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对《老子》的零言碎感!(下篇)

 旅行者79 2016-09-25

今天是立秋,凉风渐起,叶落知秋。暑气渐渐消退,这是个好消息。上回6月28号晚分享的《老子》,更多的是一些背景知识,还没涉及文本解读,转眼一个多月过去,我们今晚再来延续《老子》的话题,分享一些我对《老子》的一些零言杂感。所以今晚的分享说是下篇,其实才刚刚进入整个分享的正题。读《老子》,我总结了五条其中的精义,分别是澄怀观道、首要贵身、认清位置、反动变化和自然就好。内容有点多,为节省时间,这次分享还是主要用文字吧。

上1期还没有说到把巴士开到飞起来

分享之前,也聊一下我与《老子》的结缘经过。我知道老子,源于《西游记》,里面的太上老君,据说就是老子的神仙版本,这部小说也零星说了些他在人间的修行事迹。而开始品读《老子》,在高中阶段,当时不求甚解,有点味同嚼蜡。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一定道理,但不是绝对的,至少在我最初读《老子》的那个阶段是那样,真心见不了。真正有所开悟,是到了大学,大一上过一门课,叫《老子》与行政文化,找了图书馆内很多现代人的注解,虽有一些好的,但大多令人失望。

大二暑假留在学校,鬼使神差地看了王弼的《老子注》,大为赞赏,往日的一些疑惑开始消散,在那期间,我在图书馆将他的注解都抄录了下来。也开始试着为《老子》作注。去年,在我们的一个国学群里,跟大家分享了半年多的《老子》,讲到《德经》部分,后来因故,暂时歇讲,到现在还没恢复。这就是我与《老子》的大致结缘过程,闲言说过,转过正文,我们来谈第一条精义感受:

1、澄怀观道

和女朋友一起看,更有意思哦!

品读《老子》,“澄怀观道”这个词始终萦绕在我脑袋里。原本这个分享,我的标题就是“悟道先澄怀,轻松看世界”,就是想针对这个问题深入阐发的,但限于才力和经历,事非经过,不存实感,只有理念上的东西是很难确证说明的,所以我只能作罢,转而作了个今天这个有点取巧的分享。

先说澄怀观道,这放在道家、佛家乃至儒家的一些思想里都适用,也经常作为中国画“传神写照”“以形写神”的指导思想。事实上,“澄怀观道”这个词本身,也正是出自画家之口:

(宗炳)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宋书·列传第五十三·隐逸·宗炳》

又扯到了佛,其实佛的口味挺重的

对于这个词,大家有不同的别解,但读过《老子》之后,我所认为的“澄怀观道”,之于个人的修行而言,所谓澄怀,其实便是腾空自己,它是方法;所谓观道,则有两重意思,一是体验道的存在,二则顺应道而行事,它是目的。

这可能说得有点玄乎,实则不然。理论地来看《老子》,道其实就是无中生有,生发万物,永恒存在,又不可命名,勉强称它为“道”而已。道是不可为人掌控的,但却是可以认知的,这就是第一重意义上的“观道”。但道是很难认识的,为什么?《老子》中的道,看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得,恍恍惚惚,若有若无,又寂寥独立,好像永远“宛在水中央”的伊人一样,似乎永远隔着那么一层。

道太深了,无法理解啊

我们要观道,而道的特点是那样的,那这怎么办呢?《老子》说你要无限接近道,而道是无,也就是说你要无限接近无,才能看得更清楚,就是要你澄怀。这种意思表现在书中,最精要的,有这么几句话:

滌除玄鑒,能毋疵乎?(《道经·章十》)(整句话的意思,是清除所有的知与欲,能够不留瑕疵,像黑亮的镜子一样吗?)

你的意思是说:我不够黑?所以不能入道?

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道经·章十五》)(这句好理解,它在打比方,一杯浑浊的水,怎么样才能让它变得清澈?静置就好了,让它静下来,放在那里,杂质慢慢沉淀,水就慢慢地自己清澈起来了。“安以動之徐生。”安静久了,水变得清澈了,一直虚清的状态,就没有生长,成死水一潭,所以要动起来,慢慢地有所生发变化。)

致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也。(《道经·章十六》)(让心或其他什么东西空荡起来,乃至到什么都没有的最高境地,不知有无的概念;执守静,不动,乃至于不知道动、不知静,停留在这种状态中。把握虚极、静笃这两者,从中就可有察知它们最原始的状态,也能解知它们的源来开端。)

晕了,晕了

这几句就是道家眼中的“澄怀观道”。澄的是知与欲,知是你所掌握的观念认识,欲则是你的志趣趋向,腾空了知,才可以不断吸取、容纳,不会盈,永远像个大谷或大海一样,容纳但不会自满。欲,换成佛家用语,就是你的各种心猿意马,所以佛家讲的澄怀,就是要你“寸丝不挂”。总结这两者,所谓澄怀观道的作为,有点类似我们常见的一句话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原本是林则徐的对联,里面的词语是出自儒家的,但道理却偏道家。

澄怀观道,可以做到吗?理论上是可以的。因为道恒在自在的,等待你去观而已,这有点像《坛经》所说的:

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坛经·忏悔》

问题在于,如何腾空自己。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这是很难的,面对五色五音五味,风云遭际,荣宠羞辱,腾空自己,让自己静下来,臣妾做不到呀。我们都是凡人,真心做不到,那就有所妥协地做,而不要不做,古人尚且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反过来说,人生在世,浮花浪蕊,说真格的,真有那么多事值得关注吗?真心不是这样的。前段时间,与朋友聊天,他说了,重要的事也就三件,一是观览自然风光,不枉生身一趟,二是享受人类的人文成果;三是留一份真正的自我。朋友说得云淡风轻,其实还是难舍难尽。在我这里,我更喜欢,某个雨天下午,好好在阶前拉把椅子,读读书,睡睡懒觉。其实说来,读书,如果不是为了行云流水般地生活?又读它作甚!放下你不必要的执念,整个世界便清净许多,这其实就是《老子》教给我的‘澄怀观道’。

老子忘了说,还有要有一份真正的爱情

2、首要贵身

在现代节奏快、压力大的生活中,我们谈道家,很多人都会说道家是讲“养生”的,这是很多人对它的印象。就《老子》而言,寥寥五千言,是没办法细细演说养生的,只不过后世不少养生学都很自觉地把道家视为理论来源。在我看来,《老子》并非养生学,但它传递了养生最基本、最浅显的道理:贵身,通俗来说,就是爱重你的身体。

道理很浅显,老子却说得很有艺术,见于《道经》第13章: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章13)

光从句式来看,这整体是一个设问句:自问自答,但答句用的又是一个反问。这句话从意思上好解,注意“若”字,在这里是“来到”的意思,大患若身,也就是大患及身,大的忧患到自个身体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身体遭罪了,出毛病了。整句的意思就是,怎么叫看重大患及身呢?我们的身体之所以会遭遇患难,是因为我们有身体,如果没有身体,那我们还会有什么祸患呢?

没有身体,我们就挂了吧?

整句的意思是那样,我们怎么看呢?老子在这里故意说了反话。人生行进,忧患长随,但我们往往却对“大患临头”太过看重,由此患得患失,胡思乱想,杂念百生,对忧患本身的看重,反而大过于对自个身体的看重。老子这句话,便是在提醒大家在逐渐忘记的一个道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身体才是根本,贵身应大过于“贵大患及身”。及吾無身,有何患?身体不存在了,自然没有祸患,但客观的事实是,人可能没身体吗?司马光对这句就做了这样的解读:

有身斯有患也,然则既有此身,则当贵之、爱之、循自然之理,以应事物,不纵情欲,俾之无患可也。

道理是如此简单而浅显,但人生在世,所经受的宠辱实在太多,以至很多人出发了,就忘记了初衷和立身根本。老子在提出“贵身”的道理后,又抛出一个对比进一步强调。那就是“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古往今来,在“为天下”这事上,很多人大抵都受孟子的蛊惑:

跟孟子混,迟早要玩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孟老爷子浩然正气,一句话说得后人跟风赶趟,跟着瞎干。道家可不上这个当。在“为天下”与“身体”的这场大对比中,道家的态度是:只有把重视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身体,看得比为天下更重的人,才可以将天下寄予、托付给他。

解读老子这句话,我们还可以用庄子的解读,他做了精彩的演绎:

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

道家讲究清真治身,把为国家、治天下看做是垃圾,也就是绪余、土苴(绪余,原意是抽丝后留在蚕茧上的残丝;土苴,渣滓、糟粕,都是微贱的东西。)所谓的帝王功业,是圣人的闲暇所为,并不把它当回事,除此之外不能完身养生。但当代俗间的许多君子,则危身弃生以殉物,实在是悲哀啊!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庄子的这个比喻,很有意思,也发挥了庄子的一贯特色。随侯之珠,是与和氏璧齐名的宝贝,拿它来作弹珠去弹射飞在千仞之上的鸟雀,世人都会笑这种行为,因为得不偿失(随珠弹雀),现实中那些君子的所为,“危身弃生以殉物”,其实就相当于“随珠弹雀”。这两段话,拿来解《老子》本章中的“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最贴切不过了!身体最大,大过天下。这就是老子要传递的道理。

看不懂了吧?啊哈哈哈……

之后的章句,老子也不时流露这种道理,比如“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行军打仗,辎重最为重要,对君子而言,最重要的辎重,莫过于自己的身体。再如“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更是用一组选择疑问句来将身体与名利财货相比,在这些诱惑面前,道家的态度坚决:身体为重,不为这些东西殉葬。

之所以这么说,在于道家看透了功名荣利这些东西之于人的“虚无”,比如庄子的这几段话,值得我们好好去看: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

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庄子·外篇·骈拇第八》

不为功名荣利乃至天下、仁义殉葬,在先秦那种社会就能提出这种观点,非常了不起。须知,那时候的稍有点学问知识的游士,无不打破脑袋,也想博取诸侯赏识,从中有所作为。道家的这种观点,则与之针锋相对。想获取功名荣利,必然伴随毁损自个的身体,其实得不偿失。正如我们现在的上班族或者运动员,拿青春、生命博取一时的功利,到头来落下一身伤病,这不是挺病态的一件事吗。身体为重,很浅显的道理,老子五千言,再三重复它,值得你我重视。

老师,我看不懂……

看不懂还不认真看?

3、认清位置

认清位置,其实也是要做好定位。身体为革命本钱,但革命了,当我们真正要展开人生动作的时候,我们还要认清我们的位置,也就是定位问题。明确自己的定位,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在于认识我们的内在,二在于认识内与外的关系。

关于第一个问题,老子说:“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好解,说的是能察知别人(分贤愚、辨忠奸,即才与德方面)是一种聪明,但知道自己,则更为清明。(知人者,能察察)。能战胜别人,固然有力量(至少比别人有力),但能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才是真的强者。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源于道家的智慧。但这种道理又是跟兵家有关的。兵家讲行军作战,事关国家成败、整个军队的生死存亡,所以孙子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贻”,可以说是用鲜血换来的道理。这在道家那里得到吸取引用。

人贵自强不息,这在《周易》里也说,君子终日乾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子在这里说得更明确,超过比人,没意思,因为“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一山还有一山高;不断超越自己,才有意思,才叫勇猛精进(佛家用语)。

关于第二个问题,即内与外的对比,自己与别人的对比,最终都会出现强与弱、多与少、高与下等结果状态。比如你处于强势,已经拥有了很多,老子说这种位置是很危险的,更需要谨慎面对,这时候的你需要“知足”“知止”。因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在很多地方,老子都在告诫人们要警惕处于有所富余的状态。懂得知足,才叫富足,什么是富?欲壑难填,要是以金钱数量来计算的话,是无止境的,我知足,满足一个状态,自然就息欲安心,过得富足。《周易》的乾卦说“上九,亢龙,有悔”,亢龙,可以说是人生达到一个巅峰的状态。人生遭际,到此而足,《周易》不叫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教你“有悔回头”,其实也是老子讲的“知足”道理。

我好像看懂了

关于“知止”,在此我不想多说,贴一则苏东坡的《记游松风亭记》,让大家自己感受其中的道理吧: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苏轼《记游松风亭记》

百度解释: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得 道

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何必就要到山顶?苏轼讲的,就是“知止”。

在内在与外在的对比的,你也可能处于弱势。也别担心,老子认为,这种情势,首先它是比较安全的,因为没人会跟你争,所谓“居善地”,不败之地,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老子很欣赏青睐处于弱势的这种状态,并提出一句非常励志的话“柔弱胜强”。处于弱势,退无可退,心志反而是可以最强的,最后达成自己的强势。换而言之,这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

处在弱势,我就守着弱势,韬光养晦,慢慢壮大。还拿《周易》的乾卦来说,首先刚出世闯荡,是一条潜龙,然后可能遇到对你有帮助的人(利见大人),不断努力(终日乾乾),然后“或跃在渊”,就是有点小成就了,能否下一步“飞龙在天”,就看你处于这一爻的造化和态度了。

处于弱势,也最富生机,最有变化的可能。比如统一六国的不是占地最大的楚,不是战国一开局最强的魏国,也不是最富有的齐国,而是身处西北之地,被人视为夷狄后裔的秦国,为什么?这也是当时许多人都没想到的,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历史话题。究其原因,无非也是韬光养晦,柔弱胜强。秦国养晦变法,壮大自己,随后远交近攻,逐渐蚕食推进,最后形成能达成一统的强势,六国就只能望风披靡了。

我才是道!

4、反动变化

说完上面两则类似人生鸡汤的感悟,我们回到偏哲学一点的探讨上来,这就是“反动变化”。变化,有变而生化,这样我们的世界才得以行进。但变化并不是直线的,我们看《老子》,会觉得里头道的变化都是“反动”的,也就是说达到一定的极致状态以后,会返归到它的源始,有一点的循环往复的味道。

得道后,就是帅!

道的这种变化轨迹,在《老子》的第25章里揭示得很清楚: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章25)

前半句的解释:混,就是混沌,不可看见,不可听闻,不可触摸,不可名谓的状态;寂寥,就是空虚无物的状态,没有形体。獨立,就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它相比、匹敌;不改,就是恒在不更迭,不变;这一整句都是在形容“道”的,这些形容,我们并不陌生,在前面许多章句中都有涉及,比如微、希、夷、忽恍、恒、玄等,都是《老子》中用来形容“道”的。“可以为天地母”,意思是道生天地万物,是后者的根源,所以可作天地之母。

前半句的意思:有一样东西是混沌的,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如第4章:“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它看似是空虚无物的,但又没有其他什么能与之匹敌,它恒久存在不改,可以说是天地的生身之母。

信老子,得永生。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这后半句揭示的是一个完整的道的变化轨迹。古人有名有字,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称谓,我们才好根据这个称谓来描述这个人。前半句我们说了那样东西的各种状态,是很难形容它的,这里紧接话茬,我们给它取个字叫“道”,称它的名叫“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大”,是什么状态?无所不包,所有东西都在它的涵容之下。逝,就是往、行的意思,放而言之,就是无所不行,没有地方走不到,都走遍了;遠,不断地走,走得远远地,走到最穷远的地方;返,就是复归,归于独立的“道”,不会与时更变(呼应“道”的独立不改)。

后半句的意思:“道是大的,大到无所不包;无所不包,所以什么地方都能走到(及到);无所不及,所以能穷极最远的;穷极最远的,又独立不改,可以复归‘道’那种不离不散的状态(朴、一)”。

我在这儿等你,你愿意来吗?

在《老子》演述道的变化轨迹中,“复”“反”往往就是变化的最后一个环节,没有这个环节,这个变化行为便可能变味,走向危险的境地。所以,《老子》讲圣人的功业,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章9)”;讲个人的修行,则说“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離。恒德不離,複歸於嬰兒。”讲治国大道,则说“道恒無名,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章37)”,背后的逻辑就是这种“反动变化”,过盛了,繁杂了,就该复归于朴,复归于无为,才是遵循道的变化。

5、自然就好

自然,这是《老子》讲述的最高行事境界。同时,“道,法自然”(道,支配于自然),自然还是道的主宰。在整部《老子》中,自然一词仅仅出现了四次。但自然,自然而然,对于我们的行事作为的一个内在要求,就是“无为”,这也是道家最为核心的主张之一。

说了那么多,简简单单才最好!

因为自然,所以无为。无为,最早是作为圣人的一大修养而出现在《老子》中的,第2章里讲“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章2)”不多干涉,不多说话,这就是圣人“无为”的行事表现。

那么,什么叫“无为”?是不动手?静止的状态?不作为?“骑墙主义”?通通都不是,那些都是误解。所谓的“无为”,就是依循道,不离道,顺着万事万物的矛盾变化规律,自然规律,而不添加自己人为的干涉,就是“无为”!这是聪明人才能干的事。它不是消极的。

自然那些变化在运转着,自然而成,自然而足,我无为,不伤害、不干涉,所以就能得到最大的丰足,不败。万物各有其内在的运行轨迹(比如云从龙、风从虎),再加人言、号召前去动手横加干涉,就是伪(字形解读,“人为”即“伪”)行,败坏了原来自然的本真状态。

这个怎么解释?

反映到治理形态上,自然也是最好的,拿老子的话来说,这种状态就是太上的。在第17章,老子讲了四种的治理模式:

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②信不足焉,案有不信。③猶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百姓謂我自然。(章17)

这里的“太上”、其次、其次、其下,是一个不断倒退、每下愈况的关系,“太上”的意思应该是,“最好的,最理想的,最高的”,其次、其次、其下,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次一等的,再次一等的,最差劲的”。

“下知有之”,这是老子认为最理想的治理状态,下民只知道有“上”的存在而已,其他的则无足轻重。它也就是无为而治,这种状态是类似古诗歌里唱的那样: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古击壤歌》

也是庄子形容的“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圣人高高在上,恬淡无为,治理万民,却像末梢枝头,无足轻重。民则像野鹿一样,自由而强健。

我的地位在哪里?

无为,无论是在修养还是政治上,都是道家最为认可的。什么的行为叫“无为”,总结来说,就是四个字:希言,自然。(章24),意思就是不要多嘴(不要出言干涉太多),顺其自然就好(让百姓自生自长自成就好)。

对于道、德、自然的关系,老子的第51章做了很好的总结,大家可以去好好体味一下: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章51)

道、德之所以尊贵,无非在于遵循自然。自然就好。

所以胸大胸小都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