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魏雄风

 梁园处士 2016-09-26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内。战国时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子录番盛,知名度高,所以诸多古籍和魏氏族谱大多以魏无忌为魏氏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秦汉之际,魏姓进一步扩展到陕西、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一支迁入四川。
  
  迁徙分布: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内。战国时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子录番盛,知名度高,所以诸多古籍和魏氏族谱大多以魏无忌为魏氏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秦汉之际,魏姓进一步扩展到陕西、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一支迁入四川。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在简述魏系从毕万至昭王生公子无忌后,接言:“孙无知,汉高梁侯。生均。均生恢,恢二子:伯纶、彦。彦字叔纶,张掖太守。生歆,字子胡,巨鹿太守,初居下曲阳。二子:愉、悦。愉字修长,侍中。……”
  无忌是魏昭王子,魏安厘王之弟,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号信陵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史书称他“仁而下仕,食客三千。”他曾设法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援赵胜秦,后为上将军。其子14人於魏安釐王孫“魏王假”时,魏国国都大梁被秦將王賁屢攻不下,后引黃河之水灌大梁,举城投降魏王子及家眷数百人均招殺害,信陵君无忌公之十四子因远离国都倖免于难,全数逃往山西太行山躲藏,改姓为“王”。
  公元前207年秦亡后,其中三子回復魏姓其中一支为魏无忌公孙魏无知公傳承至大唐名相魏徵公至今,閩南、广东、台湾均為其57代或58代裔孙。而未改回本姓之無忌公后裔11子孙即今繁延為中国第三大姓氏“王”姓八千五百万族人之宗祖之一,故战国信陵君无忌公乃为“魏”、“王”共同宗祖。
  魏无忌之孙魏无知,为西汉开国元勋,封高梁侯。
  魏无知的5世孙魏歆,为巨鹿太守,西汉曲阳侯,初居于下曲阳,今河北晋州市。后建巨鹿堂,为魏氏巨鹿始祖。
  任城太守魏汉,家于任城(今山东省徽山县)建堂大名堂,为魏氏任城始祖。
  魏歆5世孙魏庆,汉封北海公,其孙魏有两子:长子魏俦为东祖,次子魏植为西祖。东祖支属传魏兰根,而西祖支属传魏收(系魏征族兄)。
  魏无知有两个玄孙,一个叫魏谌,任汉清河(郡治在今河北清河县东南)太守,定居清河;一个叫魏叹,为任城太守,定居任城,后亦发展成为大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魏氏有部分人迁至今陕西省境内。东汉时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将佐有军谋祭酒魏有人、府兵队正魏仁浦,后均在福建安家,这是魏氏入闽居漳州之始。
  魏征之五世孙魏谟之刚正为首相令狐绹所忌,谗罢之,唐宣宗大中十一年贬四川,出任西川节度使。宣宗十二年(852),魏谟弃官,举家南迁,隐居于南昌城东之长定乡谢埠,为居赣始祖。
  魏谟之长子潜,一曰京,又曰宪,翰林学士,在赣安葬父母之后,复归相州(魏州)做官。
  魏谟之三子虞,一曰亨,唐昭宗时出镇南京淮安府宿迁县,遂居其地。宋代抗金大将魏胜为其后裔。之后,又有后裔复迁回进贤尧城山,在江西繁衍有进贤北门、沙田、南昌白沙等魏氏村庄。
  魏谟之三世孙魏森,字行列,号怀仁,唐武进士,镇守雁门关二十年,升都督,祖居进贤县长山晏杜舍(后属临汝县,续又属进贤县),在赣抚地域繁衍,有丰城袁渡鹅陇月口(今魏家垱)、舒坊、牛溪、崇仁航埠枧上、进贤大路(杨树塘)、临川石洋、进贤文港湖潭、抚州市正觉寺右与唐古庙及五皇殿、东乡圩上桥濂溪、进贤长山晏山里、岭下、铁山、临川罗针桥头、丰城袁渡晏滩、进贤张公藕塘、临川三桥塘头以及山前、万坊、下坊、许湾、园城、上岗林、南丰、玉山、广丰、余干、乐平等魏氏村庄和徙居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余为崇仁航埠枧上魏家之后裔。
  魏谟之七世孙魏贡,字尧夫,登进士,宋真宗天禧戊午(1018)授江南安抚制置使,知洪州,思祖祠墓在,仕致遂隐南昌朝封乡太平里,名乌龙湾,为南昌地区始祖。生子五:曰:谷阝、鄂、郁、邰、郢,在南昌地区繁衍魏氏村庄上百村,如:沙溪、肖桥、鲁溪、石泉、桥西、厚田、水南、白泽渡、南山、大垅、院上、北山、竹山、桥堆、魏溪、吴固、梅岗、棠溪、桂坊、塘南、溪城、青桥、坝溪、瀛上、城岗、施尧、巷南、田湖、锡古潭、甘泉、安泰、穴口、刘坊、店前、官塘、柏岗、泰浦、观背、彭坊、浇江、口湖、郑埂、佘山、弼溪、涂埠、木山、策塘、百岁坊、柏梅、桃竹、涪塘、官溪、生米、幽兰、艾溪、罗舍、北冈、东塘、白沙、冈背、黄溪渡、黄溪、蛟溪、汪山、竹桥、新溪、万溪、五里岗、东溪、白溪、郭上、钢领、芳州、水巷、北翠、东岗、梧岗、岗前、新坊、何坊、葛埂、温塘、游湖、槎江、黄溪店、鲇石淄、南城行房、南城信房。同时还有外迁到景德镇、丰城、吉安、抚州、上饶等地,以及辽东宁州、广西、苏州、南洋等省。
  另一支,即湘北魏姓始祖魏荣权(进士),偕同叔祖魏荣德(举人)魏荣华(进士)于明永乐2年,即公元1404年以“官游”的形式,从南昌丰城县,拖船埠二五都,大樟树土地下迁来楚地桃、茨、石一带,7世裔孙魏文秀之子魏红征,魏时恭之子,魏士定,魏士奇、魏士美于明末清初迁往陕西中府西乡县;据四修族谱采丁统计,留守坟地,定居下来的魏氏丁民,已发展到7356人,世系相传23代。
  魏谟之六世孙魏清,居南昌灌城乡龙沙里,任峡州刺史,其子魏京,登宋真宗天禧三年王整榜进士第六名,理学文章卓冠,任长安祕书郎,归筠阳(江西高安),时人称魏夫子,创儒荣坊,称为儒荣一世,繁衍有新建白田、新塘、杉林、横塘、石塘、茅岗、鸟城、杨林、石马、罗湖、舍前、黄溪、乌岚港、寺西桥头、哲里、石埠、西岗、南岸、西历、泗沅、洪田岗、黄土、港口、洲上、牛岭、赤岗、小港、赤岸、尚里、桥亭、蛟溪和抚州、九江、广昌等地以及云南、贵州、湖广、福建、广东等省。
  郡望堂号
  【堂号】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据史载,为魏氏堂号较多,主要的有巨鹿堂、太和堂、鹤山堂。其中以九合堂为先: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魏姓因巨鹿为望,故也以'巨鹿'为其堂号。
  【郡望】郡望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无论是研究中国的姓氏文化,还是进行寻根问祖,都离不开每个姓氏的郡望。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建置、行政区划。'望'就是'望族',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显贵的为世人所仰望的姓氏。
  所谓'郡望',有两层含义。其最初的含义,就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闻天下,为世所称颂。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敦煌出士文献中就有多种'天下郡望氏族谱',即按州郡记录每郡的望族。
  宋代的地理学著作《太平寰宇记》中,也在每郡之下记录该郡的望族大姓。后来,郡望又有了另一层的含义,就是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某个郡。因此,当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已经消失的时候,郡望却能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成为各姓各族寻根的依据。
  郡望有二个功能,一是社会的功能,即通过郡望来标明出身,为人们通婚姻、入仕途提供参考;另一个是宗族的功能,即为人们寻祖问根,联宗认亲提供参考。
  巨鹿郡:秦始皇25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相当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汉后大致相当于今河北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
  任城:今山东微山县一带。
  家乘谱牒
  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投影,若从人与群体联系观念形成的角度考察,起源相当久远。
  现在人类学研究的成果已经表明: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前,血缘关系是人类群体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纽带。人类最初出现的群体是“榛榛狉狉、群居袭处”的原始群,此时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纯是浑然之群。
  按照古人类研究得出的结论:在人类存在的三百多万年历史中,约有二百九十万年是处在原始群时期,到了距今十多万年时才开始产生氏族制度。浑然的原始群,开始分为若干小群,而且演进愈深,分析愈细,辨别亲疏的族群观念也随之产生,“故人之相仁遇也,始于知生我之母。知有母,则知有与我同母之人焉。由此而推之,则知有母之母焉;又知与有母同母之人焉。亲族之关系,盖由此而昉也。”这也就是后来作为家谱核心和基本内容世系的萌芽。
  血缘亲疏的辨析,族群世系的认同,应是谱牒产生的根源,口述口传的世系,正是家谱滥觞。古有“瞽矇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吕思勉考证,“瞽矇之职,盖尚在小史之前。”可见了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确有口述家谱的存在。我们追溯家谱产生的源头,可以发见家谱(严格地说只能是口述族群世系)、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亲疏,凝聚族群,优化生育,即所谓“亲亲以相及”。此后万变不离其“别”与“聚这两个基本功能的,但随时代推移,社会制度不同,其具体内涵和所起作用也不一样。”
  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家谱大致包括十三项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30年左右续修一次,举凡子孙的繁衍,显赫人物的表彰,家族成员的生与死,都要记录在册。
  江苏:魏氏宗谱4卷、魏氏族谱8卷首1卷、魏氏族谱6卷、绍继堂魏氏族谱4卷
  浙江:魏氏太廉堂进主册不分卷、兰风魏氏宗谱8卷、慈水魏氏宗谱28卷、山阴吴塘魏氏宗谱10卷、黄岩魏氏宗谱6卷
  河南:汜水魏氏族谱6卷、项城魏氏族谱、镇平魏氏族谱5卷、魏氏族谱1卷
  河北:景县魏氏族谱
  湖南:魏氏五修族谱20卷首1卷、魏氏五修族谱8卷首4卷、衡阳魏氏宗谱40卷首1卷、湘北桃源魏氏四修族谱4卷。
  四川:华阳魏氏宗祠族谱1卷、魏氏支祠族谱1卷、魏氏谱牒1卷、魏氏族谱1卷
  山东:寿光魏氏族谱。
  吉林:扶余五家站三支谱:魏氏东南支谱、魏氏西支谱,魏氏*支谱。祖籍山东寿光。源于明代万历年间。由河北枣强县迁入山东寿光。始祖兄弟3人。讳鸣谦、鸣远、鸣让。魏氏族谱不分卷、续魏氏族谱不分卷、濂南下魏重修族谱不分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