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董廷瑶:儿科用药六字诀,治从内外五原则

 半导体zyll6ccm 2016-10-01

导读
董廷瑶(1903年-2002年),号幼幼庐主。著名中医临床家、儿科学家。1903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少年时随父学医,刻苦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领悟颇深,常能引经据典临床发挥。熟谙《小儿药证直诀》、《幼幼集成》等儿科名著,取其精华,灵活运用。既精于儿科,又能旁及内科、妇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术理论和治疗法则,成为“董氏儿科”奠基人。

董廷瑶家学渊源深厚,年少精研医籍,深悟《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等医典的意义,加上70余年临床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再度升华,其理论更臻于完善。


他指出,“父母育儿诚难,医师治小儿病尤难。因为小儿啼哭无常,疾病痛痒不能自诉,且脏腑柔弱,饥饱冷暖不知自护,易感外邪或内伤饮食,病则易寒易热,用药一或不当,变化突起多端。凡为医者应该以幼吾幼之心,推而及于他人之幼,将病儿当作自己孩子般爱护。看病时要专心一意,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懈怠。尤其小儿脏气清灵,药效敏捷,随拨随转,一有药误,祸患无穷也,所以峻烈之剂不可轻投。”为此他特别撰写了中医“儿科用药六字诀”告诫学生。


儿科用药六字诀

     一曰“轻”。首先是处方应轻,如外感风寒,表实用麻黄汤,表虚投桂枝汤,一以散寒,一以和营,则邪祛表和,其热自解。若是感受风温风热,则投桑菊、薄荷、荆防、银翘之类辛凉解肌,疏化即可退热。此即轻可去实之轻也。其次是用量宜轻,小儿胃肠娇嫩,生长发育全赖脾胃生化之源,况百病以胃气为本。若药量过重易犯胃气,胃气一耗,能使胃不受药,于病不利又伤儿体正气。

二曰“巧”。古人治病每多巧思,往往于前医所用方中加药一味,即可获效。如徐灵胎治一呕吐患者,前医曾用二妙散不效,徐加茶子四两煮汤服之遂愈。此因其病为“茶积”,故用茶子煮汤为引经药也。董廷瑶教导学生说:“人参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在宁波行医时,曾治一富商之7个月婴儿,因泻剧而虚脱,已弃置于地。董廷瑶适路过其门,家长强请他进视,以决其死否。按腹尚温,诊脉不得,启口观舌则有啼声,知其虽脱未绝,即嘱购野山参一钱,家属购归急炖服。次日来报,儿已活矣。再经治疗得以回生,致谢不已。此人参活人之一事也。但服之不合其证,或不得其法,补药亦能害人。曾有一富孀子,年18岁,因出门创业,慈母意欲儿体健壮,因不谙服法,将家藏一两野山参一次炖服。自此胸闷烦扰不已,三昼夜不食不寐。其母焦急万分,急送医院救治,知是服人参致病,除补液以外别无他法。归家又求治于董廷瑶。董廷瑶嘱其急购生莱菔二斤,捣汁予服,连食两天,下大量宿粪。此因莱菔能解人参之补益作用,泻下之后病恙得以解化,困顿即祛,调理而安。此乃审因论治,巧思妙用又一事例也。

 三曰“简”。医之治病用药切忌芜杂,芜杂则药力分散,反会影响疗效。有医者以为病之不愈,乃因药量不足,进而倍之,或以为药味不敷,也每增之,这是舍本逐末,犹如拔苗助长,适得其反也。董廷瑶强调,前辈名哲处方用药,每多三、五、七味,对证发药,虽危重之候,获效亦迅速。应之临床实验,确是如此。

四曰“活”。中医治病首重灵活。同一病也,既有一般又有特殊。如果见症治症,不分主次,不知变化,笼统胶着,甚或按图索骥,对号入座,慢性病或可应付,急性病则必误时机。幼儿弱质,病症变化更快,朝虽轻而暮可转重。医者当见微知著,病变方药亦变,则可减少误差,而操必胜之券也。

五曰“廉”。董廷瑶平生用药从不滥施昂贵之品,亦不以珍珠、人参、鹿茸来取宠于达官贵人或有钱富室,并且处处为劳动人民着想。由于处方价廉,往往令病家初多疑之,终则奇之。事实上医师治病,以草木之偏性,来纠正人身之偏盛,但求疗疾,毋论贵贱。只有力求价廉效高及时愈病,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病家。

六曰“效”。病人对医生的要求,主要是望其病速愈。医师为病人治疾,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处处有推己及人的想法,所谓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轻病人则驾轻就熟较易见效;重病人则因其变化多端而需思索周到,尽情关切,力求治愈。这也是医师应树立的崇高宗旨。然“效”之一字,不是唾手可得的,必须谙之于医理,娴之于实践,更须有仁者之心,灵变之术,方可无负于人民赋予的崇高职责。


编辑:任艳   素材整理:周良辰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