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钊课堂:《中国文学史》10

 旅行者79 2016-09-25

第十讲:百家争鸣——诸子散文

在进入汉文学的讲述前,我们先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停留一下。

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迷人的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时期文人和政治家们的思想很自由,各个流派之间的争辩充满智慧与精彩。在中国历史上的几次乱世中,这是一个很有些激荡、又不缺理性的时代。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时代呢?首先政治因素是占主导的,当时各个诸侯国以富国强兵为任务,以雄霸天下为理想,这自然需要君主招贤纳士,如此一来,思想家们便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来自各个阶级、各个群体,四处游说,推广自己的政治理念。于是这种国与国间的竞争打破了相对稳定的社会构架,各个地方的文化、思想进行交流与融合,各个学派间也进行思想上的取长补短,著书立说——百家争鸣由此拉开了帷幕。

中国历史上,文人阶层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如此的自由度是不多见的。“百家争鸣”算作一个,宋朝也可以入选。因此中国历史在这两个时期无论文学、科技、政治、艺术都得到蓬勃的发展。统治阶级的心胸变得开放,社会舆论稍显宽松,因此文化也会得到有利发展。反观秦统一之后,中国正式进入封建专制时期,历史上就很少出现这样学术自由的思想浪潮,尤其是清代,文字狱的窒息打压让文学发展在这一时期陷入低谷。

所以百家争鸣是个值得我们去看看的文化现象。

诸子百家虽说都在发展,但当时最著名的、最有影响力的也不过十家,就是我们较为熟悉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及农家。

儒家思想应该说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信仰,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儒家在中国人的性格养成上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需要摒弃的东西,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深入到国人骨髓里的,甚至影响了东亚文化。但儒家在百家争鸣时却并未占据主导地位,这也难怪,当时诸侯国纷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哪里会有人听得进去孔夫子那一套仁政思想,到了汉代,国家安定,统治者因为对百姓的治理与控制需求,“独尊儒术”,这才把儒家的主流地位确立。

儒家的代表作品是《论语》,这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著作,直到今天亦被奉为经典。孔子重视道德教育,主张“仁政爱民”,《论语》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些主张。但我们看《论语》不会觉得枯燥生硬,是因为孔子在这里展现了一个亲和的哲学家形象,就像我们邻家一个老人在和我们交谈。所以我们看,无论其他学派的散文、议论文,其实很多都让我们读来觉得很亲切,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是哲学家在宣传思想时的高明之处,哲学家就是把复杂高深的问题简单化,通俗化,融入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思想、真理。今天许多所谓教育家、演讲家,成功学家,动辄收取着高额门票,故作高深或激情的对听众洗脑一番,这算什么演讲呢?不过是故弄玄虚,牟取暴利罢了。

因此我提倡现代人多读读诸子散文,这里透出的大家风范,是当代所谓的“大师”们模仿不来的。现今有的人利用年轻人容易发热的头脑来换取名利与金钱,其实他们口中所讲的真正对人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我们再说回来。

和儒家颇有不和的是道家,儒家讲究规矩,讲究对人的规范,道家恰恰提倡顺其自然。道家在宣传自己思想时很擅长运用一些小故事,比如《庄子》。《庄子》里的文章极具想象力,很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颇具文学意境。读先秦的其他作品,感觉有些拘谨、很讲究逻辑。但《庄子》的语言风格是有几分飘逸的,这让它在诸子文章中显得脱群超俗。

儒家和道家素有不和,但其实它们本身也都不是当时的主流思想。真正影响到战国历史进程的应该是以韩非、商鞅、李斯为代表的法家。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这一点上与很多国君想法不谋而合,但把法家做到最好的是秦,自商鞅变法开始,秦走向强国之路,以致最后统一六国,终成霸业。

法家的代表著作《韩非子》是议论文的典范,说理严谨,议论透彻、文笔犀利。而且还贡献了许多寓言故事,像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这就是我前面所说,优秀的哲学家、思想家往往把真理通过故事表现出来,不生硬,不乏味。

百家争鸣可以说成就了一段辉煌的政治史、军事史,也成就了文学史的进步。诸子散文虽说大部分是哲理性文章,但也不失文学价值,儒家影响了后世的古文运动,《庄子》是寓言的鼻祖。百家争鸣更多的是在思想上影响着中国历史、文学史的发展,彰显着中国人不同的处世哲学,仅从这一点上来说,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是颇具贡献的。好了,我们今天的讲述先到这里,下一讲再见,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