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共:1922个字,建议阅读:5分钟 作者丨艾小羊 来源丨清唱(ID: qingchangaixiaoyang) 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做家务就是培养对家的爱。 跟一群小孩去韩国,他们是一次绘画比赛的优胜者,小的5岁,大的13岁,我女儿算最小的一个。 排队上厕所的时候,我经常发现前面一个孩子出来以后,没冲厕所。 结束行程那天,在旅游大巴上,导游接完一通电话后,问213跟305房间是谁住的,几个孩子举起手。 “房间怎么可以弄那么脏,方便面盒子都堆在床上,旁边就有垃圾筒。清洁工阿姨都气哭了。” 最后一句让我有些震惊。 导游是中国东北人,后来与她闲聊,她说“韩国人特别爱清洁,他们理解不了中国孩子的行为,觉得是故意侮辱她的工作。 “其实我知道,咱们中国孩子,可能就是习惯吧,在家都是父母帮忙做。” 是啊,父母帮忙做,包括冲厕所。 邻居的宝宝,比我女儿小一岁,经常来我家玩,每次她上完厕所后,女儿就会大叫:“妈妈,Lucky没冲厕所。” 因为跟邻居非常熟悉,我提醒了孩子的妈妈一次。“她就是总忘,我懒得说,有说话那力气,我不如动动手就冲了。”她说。 我知道再讨论下去,她会觉得我小题大做。 我们的教育里,一直有一种功利主义,即这件事培养好了,是否可以获奖牌、有助于升学、能赚钱、找工作。 冲厕所这件小事,显然不在这个范畴内。 冲厕所谁不会呢,再说永远不冲厕所也死不了人,就算以后结婚了,也可以找一个愿意帮他冲厕所的人。 “爱他就是帮他冲厕所”,哇,太暖。 不冲厕所的孩子,多半也不会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因为父母不在意这方面的培养。 他们的生活逐渐成了这样的模式:只要学习就行了。 然而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生活。生活才是我们需要终生学习的技能。 无论对人还是对事,细节培养感情,如果觉得生活中的小事都是负担,需要外包给他人,我很怀疑这样的人是否能够爱上生活。 歌手龚琳娜谈中西方教育差异时,说到一个小细节。丈夫老锣在儿子两岁的时候,开始让他自己倒小便盆,并且冲洗干净。 他告诉孩子:“这是你的责任。” 龚琳娜的母亲一来,规矩就改了,怕孩子弄脏手。然而,当外婆主动帮孙子冲洗了便盆以后,孩子却大哭,说这是我的责任。 “这是我的责任”,多么响当当、有成就感的一句话。让孩子感到快乐,并不是处处被照顾,相反,他们与成年人一样,希望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能够为家庭做出贡献。 父母剥夺孩子为家庭贡献的成就感,往往是为了满足自己照顾孩子、成为满分父母的成就感,这种潜藏的自私,很容易被伪装成无私。 豪门公子霍启刚自己去超市扛大米,与太太郭晶晶一起带孩子做家务。去里约奥运会,被问到太太为什么没来,他说因为太太在家带孩子。 这就是生活,有温度的生活。 无论一个人最终获得多大的成功,都无法逃避这样的生活,它是点点滴滴的责任,是在凡事亲力亲为中,逐步构建起来的对生活的情感、对家庭的热爱。 “孩子只要会赚钱,以后什么事都能请保姆做。”这种话,我听过不止一次。 从逻辑上似乎不错,但从孩子的成长体验上,他们缺失了与生活培养感情的重要一课,不知道保持自己居住环境的清洁,是一种悦己。 暑假,女儿小美不能总看电视,也没有小朋友天天陪她玩耍,她就会在家里喊叫:好无聊。 每当这时候,我会提议与她比赛收拾房间,这项活动能治好她的“忧郁”。 哥哥在几年前已经开始负责自己的房间。 他是一个管理控,书架上的每本书,小时候玩过的每个玩具,都按照特定顺序排列,别人一动他准能发现。 这件事让他特别有成就感,也格外热爱自己的小屋,他呆在那里学习、听音乐、与同学聊天、写日记。 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做家务就是培养对家的爱。 为什么妈妈最爱家,因为她对家里的一砖一瓦投入精力最多。一张桌子,第一次擦的时候是出于义务,第一千次把它擦得光洁如新,就是出于感情,你的温度与它的肌理已经融为一体。 这样的感情与愉悦,不应该仅仅属于妈妈,而是每一个家庭成员,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快乐所在。 一切包办的父母,表面上对孩子付出更多,其实存有私心:在潜意识里,他们希望孩子永远不要长大,不会照顾自己,这样他们就永远被需要。 所以,我看到了越来越多学习优秀的生活低能儿。大学毕业还与父母住在一起,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都靠父母。 这样的孩子,学习再好,也是没被教育好的。 有审美、有要求、有责任,无论最终生活情境如何,住别墅还是单身公寓,都能通过双手与智慧,活得有品质有滋味,成为一个为环境、为自己、为他人负责的人。 这是我眼里成功的教育。 *作者:艾小羊 睿智的闺蜜型女作家,致力于探索新女性的自我完善与情绪管理。代表作:《我不过无比正确的生活》,公众号:清唱(ID:qingchangaixiaoyang),微博:有个艾小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