每张牌上都写着一个正或者负的数字,代表这一轮从你的本金增加或者扣除的钱,如+100美金或-150美金,象征着幸运或倒霉。每抽取一张牌,你的本金都会加或减一些。每个人的游戏时间相同,而游戏目标是:在结束时,获取最高金额。

四叠牌的分布并不是完全随机,而是暗藏好坏之分——有高风险的牌堆,赢得多但是赔得更多(常有+100,偶尔-1250);也有平稳型的牌堆,少赢却不太赔(常有+50,很少赔钱)。如果时间固定,显然选择后者更容易赢得游戏。这个心理学实验的关注点是:摸了大概多少张牌以后,我们能判断出哪一堆牌更加赚钱。也就是说,在信息不足时,我们才能更快感觉并且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个设计太像我们面临的生涯选择——我们常常面临各种人生道路的选择——选择哪份工作?选择与谁在一起?选择哪个战略?创业还是继续积累?我们知道的确有一条相对更“好”的道路藏在所有路径之后,但是未来就像牌局一样,只有一点点翻开才会展现出来,这时,如何最快做出正确的决策?

与前面的研究相符的是,大部分健康的参与者在大概40~50张牌后,就能做出决定,他们逐渐意识到哪一叠牌更好,于是选定一叠牌不变了。而那些眶额皮层受损的人,即使输了很多钱,也还会守着那些烂牌堆,不做决定。这再一

次证明,情感是决策的重要因素。

这就是那个传奇的棍子示范,图中的头盖骨当然是假的!你会顶根棍子活一辈子吗?

但是,随着实验的深入,更加不可思议的现象出现了。当把探测情绪的电极接到正常人的手掌心时,心理学家发现:虽然正常人需要40~50张牌才能意识到哪一叠是“好牌”,但在抽到第10张牌、掌心向烂牌堆移动时,他们手心的电阻就会升高,这意味着他们的情绪变得“焦虑”起来!也就是说,当我们的理智到第40张牌才“意识”到这是烂牌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在第10张牌时,就已经预先“感觉”到了!

在面对不确定情境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准确

率和反应速度,都比我们的理智快速得多。这个实验结果被应用到大量的广告和演讲中,因为人们意识到我们往往是“感觉”一个东西好,然后才开始“分析”如何好,而不是反之。

这也告诉我们不确定情境下的人生重大决策的秘密——当你“意识”到要做一个决定的时候,你的情绪往往已经“体验”到了一个决定。你需要的不是对外搜集更多信息,而是对内感受,读出情绪的判断。这就是“倾听内心的声音”——追随我心——相比追随我脑往往是更明智的决定的原因。如果一件事你的理智无法做出决定,那么综合情感和理智的直觉是更好的选择。

下面这个故事会更加深刻地揭示决策中的情感与理智的秘密。探问一下你的内心,要不要读下去?

3 物理博士与德扑赌神

脑筋急转弯:核物理学家与世界赌王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他们都是计算高手。而且,他们有时候还是同一个人,他就是Binger。

Mi cha el B i n g er,1976年生人,2006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就是《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那个学位!)。他从大学开始接触扑克牌。第一次接触扑克,他发现自己痛恨“不知道该怎么下注”的感觉,物理学多年的训练让他努力寻找确定性,而数学训练则让他能够应付这一切。他开始练习如何暗中使用数学知识记牌。很快,他几乎能够记住整副牌,这让他在21点上几乎百战百胜。他开始出入赌场,并且非常小心——他往往会在赢几次牌以后,故意输一次。但他还是吸引了赌场的注意力,很快上了众多赌场的黑名单。每当他玩上几把,就有彪形大汉用手指夹着一张支票拍他肩膀,哥们儿,你妈喊你回去吃饭。同一时期,他的博士学业开始变得繁重,他不得不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物理上,短暂的扑克生涯结束了。

在获得博士学位两个月后,他意识到,如果不好好地玩一把扑克,他永远也不会安心地做学问。2006年,他参加了当年的世界扑克牌大赛(W o r l d S e r i e s o f Poker,WSOP)。

WSOP是拉斯维加斯的年度盛宴,2006年共有8773名参赛者参加,每人交1万美元作为赌资,筹码输光就出局。虽然有90%的人“完全赚不到钱”,但一旦胜出,则收入非常丰厚。前12名获胜者的收益过百万,而决赛的获胜者则有1200万美元的奖金,这几乎是李娜10次澳网冠军的收入(李娜同年的澳网奖金为763万元人民币)。巨额奖金、世界规模、高手云集吸引着全世界范围内最顶尖的玩家参与其中。总之,这是一次集聚全球扑克高手、赌王、赌神、赌圣、赌霸的华山论剑。

要把近8800个人淘汰成12个人并不轻松,从6月25日开始,各类型的比赛近60场,最后的决赛终结于8月10日的最后一桌、一个连续12天的无上限德州扑克比赛。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比拼精神、心智与体力的世界级扑克马拉松。

Binger 顶着还热乎的博士头衔参加比赛。两个月后,他杀入决赛,并获得第六的

位次,带走412万美元。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带着概率学和经过多年训练的科学系统思维进入世界级顶尖高手的决策世界,连续做出了非常正确的决策,取得了优秀的名次。这真是一个绝好的案例,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决策。

如果抛开金碧辉煌的赌场大厅、游走的金发美女、雪茄味和川流不息的各色人群不提,扑克牌赌局就是一场决策游戏。以德州扑克为例:一桌牌局有九个人,每一局在翻牌(pre-flop)前,每个人都需要先交一个盲注(blind)拿到两张牌,然后荷官发出三张打开的公共牌(turn),停止第一次投注;然后是发第四张公共牌,第二轮投注结束;发第五张牌(river),第三轮投注结束。最后亮牌,手上的两张牌与公共牌组合最大者赢得底池。

由于每发一次公共牌,牌局形势都变化一次,所以每一轮都可以跟注(call)、下注(bet)或弃牌(flop)。胜利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各种方式计算出组合出现大牌的概率,还有通过虚张声势(bluff)吓走对手。前者是数学战,后者是心理战。

在数学家看来,扑克其实是一个概率游戏。比如你手上有黑桃A和黑桃10,那么第一轮你能期待发生的事情的概率如下表:

我们只要根据自己的牌色,就能知道自己拿到各种牌的概率。现在你有黑桃A和黑桃10,台面第一轮出现了不同花色的JQK,你知道你有了1/253的好运气。但还有两张牌没有发,会不会再出现两个黑桃,变成同花?而对手的参与让事情变得复杂更多,你如何才能知道对手的底牌?即使我是同花,是不是我一定能够获胜?

虽然复杂,但是一直到现在,牌依然停留在概率层面——虽然概率大小的计算已经远超过普通人的计算能力,但是职业玩家能够通过事先的计算与记忆知道自己每一局的概率。如果单纯依靠概率,德州扑克就仅仅是一个幸运游戏。所以这个游戏最难以捉摸的一环,在于最后一项因素——下注。

当对方看了一下自己的底牌,摸摸鼻子,突然加大赌注,到底是对方拿到了一手大牌,还是在撒谎?他上一局就撒过一次谎,这次是否是第二次虚张声势,还是手握一张大牌想引人上钩?超级高手懂得“真诚”地撒谎,或者在拿到一手大牌的时候表现得欲拒还迎。如果他在虚张声势,值得用多大的赌注跟进?这基于对对手性格、状态、情绪的判断,而这些信息(前几轮的牌局经验)对于获得一个明确的计算结果远远不足——但十几秒后,你就需要定夺该怎么决定。

停一停,如果我再写下去,估计你都要丢开此书出去大赌一把了。我们还是回到生涯决策来——你有没有觉得,这个游戏很像一个职业生涯的决策过程?

在职业中,如果我们仅仅考虑是否应该做一件事情,就很容易评估自己的能力、资源还有时间限度,知道这事能不能成。但如果这件事情还有别人参与,有对手有伙伴还有上下级,情况则开始复杂。他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观点和信息,这些信息有的不全(类似对方扣上的底牌),有的则不一定是真的(类似牌局的虚张声势),再加上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行业和公司环境,要计算出职业生涯决策的成功概率,估计一台超级计算机运作一年都算不出来。

但就像每轮赌局都不得不做出决策(弃牌也是决策)一样,真实生活中的你需要不断地快速做决策。那些职业高手在真实的职场中,千百次遇到类似的决策情况——信息不足、虚假,却需要马上做出决策。一次谈判中如何了解对方的“底牌”?一个销售如何知道对方真实的购买意图?如何在下班前提交一个第一次合作的客户方案?如何面对一次突然而至的公关危机?作为公司的CEO,我深深地意识到,我每天需要做的决策有十多个,其中有三分之一会影响到公司的长远发展,偶尔有一两个会致命或酿成大错。这个时候,你会如何做决策?

讲完课常常一群人会围上来追问我:“古典老师,我现在在某一个领域创业,你觉得行吗?”“古典老师,如果我做出这个选择,一定能够成功吗?”

我一般都说:“加油,加油,你要努力啊!”

But,you want the truth? (但是,你想知道真相是什么吗?)

老实话是:仅通过少于10分钟的沟通,谁都绝难做出一个判断——因为信息太少,无论是理智还是感性都不足。你的能力资源如何?状态怎么样?哪个细分行业?投入多少了?具体在哪里做?……这就是职业生涯咨询前期信息收集的重要性。咨询师在开始的一个多小时,都在不停地收集信息:显性的个人信息、测评信息和行业信息,隐形的个人的状态、情绪等传递出来的也许是连来询者自己都不知道的信息……这些都被观察和记录下来。咨询师不断记录,以种种方式呈现这些信息,以便让来询者看到全局,通过系统化思考做出一个好的决定。这样一来,一个好的决策往往需要4~5个小时的系统化的咨询。

一个决策中最有价值的,不是做或不做的结果——做或不做用一毛钱硬币就能判定——而是做出一个最符合当下资源和状态的选择。正如赌王大赛的下注——让人在最高概率的环境做最高概率的事情,这才是决策的价值。

4 决策的三个境界

扑克牌决策与生涯决策如此相似,我们可以通过了解Binger如何用他那个物理学家的大脑做出赌局决策来指导我们的生涯过程。

对于初次摸牌的Binger,他做的事情是学习,学习关于牌局的基本规则与规律。你可不能拿着一手对子和对手的同花顺PK,也不能越过别人投注。你需要了解一些无法逾越的基本原则——什么牌大、何时该投注、我有什么选择等。此时,出牌是否“合理”是他最关注的。对于Binger这样的天才,这个阶段虽然也许只有十几分钟,

但是无法逾越。这也是世界的第一个层级:“规律的世界”。在这个层面,最好的决策工具是——“逻辑”。

在WSOP比赛初期,Binger打的牌,是数学牌。他的策略是十次有九次弃牌,只有确定有比较大的概率时,才下大牌。他的理由很简单:“每一场大赛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挤满了一些也许不应该来的牌手。”这些牌手往往高估自己的实力,渴望一招制胜。“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不要冒大险。我可不想冒不必要的险,只要能存活就好。所以这个阶段,我一向都靠数学。”

在赌王大赛初期,Binger面对世界的第二个层级——“可能性的世界”,他的决策工具也相应升级——当每种情况都符合规律和逻辑,最好的选择就是用概率,而不是凭借幸运或冲动。正如Binger所说:“你的幸运很少超过幸运的概率。”

职业生涯的决策也是如此。大部分的决策并不太需要“追随我心”,理性思考和概率参与决策是比较明智的决策方式。生涯中,“生涯平衡单”或者“生涯损益表”就是解决类似问题的工具。

随着比赛的难度越来越高,大批的“不应该来的牌手”被清场,懂得计算概率的高手留下。B i n g e r 开始慢慢把直觉融入决策——就好像有一个混音器在身旁,他把感觉的音量逐渐调大——他的下注风格也变得越来越积极。而他意识到自己慢慢进入了高手相争的第三个层次——“直觉阶段”。

在桌上还有五个玩家的时候,Binger开始积极出击。几轮前,他刚刚用一手弱牌虚张声势地偷走了一次底池,他的对手还在耿耿于怀。而这轮他手上拿到了一对老K,他瞬间做了一个决定,决定“假装很强”,主动“示弱”引人上钩。他的目标是一个叫魏希卡的对手,看得出来他还在为那次的被骗生闷气。

此时,扑克游戏的对抗早已进入一场远超逻辑、概率等数学世界的竞赛,进入一个微妙的人类心理戏剧之中。这就是世界的第三个层级:“心物一体的世界”。

魏希卡果然上钩,选择跟进,而大家纷纷弃牌。当时Binger的那些示弱的小动作骗过了魏希卡,Binger不断地用手敲击桌面,面部表情僵硬,嘴巴抿紧。Binger的表演出众,以至于当时电视机前的他的朋友,都认为他输定了。魏希卡也认为他在虚张声势,最后把数百万美元的筹码押在自己的弱牌上。Binger翻出底牌,他赢了。

“那个赌注与数学无关,”Binger事后说,“我以前也拿过那样的牌,却没有那样做……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我一看到底牌,马上就知道我需要怎么做。坦白说,我不晓得为什么我会全押那把牌。要是我认真思考过,恐怕不会那么做。那场赌注太冒险了。但是当时我就是觉得应该那样做。你可以把概率算了又算,可是到头来,还是取决于一些难以言传的东西。”

(注:以上内容参考了《大脑决策手册》(Jonah Lehrer著,杨玉龄译)一书,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更多。)

什么是那些难以言传的东西?那就是在达马西奥的赌局作业中、在伸向坏牌堆的第10张的时候,手中冒出来的汗;那就是我们在事情刚开始时就隐隐感到的不安;那就是阅人无数的企业家对人第一眼的精准判断;那就是一个伟大的设计师或者主编,对于美感和文字敏锐的感觉。之所以这些东西“不可言传”,是因为这些决策的一端建立在规则、概率的世界,另外一端建立在情感、当下的体验以及无数次的个人经验之上。这两者的融合,就是直觉。

直觉也常出现在我们真实的职业生涯当中,比如前面提到的销售、谈判、市场、策划、设计、决策、领导、模糊情景的判断中,职场中的高手都能时常体会到直觉的出现。你试着给别人提出一个新方案,新人只会听从,没什么建议;中等水平的人会告诉你我觉得哪些地方还需要做调查;而真正的高手会很清晰地告诉你,这个方案哪里不行、要怎么做才能成功。他不一定有数据支持,但这就是直觉。

回到Binger这边,正如前面提到的,他最后获得了第六名,赢走了412万美金,从此开始了他的扑克牌职业玩家的生涯。今天的Binger左手是物理学家,右手则继续打牌。他在SLAC(美国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拥有办公室,同时还在2008年的WSO P循环赛中获得冠军。他在扑克和物理之间找到了平衡:他发现一个作为牌手的物理学家,不需要为研究资金而四处求人,可以安心地做实验,也可以毫无愧疚地打牌。他未来希望可以出一本关于扑克牌策略的书(鼓励更多的物理学家打牌?)。

“身为物理学家,要我承认无法解释自己怎样赢牌的确不太容易。”Binger说,“但扑克的实情就是如此,你无法建立出完美的数学模型,它建立在一堆无限拓展的信息上头。从这方面来说,扑克很像真实的人生。”

人生如牌,牌如人生。难得有像Binger这样的人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诠释这种选择和决策过程,让我们从中窥见关于世界的三个层级——规律的世界、可能性的世界、心物一体的世界,以及三种决策的方式——逻辑、概率、直觉。

也许到现在,我们不仅可以认同,还能证明这样一句谚语:“人生如牌,你不会总拿到一手好牌,而应该学会如何打好每一手牌。”

5 提高决策力的四种技术

信息收集

任何的决策,信息收集都是第一步。当信息逐渐浮出水面,答案自然会浮现。职业生涯常见的需要收集的问题在下面,这是一个check l ist(自测清单),你可以在做决策之前仔细思考。

10——10——10法则

(这是一个很有用的决策法则,尤其在遇到那些让你左右为难的事情时。)

如果你做出来这个决定,那么10分钟以后,你会是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

如果你做出来这个决定,那么10个月以后,你会是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

如果你做出来这个决定,那么10年以后,你会是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

把这三个状态都用心体会一下,然后最好用笔写或者画出来,你自然会有答案。10分钟以后主要是情绪的反应;10个月以后,这个决策带来的收益基本出现;而10年以后,这个决策给你的生命带来的影响也出现了。

好坏清单

1.拿出一张白纸,在顶端写上你要做的2~3个选择。然后把纸张对折,在上面一段写上做这个选择的优点,在下面写上这个选择的缺点。

2.必须在每个格子里至少填三条内容,每条不少于50字。这有助于你全面地思考。

3.对比好坏清单,找出你觉得优点最多的一个、缺点最少的一个。

四个故事

这就是我使用的技术,尤其适合在每一个选项都有中长期的不确定的风险和回报的时候用。比如是否闯一闯北上广?是否要开始创业?是否选择接受和这个人在一起?——所有这些选择都面临很大的风险。对于大部分选择,我们最终后悔的理由,不是它不够好,而是忍受不了它最坏的一面。

假如你有A、B选项,你需要在白纸上写下或者描述这四个故事:

最后,给这些故事排个序。如果你喜欢A 的最好故事,又受不了其最坏故事,那么我建议你暂时不要选择。而如果你喜欢B的最好故事,又觉得即使三年后的情况最差也值得,那么B就是一个值得进入的生命机会。

世界的三个层级

我们通过心来感知,通过脑来分析,通过直觉综合做出决定,然后用勇气实践我们的生命。如果有脑无心,我们会一直徘徊在选项之间,没有方向。如果有心无脑,我们则面临有方向而无通途的焦虑。虽然当时没有脑成像技术,英国哲学家罗素却仿佛直觉般知道这一切,在完全无法探测大脑的年代、在他的《幸福之路》中,他已做出了精辟的总结:

A good life is one inspired by love and guided by knowledge.(好的生命,由爱激发,由知识引导。)

好的决策也当如是。

在讲了那么多关于决策的故事以后,我自己似乎对世界有了某种直觉的理解——不同境界的人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

初级选手看到是规则的世界——非黑即白,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不是机会就是风险。大部分人属于这个层级。

优胜者看到的是概率的世界——高概率和低概率,几分功几分过。大多数商业和政治游戏的胜利者当属此列;

顶级高手看到的是直觉的世界——物我合一。在界线的边缘、概率的模糊地带,他们直觉地察觉到一个一触变全局的破局点。他们是旧游戏的颠覆者和新游戏的创造者,各行各业的划时代的领袖当属此列。

当然还有物我两忘的顶级飞仙——出名的几个如佛陀、耶稣,不想出名却不小心出名的如老子、庄子,更多的则混在人群里,谁也不认识。

上拉阅读下一章

梦想实践手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