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黄石历史名人 吕调阳

 梁园处士 2016-10-01
宰相忠魂绕阳新
                        A、政见之争
    明万历二年(1574年),受张居正推荐,吕调阳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成为内阁中枢之“次辅”,协助张居正处理政务。在政务中,吕调阳虽以平和稳重、善于协调政坛矛盾而著称,但实际上,他对张居正一直都有政见。
    吕调阳一直是讲学的热心提倡者,一帮清谈心性玄学的官员都把他奉为老祖宗,许多私立书院的山长也与他过从甚密。在处理武昌城学案的时候,吕调阳正好在家养病,张居正也就有了理由不征求他的意见,而独断专行向皇上请旨。
    张居正回家葬父时,神宗皇帝令尚宝少卿郑钦、锦衣指挥史继书护送回去,期限三个月安葬完毕立即上路回朝。同时告诫内阁次辅吕调阳等人:“遇有大事不可专断,把公文由驿站驰送到江陵,听张先生处理。”皇上尚且对张居正敬畏三分,何况是吕调阳?
    在张居正父亲的葬礼上,一直看不惯张居正的何心隐假借寄托哀思大搞恶作剧。何是研习心学的一代“圣人”,张居正碍于身份和情势不好发作,但讨好张居正的湖北巡抚陈瑞,便以讲学惑众之名抓捕何心隐,并派一死囚在监狱中将其秘密处死。吕调阳虽然知道何心隐的死是假借了张居正之手,但权势的威压让他丧失了说真话的勇气。
    身为次辅的吕调阳任宰相6年,在与张居正的权争中,他一直处于劣势,是张居正柄国的衬托。
                          B、告老还乡
    晚年的吕调阳长期患有肺病,又有脚痛病,换鞋、行走都日益不行。加之在与张居正的权争中,一直没争到上风,于是在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秋天,上书神宗皇帝提出告老还乡。虽然神宗和首辅张居正一再挽留,但吕调阳辞职的态度坚决,上书至十次,终于得到了恩准。
    因吕调阳的祖辈是从江西阳新白沙(今湖北阳新县白沙镇)迁到大冶陈贵的,所以他对阳新充满了眷恋之情。在宰相任上,他就在兴国州(今阳新)州城内修建了住房,并购置了田产,作为以后告老还乡的住处。
    吕调阳虽对张居正有政见,但对神宗还是忠心耿耿的。神宗待他也特别优厚,以师礼对他,特旨允许他朝见时不报自己的名字,上殿时不必小步而行。
    辞行时,皇帝派遣太医给吕调阳看病,派官员沿途护送,又赏赐国库黄金百两,华丽的丝织物两套,并且诏令他乘驿站的高级车回去,皇上还说:“爱卿回家,希望好好休养身体,不久我再召卿回来。”
    回桂林的路上,吕调阳经过阳新回乡看望族人,祭扫祖坟,看他家新修的房子,并与阳新籍、明朝著名诗人、“后七子”之一的吴国伦结为姻亲,他的小儿子娶吴国伦的女儿为媳妇。因亲自议定婚姻和筹划迁回原籍,所以他在阳新停留了一个多月时间。
    吴国伦送他到富池口分手时,他拉着吴国伦的手说:“先父给他的几个孙子取名字都带有‘兴’字,就是他心里不忘原籍;但没来得及迁回老家,他老人家就去世了,我非常痛心。明年我想将家搬回来,退隐于阳新。”
        
                        C、跪旨谢幕
    吕调阳在官员的沿途护送下,于第二年回到了桂林的家里。不久,卧床不起,形容枯槁,他仿佛听到了天国的召唤。
    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正月初一,正闭目养神的吕调阳听说张居正等人前来探望,他颤抖着让人替他披上久已不穿的官服,歪歪倒倒地朝前院客堂而来,半尺高的门槛他硬是没有力气抬脚跨过。
  执政期间,吕调阳与他有政见恩怨,这次心想自己反正是要死的人,心里头已无顾忌,故放胆直言张居正在处理“查禁书院”一事上过于草率,尤其是杀何心隐,为后世留下话柄。
   张居正以为吕调阳一心归隐山林,对朝政已失去了兴趣,没想到他却一直把怨恨深埋在心。放在平时,他会拍案而起,但此时他却不得不强自忍抑,只辩解道:“何心隐是被死囚发狂扼死,与我何干?”吕调阳却怒斥:“你这个弥天大谎,撒得并不高明。何心隐大名鼎鼎,而且还没有定罪,怎么可能和死囚关在一起?常言道王道如砥,本乎人情,何心隐一代鸿儒,却不明不白被人弄死,这哪里还有国法人情可言!”
  张居正“嚯”地站起。自当首辅六年来,还从来没有人敢这样当面指责他。看到他脸色铁青怒形于色,同来的官员生怕弄僵了局面双方都下不了台,忙从中周旋。正在这时,门外又传来一声高喊:“圣。。。旨。。。到!”
  一听到“圣旨”二字,吕调阳执意要往地上跪,家人只得在地上铺下被子,让他跪上去。到这时候儿,他哪还跪得下去?人整个儿就趴在地上了。
  圣旨是荫其一子为太仆寺亚卿之位。待念完圣旨,吕调阳已是口吐白沫,双眼瞳仁渐散,鼻孔里还有一丝儿出气,进气已是全无了,裤裆里已是热乎乎湿了一大片。张居正弯下身子摸了摸吕调阳开始变冷的面颊,噙着两泡热泪掩面而去。  
    吕调阳去世的消息报告给朝廷后,万历皇帝诏令礼部尚书颁发谕旨,设坛祭祀,工部官员营造坟墓,并为此休朝一日,以示悼念。这位享年64岁、曾在中国封建政坛上显赫一时的宰相,终于化作一缕青烟远去。
    铁腕需要血的滋润,与权争相伴随的是毫不留情的杀戮。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常常成为了权争祭坛上的贡品。吕调阳死后的第三年,张居正终于病逝。然而,张居正如此深谋远虑却没想到,自己死后竟被掘尸、抄家,其部属均受株连,而劳于案牍、不结朋党、脾气温和的吕调阳却能逃此大劫,实乃为当时之官场奇迹。  
                          D、营造相祠
    吕调阳去世后,阳新乡里父老及当时知名人士找到吴国伦,商议为吕调阳立祠以奉礼祀。吴国伦便将地方父老的想法禀告了县令郭逵,郭县令很乐意,随即将此事转告给兴国州的韩济太守,韩太守也很赞称此事。
    郭县令便选择建祠的地点,在县城背面约一里远的地方,背靠着西里山,前面临近车马大路。他还捐献出自己的薪俸钱,购买建筑材料,除去地基上的杂草,观测祠基周围的景物,建筑堂宇三栋,将神柜放置在堂的当中,供奉着吕调阳的神位。在祠堂左右两边买若干亩地,每年收租的银子,作为春秋祭祀的费用,并磨平石头等待作记的人,铭刻于碑上。这个工程开始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的初夏,到了秋天,全部祠宇就已经落成了。
    郭县令在相国祠落成后,亲自前来祭祀。吕调阳的小儿子兴武闻讯奔来叩拜,仰瞻俯泣,回环不忍离去,十分悲伤。兴武还将详细情况写信告诉吕同胞大哥兴周,当时兴周已经从光禄寺少卿外迁到天府做府丞,搬家时得到小弟的信,非常高兴,跟其他的两个兄弟一起,共同派人送钱到故乡阳新,并嘱托吴国伦为这一盛事作《记》,而且刻于石上,立为碑记。
                      E、 相墓悬案
  明清以来,桂林城北蒋家岭大米厂后沿,保存着一座偌大的石作仪仗墓。这些石像很讲究身段的造型与匀称,且凿制得生动细腻,当是成熟的明代晚期的雕刻精品,应是官职一二品名人的墓制。据《临桂县志》记载,这就是吕调阳的茔地。   
  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间,突有广西全州籍、粤军第二军书记官蒋云龙荣归故里祭祖时,在此墓前立下一座新碑,上面堂堂正正地书刻着:“明文渊阁大学士蒋冕之墓”。蒋冕是明朝四朝元老,也是一名“宰相”重臣。这块新碑一度掀起了波澜。
    1975年9月,大米厂需扩建厂房,进一步要求平坟建舍,那时还是文化大革命之中,文物保护尚处在被动地位,桂林市文物部门只得配合基建清理墓冢,洞开其神秘的玄室!
  由于发掘消息不胫而走,每日的现场都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人头攒动,水泄不通,猜说纷纭。清理发掘进行了数天之久,当墓门终于揭开的瞬间,“啊!”的一声,围观的人群异口同声地惊叫了起来:墓室内的结构非常讲究,里面是左右相连平列的双砖室券拱,男左女右,各又分前室、玄室(后室);由于被盗,存放棺木的玄室已是一片狼藉,但朽棺尚存,棺面的云纹图饰漆皮可见……
  然而,首先映入考古人员眼帘的是左右两前室居中方方正正的墓志铭,铭石还在原处固定着。男主人墓志铭一盒两石,高73厘米、宽71厘米,当两石分开后,字迹清晰可识,志盖明明白白地镌刻着《太保吕文简公墓志铭》六字大篆书;志文,真书,近二千字,系当朝首辅张居正撰文,镌于万历九年(1581年)。
  这就是吕相墓!由此,曾造成坟茔无规制,亦酿成狮子岭墓的一桩悬案终于大白天下。

备注:文中的江西阳新,是指今天的湖北阳新县,因为阳新在宋、元、明时期,被江西代管。故有人误认祖籍江西,请发生类似情况的阳新人纠正族谱。由此可见,吕调阳是阳新县白沙镇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