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绩崧:英语阅读须循正道

 想红馆 2016-09-26


按:本文系严肃讨论。为避免就空论空,本文引用丰富例证说明英语阅读的方法及原则,以期为茫然于英文书海的学习者指点迷津,为鱼龙混杂的英语教育市场树立标杆。

文 孙 欣 祺


今年2月,大学士 朱先生在群里突然问了一句:


新年新气象,本人准备重开罗马帝国课程,你们怎么看?


我很诧异。朱先生曾于几年前在网络上讲解过The Roman Empi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部分章节。现在为什么要重开?以前讲过的,不能继续讲下去吗?又怎么重开呢?把以前讲过的重新讲一遍吗?还是跟重光会“轻杯过海”课程一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以下简称“孙”)请教了 朱先生(以下简称“朱”)。




【孙】为什么要重开罗马帝国课程?


【朱】The Roman Empi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这本书我在复旦教了好多年,可惜反复、认真钻研的学生甚少。于是,2012年,我曾下定决心要在网上讲解此书,当时并没有讲完。这些年我虽然忙于其他事,但心里始终挂记这门课,总想找一个机会完整地呈献给真正热爱英语和罗马历史的学习者。


自“轻杯过海”课程开启,许多学员把我以前讲课的音频找出来,在群里共享,并且问我哪里能找到剩余章节的讲解。我很惭愧,首先是因为并没有所谓的“剩余章节”,并不能满足学员们的需求;其次,我重听了多年前的录音后,对自己当时的教学策略并不满意,甚至是很不满意。所以我打算重新筹备这门课,并把我这些年新的教学思考贯彻到这门新课当中。




【孙】选择The Roman Empi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作为教材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


【朱】这要分两方面来看。首先是体裁,这本VSI属于non-fiction,我反复跟学生强调,对于基础尚未打扎实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多读non-fiction才是正道,因为语言更加规范正式,更适合效仿。non-fiction本身包含信息量也大,通过阅读,学到的就不止于英语了。


不止于英语,这也正是第二方面:题材。重光会之所以要开设“化成天下”高级人文素养课程,就是为了在“轻杯过海”课程的语言基础之上满足学员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学习需求。英语,说到底还是一门工具,如果只是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其实就忽略了英语的工具性。通过英语了解世界,才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正路,也是重光会所有课程之鹄的。罗马帝国”是世界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名词,不仅在军事方面影响直抵当今,背后的文化意义我们更应该挖掘。我们希望通过系列人文素养课程来展现较为完整的西方文明史进程,而罗马帝国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The Roman Empi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这本书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Christopher Kelly所著,语言风格偏学术,内容精简,非常适合中国学习者阅读,因此可作为罗马史入门教材。




【孙】那么在教学方式上罗马帝国课程和“轻杯过海”有什么区别吗?


【朱】当然有区别。“轻杯过海”是语段式教学,而罗马帝国课程是书本式教学,教材长度、连贯性不同,决定了两门课在授课方式上的差异。“轻杯过海”侧重微观层面,也就是词汇、语法讲得比较透,而罗马帝国课程自成体系,前后连贯,所以更强调宏观的语篇分析。但是,不论是“轻杯过海”还是罗马帝国课程,传达的教学理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孙】英语阅读无外乎词句,那么你的教学理念“新”在哪里?和线上线下其他课程区别在哪里?


【朱】你说得不对,英语阅读除了词、句,应当还有“篇章”。很可惜,当下中国英语教育,无论体制内外,无论线上线下,都没有重视这一点,反而呈现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词汇”为核心,搬运词典解释灌输大量语言碎片;另一种是以“故事”为核心,穿插鸡汤、段子丰富课堂形式。这两种上课形式虽然各自迎合了受众对于“干货”和“趣味”的预期,但是对于打好长期基础效果甚微。因为单词如果脱离文本,有的还扯上词根分析,会加重记忆负担,降低效率,不利于英语学习,而段子更无营养价值。


务必要认识到,理解“篇章”,把握整体效果,这才是最重要的,比以上两者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我以前上这本书的时候,就有点拘泥于词汇,现在看来并不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思路,对于学习者来说也未必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所以我标举“以文本为核心”(textualism),将重心落在文章、书本的词汇、句法、篇章三个方面,实现龙虫并雕,这才是英语阅读、教学的正道。




【孙】能不能具体讲一下什么叫做“以文本为核心”?比如词汇学习,只要查查词典就行了吗?


【朱】当然不是。大多数学习者如果在读书时遇上生词,就百度一下,或有道一查,最多也就把中文释义抄在生词下面。这种方式学习词汇效果非常有限。因为首先中文释义很可能“不准”。有些学习者喜欢通过推敲中文释义,来解析英语单词,这就犯了大忌。一个单词到底什么意思,当然要去查权威英语词典(牛津、朗文、韦氏等)上的英语解释,并且从几个乃至十几个释义当中找到最符合上下文语境的那个解释。但是,查清含义只是第一步,词汇学习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联想。联想什么?首先是词型转换,看到动词,想到相关名词、形容词等等,想到这些词的时候,要注意它们在词型转换的时候拼写是否规律?读音有没有变化?重音有没有转移?


搞清楚之后下一步联想什么?近反义词及其辨析。以The Roman Empi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中的一句话为例:


The expansion of a small city-state into an imperial superpower is by any measure an impressive transformation. (para. 2, p. 10)


看到city-state,首先要去靠谱的词典或Wikipedia上查询什么叫city-state,把握它的含义之后,可以联想到city-state和state, country, nation有什么区别,能不能相互替换。有些近义词如果单纯从意思上很难辨别,也可从词源的角度查看它们在语体上有何差异。实际上,近义词辨析也有助于学习者更精确地掌握单词的含义及用法。


有时还需要联想一些单词、词组在中文里有没有相关的表达方式。比如第一章中有一个短语the commitment of human resources into warfare,可以联想到相关的中文成语“穷兵黩武”;再比如词组skilled carpenters,可以联想到“能工巧匠”,但是中文里“工”、“匠”表达的含义相对宽泛,而carpenter专指“木工”,所以二者并不等同。


简而言之,词汇学习首先要注意联想,在不同词型、词义、语体、语言之间展开联想,有助于加深记忆,拓展思维。




【孙】有人说词汇学习可以靠背记词根,你觉得有效吗?


【朱】这个问题我曾经撰文谈过。


寒假,你考虑过怎么背单词么?


我并不建议学习者根据词根来记忆单词,因为这样反而会加重记忆的负担。反过来讲,认识了单词之后再来看词根,可以加深对单词的认识。比如本书中有这样一个词:apocolocyntosis,这个词在英语当中并没有,只是古罗马政治家Seneca玩的一个文字游戏,从古希腊语源的英文单词apotheosis而来,直译为“南瓜化”(pumpkin-ification)。书本上给出了这三个词,也就留给我们相当大的思考空间。首先根据上文可知,apotheosis和deification是同义词,只是词源不同,由此可知theo-跟“神”一定有关系,而colocynt-一定和“南瓜”有关系。带着这个想法再去查词典,可以了解theo-和colocynt-。




【孙】既然学单词就要花这么多精力,那句子怎么办?


【朱】句法部分主要包括语法点理解、长难句分析等。比如代词指代问题在英语语篇中非常常见,举书中一例:


On each day there were new marvels: on one an exhibition of captives (some released, some put to death); on another a display of exotic animals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a giraffe had been seen in Rome); on another a naval battle presented in a specially excavated lake; on another, in the Circus Maximus, captives fighting in large-scale pitched battles, one involving 40 elephants. (para. 1, p. 14)


这一段中on one, on another都指代day,而one involving 40 elephants中的one表示one of the pitched battles。所以搞清楚代词指代、逻辑主语、插入结构前后联系这些句法上的细节,对于读懂句子、进一步理解课文都是至关重要的。




【孙】终于可以来谈一谈“篇章”了,这个概念好像很模糊,能否具体谈一下如何读“篇章”?


【朱】读篇章就是读结构。这一部分最能体现“以文本为核心”的理念,因为它从句子本身上升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尤其注重前后文的呼应和转折。比如第一章第一节讲到第三次布匿战争时,作者提到a much weakened and demoralized Carthage,这就与第二节反叛者的courageously futile构成对比,强调了后者“实力虽弱,勇气可嘉”;再比如第一章第一节提到恺撒领兵跨过卢比孔河直逼罗马,就与第二节罗马凯旋式上恺撒领兵持械进入罗马城遥相呼应,表现了恺撒进京夺权是违法行为。这两点都体现出“千里伏线”的写作手法,也正是我们在篇章结构分析中需要深度挖掘的信息。




除此之外,分析篇章结构也要“东西交融”,比如读到第二次布匿战争罗马人惨败迦太基人后的战场描写时,可以比较阅读唐人李华的《吊古战场文》;读到古罗马政治体制中世袭问题,可以联系西晋左太冲《咏史》;再比如读到古罗马皇帝提图斯战前祭祀,可以联系《曹刿论战》。通过中西历史比较阅读,加深对于课文、对于罗马帝国历史的认识。


总之,篇章结构分析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也是一个淘金的过程,学习者也许无法从词典上获取权威论证,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深入思考才能挖掘出作者隐含的意义,才能从枯燥的文本中提炼出精华,才能从文字的深度上升到文化的高度。




【孙】讲了那么多,能不能总结一下什么叫“以文本为核心”?


【朱】“以文本为核心”,简单来讲,就是既解析文本,同时又将零碎的信息重组,提炼出真正的文本信息和文化内涵。解析文本,但又不拘泥于文本,而是通过查询权威参考书,理解并旁涉词汇、语法重点;重组文本,但又不脱离文本,而是通过文本内不同位置信息的相互关联,以及与文本紧密相关的其他文本,体会作者隐藏或强调的含义。这两点是绝大多数线上、线下英语课程未曾做到的,也是重光会所有课程努力达成的目标。“轻杯过海”课程侧重词、句分析,罗马帝国课程侧重篇章分析,但不论是哪一门课,这三方面都不可偏废。


语言学家王了一先生将书斋命名为“龙虫并雕斋”,我想,“以文本为核心”正是实践“龙虫并雕”的一种方式吧。




【孙】罗马帝国课程是以The Roman Empi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为单一教材吗?只开一期还是反复开设?如果反复开设,内容都一样吗?


【朱】The Roman Empi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只是一本了解罗马帝国历史、同时学习英语阅读方法的入门书,第一期课程《威加四海:罗马帝国》(5月8日开课,8月17日结课,共15周30课,其中授课、预习、复习、作业互相穿插,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将以该书作为教材,“以文本为核心”通读书本。但是正如该书作者Christopher Kelly在引言中所说,罗马帝国历史研究领域,Edward Gibbon所著六大卷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高高在上,这就给学习者指明了前进的目标,从入门到精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威加四海:罗马帝国》只是第一期,之后的课程会不断丰富、拓展,用各种渠道的各种素材诠释“罗马帝国简史”,乃至整部“罗马史”。


------我是一条加班到深夜的分割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