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疗也致癌---化疗须慎重

 xcaq 2016-10-03

化疗也致癌---化疗须慎重

    昨天中央电视台播发消息,路透社报道,化疗也致癌.来自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老鼠身上试验发现,患有乳腺癌的老鼠在服用化疗物质“阿霉素”或接受放疗后,体内的TGF-be-ta物质含量提高,刺激癌细胞向肺部转移。而使用某种抗体抑制它们体内的TGF-be-ta含量则能够遏制癌细胞扩散。

    因此,我们医生在给病人化疗时,在药品选择配伍和化疗强度上,一定要慎之又慎。在是否选择化疗时,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

   

    前两年我就看到国内几篇文章,也称化疗致癌。今天我翻翻pc文件,果然找到这方面的文章,贴两篇出来大家看看。多少有些裨益------

   

 

过度化疗反致癌


  1988年的一天,一位30岁出头的干部因为扁桃体肿块来到医院就诊,结果发现患有扁桃体鳞状细胞癌,肿瘤的整个病灶大小还不到一厘米,医生当即建议其通过手术切除。一般来说,口腔鳞癌的化疗效果并不明显,但患者为了尽快治好病,还是要求进行了几个疗程的化疗。
  时隔11年,1999年的夏天,他发现自己的右腋下长了一个小包块,很快长大,于是他再次来到医院检查,医生立即为他动了手术。病理检查显示,他又得了恶性淋巴癌,于是他接受了化疗,化疗的效果不错。但是在五六个月后,癌细胞转移到肝脏,患者又出现肝脏肿大。在这种情况下,肝脏失去了对化疗药物的解毒功能,导致毒性成倍增加,两个月后,他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像他这种情况,与原来的不当化疗难脱干系。化疗药物作为一种化学药物,它在治疗癌症的同时也可能诱导新的癌症的发生。”江苏省中医院病理科赖仁胜主任说。化疗药物本身是杀癌剂,它参与了修复、调整DNA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一定能把握正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就可能形成新的细胞突变,导致其他癌症的发生。这种情况甚至可能发生在十几年以后。
  南京市第一医院肿瘤科的曹秀峰主任称,长期接触某种化学制剂本来就是导致癌症的一个因素,而化疗药物是毒性很强的化学物质,自然也有致癌作用,如乳腺癌患者长期使用某一种化疗药物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癌。“几年前,有个护士刚到肿瘤科,不小心滴了一点化疗药物到手背上,结果整个手背的皮肤都烂了,你说它的毒性有多强!”他说,事实上一些化疗药物在说明书中就有明确的标注,“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某某癌症的发生”等类似的字样,但因为很多癌症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只有20%左右,因此这方面的病例并不是太多。
  化疗药物的毒性主要表现在近期和远期两方面,近期的毒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对血液系统(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降低)、神经系统(头痛、身体疼痛等)和循环及消化系统(食欲不振、呕吐及心脏功能异常)的影响;而远期的毒性主要是致畸、致突变作用,生育时可能使下一代有缺陷,或者患者发生新的癌症,比较多见的是导致造血系统的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也很常见。
  既然有导致新的癌症的风险,癌症患者还要化疗吗?这就需要医生综合评判。
  化疗是一把双刃剑。肿瘤的治疗是综合性治疗,需要将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五个主要方面结合进行,是否化疗要根据病人的病情确定,要进行规范化治疗,比如当肿瘤还没有出现淋巴转移,病灶尚局限在黏膜层时,一般不主张进行化疗。但目前有个别小医院存在盲目上化疗、过度化疗,甚至将病人化疗致死的情况。如果能早期发现癌症,早期切除就不一定要化疗;当晚期肿瘤病人生命垂危时,挽救其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才是第一位的。

 

 

文汇报09.10月的评论文章:


手术放化疗治癌或致癌 应边灭瘤边"驯"残瘤

  遏止疯狂生长的癌细胞,手术、放疗或化疗无疑是患者的不二选择。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司空见惯的癌症疗法有可能加速癌细胞的扩散。在昨天由中国工程院与上海院士中心共同举办的“2009医学前沿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所长汤钊猷院士呼吁重视传统疗法可能带来的反作用,“它们既可以治癌也可能致癌”。 
 
  面对居高不下的死亡率,擅长肝癌切除手术的汤钊猷一直在思考“转移复发”这道世界性难题。在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小肝癌的切除例数20年来增加了10倍多,但患者的5年生存率却没有明显提高。即便是2厘米以下就开刀切除的早期肝癌患者,其5年生存率也只有69%。显然,癌转移是肝癌的主要死因。
  在探寻肝癌细胞侵袭转移规律的过程中,汤钊猷带领课题组发现了不少出人意料的新问题。他举例说,医生有时勉强为已错过最佳手术期的晚期病人开刀,为的是减轻他们的痛苦。但动物模型研究发现,姑息性切除可能促发残癌细胞的侵袭转移。与某些手术“适得其反”的作用相比,放疗对于癌细胞的影响更为复杂。比如,在肝癌小鼠接受放疗的2天内,癌细胞生长“偃旗息鼓”;可等到30天后再观察,癌细胞的肺转移倾向竟然比那些“休养生息”的肝癌小鼠更高。
  就在汤钊猷反思手术、放化疗与癌细胞转移之间的关系时,《自然》、《科学》、《癌症科学》等国际权威刊物上,也屡屡出现有关抗癌副作用的报道。200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患乳腺癌的小鼠在服用化疗药物阿霉素或接受放疗后,一种信号蛋白立刻吹响“集结号”,指挥癌细胞向肺部迁徙。沿着“副作用”线索顺藤摸瓜,研究者发现,在癌症分子靶向治疗领域十分热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其实也是“双刃剑”——短期抑制肿瘤周围血管生长,长期反促癌细胞扩散——这种治疗方式,往往只能让患者生命延长几个月。
  种种迹象提醒研究者,常规癌症疗法好似一只“潘多拉盒子”。在利与害之间,医生们究竟该如何选择?汤钊猷说,15年的肝癌转移研究给了他不少启示:“癌症既是局部病变,更是全身性疾病,是生活环境、癌细胞、体内微环境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行之有效的抗癌方式应该是,一边消灭肿瘤,一边从免疫、内分泌、神经、代谢等角度综合干预,调变肿瘤,最终令残癌细胞改邪归正。
  汤钊猷强调,在“驯化”肿瘤方面,中医中药无疑“技高一筹”。他所在的课题组发现,将治疗乙肝的中药“苦参素”与干扰素配合使用,可明显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而当一群不幸患上高转移肝癌的小鼠服用一种5味中药制剂“松友饮”后,癌细胞增殖的速度明显放缓,向肺部转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任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