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员工知道三句话:1.自己对自己的绩效负责。2.自己对自己的直接主管负责。3.做好上述两条,华为公司不会亏待你。 公司分为两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法》对两者的运行规则作出了不一样的规定。通常而言,一般的公司都是有限责任公司,而有限责任公司通常会在准备上市(包括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的时候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广为公众熟知的各家大公司,都是股份有限公司。但华为不一样,华为从一开始就没有向社会公开募集股金,而是通过自身业务利润积累 内部募资,所以直到今天,华为还是有限责任公司,并没有改制。所以,华为的游戏规则是和其他大公司不一样的。 从《公司法》的规定来看,公司的层级可分为四级: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及其他管理人员→普通员工。简单的来说,股东会决定战略层面的问题,董事会决定战术层面的问题,其他人员负责执行。所谓的控制公司,就是确保对自己有利的议案在股东会、董事会能够得到通过。在有限责任公司,控制公司主要指的是控制股东会;而在股份有限公司,因股东结构复杂(散户进入的后果),很少有大股东能够持股50%以上,所以控制公司主要是指控制董事会。 通常而言,人们会有一个固有的认识,就是“同股同权”。也就是说,假设A有10%的股权,那A就有10%的投票权,不会是9%,也不会是11%。所以,如果某个股东的持股比例降到了50%以下,那么通常就被认为丧失了对公司的控制权。 但事实上,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是同股同权的,而有限责任公司可以“同股不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四十二条:“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请注意后半句。 所以,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完全可以规定:“任正非持有1.01%股权,享有98.99%的表决权;工会委员会持有98.99%股权,享有1.01%的表决权”。这样一来,不就实现控制了吗? 当然,玩法远远不止这一种,例如:工会委员会与任正非签订协议,委托任正非代为行使表决权。或者干脆把工会委员会的负责人直接就设为任正非。如果要挖再深一点的话,工会委员会本身并不是一个公司,在深圳工商部门也没有登记,内部运行规则到底是怎样,我们外人无从得知。但至少有几个关键信息可以确认,一是华为员工并不享有完整的股东权利,只有获取红利的权利,其他权利都是被阉割的;二是获取分红的资格与员工身份绑定,离职员工的分红权会被剥夺。所以说,华为员工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华为公司股东。华为的老板,有且只有一个,就是任正非。 总而言之,法律规则简单、明确,而人类的创造力远比规则要丰富。 华为的股权结构造成这样的局面,当然不是任正非一意孤行的结果,而是多方博弈,顺势而为,但要说里面没有任正非的个人考量也说不过去。 当今世界,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都是大同小异的,华为作为非上市公司,且以此为荣,是因为拥有一套“独特”的股权结构,独特在哪里,虽然有很多文章剖析,但独立思考一下,不要人云亦云,有以下几个视角: 其一:员工持股达到90%以上,但是很多员工离开公司后,股份要回收的(强制性)。回收定价权在公司。这一点最关键,这个世界上要清退一个股东有二级市场收购、私有化要约、协议转让等多种方式,但华为的“股东”是可以【开除】的,很难想象一个公司上市的公司可以开除一个散户股东,即使他只持有1股公司股票。90%以上的“股东”都叫任正非为老板,任对他们手上的股份可以予取予夺,这种控制方式还不够简单明了吗? 其二:按统计华为员工1/3的收入来自于股份分红,也就是2/3还是工资及绩效,也就是说,华为的员工其实还没法子说不干活,只拿股份分红过日子。很多被华为洗过脑的年轻人,虽然终身信奉华为的某些精神,但是到一定时候还是默默地离开了华为。嘴巴上很好听,行动上还是很诚实的。 其三:很多华为的文章说,员工持股是一种创新结构,确保公司不被投资人榨干利润,可以投入更多资金到研发上面。其实细想一下,公开上市的公司追求利润也没错,但投资人大面上也是要追求长期利润的,否则公开上市的公司里面就不会有谷歌、苹果这样的公司。从研发投入上来说,华为200亿美元的投入,还没有甲骨文公司高。同时,公开上市一样可以实现员工持股,实施各种期权计划。差别是上市公司更加透明而已。 其四:目前来看,这个股权结构的优越性在于适应中国国情,形成一种金手铐效果,锁住一些优秀的人才(没被锁住的可能是不够优秀,只戴了铜手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