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月平遥 秋日胜春朝

 静思斋012 2016-10-04

“16年了,每年9月我都是在平遥度过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平遥,总有一种激情澎湃我心,犹如春日的勃勃生机。”

8月底,2016第16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PIP)紧张筹备之际,就16届大展工作亮点和16年大展心路历程,本报记者采访了平遥大展艺术总监张国田,他如是说。

16届大展,主题先行,精心策划

我们每年都要花去大量时间对参加报名展的作品进行分类,对空间进行规划设计。

记者:今年大展的主题是“天地心 家国情”,学术主题是“从观看到呈现”。从来稿情况和确定的展览内容看,有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两个主题?

张国田:“天地心 家国情”主题是从摄影文化角度出发而提出的一种理想,“从观看到呈现”这一学术主题,是我们对摄影观念的思考。这两个主题共同构成今年大展的展览结构。

“天地心 家国情”是2015年平遥大展主题“守望家园 放飞梦想”的延续,倡导“为天地立心 抒家国情怀”,这一部分体现的是摄影的大众性。学术主题“从观看到呈现”,是“摄影国”这一主题的延续,试图探索摄影未来发展的方向。“观看”与“呈现”,二者相辅相成,是漫长训练和自我精进的必然成果,是从相机的另一端审视摄影,从逆方向探讨创作,从而推动摄影师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提升自我。

今年的大展,来自国内外各个领域的独立策展人,选择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当代摄影家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当下摄影的丰富发展,诠释了两大主题。这些作品将在平遥呈现,不同的影像风格也反映着不同地域的文化。

我注意到,对于主题,国外的策展更注重对主题的契合,反观国内许多策展人和摄影师投送的展览却忽略了主题,没有在一个主题下进行策展,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策展人对于一个大型展览的主题回应,在专业性上有所欠缺,也给组织审核制造了大量的工作,人为地增加了更多的沟通与协调环节。

记者:观众并不知道幕后的艰辛,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展场,一个个展览,一张张作品,所以呈现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策展理念和空间安排上,今年的大展有什么特别的亮点?

张国田:平遥大展更多体现的是开放和包容,既有阳春白雪的殿堂级作品,也有老百姓的大众艺术。我们每年都要花去大量时间对参加报名展的作品进行分类,对空间进行规划设计。

作品的水准反映了当今摄影的现状,而作品的呈现决定了大展的品质。今年大展邀请了15位国外策展人,以独有的视角,推出一系列代表当代摄影不同发展倾向的展览,提升了大展的学术水准。

平遥作为国内参展人数最多的摄影大展,如申报社会生活展览的摄影师由去年的140位增加到210位。如果分散呈现,不仅没有足够的空间,展线凌乱,同时也会造成观者的视觉疲劳,更会让人感觉平遥大展乱而杂。如何让这些作品更加有序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保持过去如生活展筛选摄影师的策展方式的同时,今年我们采取了“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将纪实摄影作品、风光摄影作品与女性摄影师的摄影作品作为整体进行呈现,邀请了三位既具有丰富的策展经验、深刻的影像洞察力,又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和沟通能力的策展人对这些作品进行策划。他们集项目负责人、编辑、策展人三种角色于一身,从上百位摄影师的几百幅作品中筛选作品,集中呈现,已大大超出一个普通策展人的工作范畴。比如对风光摄影,我们从近700幅摄影作品减至150余幅进行展示,大大缩减了作品的重复性,也让展览更具欣赏性。

这样的策展方式体现了对展览的整体把握与呈现,当然,对于参展摄影师来说,这也是个痛苦的过程,是对他们的专业性提升与促进的过程。

记者:大展在筹备上遇到的主要难题是什么?如何化解?

张国田:平遥大展是开放包容的,但不意味着混乱与随意,它是以一座城来结构和呈现所有的作品。由于参展作品水平的参差不齐,对作品呈现的未知,使整个展览的规划充满挑战。围绕着作品及展览空间、展线设计,与策展人或摄影师的沟通就成为非常必要的环节,许多问题及疑难也正是在这样的沟通中得到解决。

同时,我也在不断思考,未来的平遥大展,以什么样的展览空间、什么样的展览方式、什么样的规模,才能把平遥大展做得更好。

我还要更正许多人的错误认知,展场并非越大越好、展线也非越长越好。一个好的展览,体现的是策展人的策展理念以及他对作品内容、风格的把握,包括对展览空间的整体设计和呈现。

青年策展人培养计划,着眼未来的担当

中国摄影界,需要出现一些新面孔了。对于艺术,我们需要一种敬畏,一种规范,一种责任。

记者:今年新推出的“青年策展人培养计划”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将在平遥得到哪些方面的锻炼?

张国田:平遥大展在展览空间、展览环境、硬件设施始终没有达到理想的展览标准,同时,很多摄影人在作品呈现方面还不具专业水准。

要达成理想中的平遥大展,还亟需提升自己的水准,也需要更加专业的力量加入。这也是我们今年推出青年策展人培养计划的初衷。

平遥大展有着良好的平台和资源,我们选拔出13位具有一定策展经验和较强理论知识的青年策展人,通过平遥向国际知名策展人学习,由此获得丰富的策划大型摄影活动和展览的经验。

这次仅仅是一个开始,“青年策展人培养计划”是推动策展人发展的良好方式,希望能为平遥大展、为中国摄影界培养和造就一批新生的专业策展力量,推动大展“国际化、专业化、多样化”办展理念的实践。

中国摄影,需要出现一些新面孔。

记者:很多人注意到,您8月15日发了一条朋友圈,抨击当下的策展乱象,内容是:“此刻,看到一些摄影师的作品夹杂在所谓策展人策划的展览中,这些作品之间毫无联系,实质上还是单独个展的集合。这中间不乏不错的作品,无法凸显,很无奈。策展人应该设定展览的风格与主题,而不是简单地将不同风格的作品混杂在一起做联展。摄影师也要学会选择策展人,要知道策展人的风格与他擅长策划的摄影类型是否与自己的作品契合。最重要的是摄影师,你要有自己的态度……”。

张国田:我这条微信发出后,很多人私信我,以为我说的是他。其实我批评的是一种现象。

虽然从2004年,平遥大展就引进了策展人制,策展人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但事实上,专业的、优秀的策展人还很缺乏。作为展览的灵魂人物,有的策展人扮演的却是一个展览召集人的角色,甚至当成了一个“活儿”。甚至一些大展艺术委员会委员推荐的展览,水平也不尽如人意。所以我们完善策展人制度,培养青年策展人。制定规则迫在眉睫。

对艺术,我们需要一种敬畏,一种规范,一种责任。

苦乐年华,开放包容,不负梦想

一个人要不断地把自己敲碎,才能跟得上时代。只要你有摄影的情结、摄影的梦想,欢迎你到平遥来!

记者:您从2008年开始担任平遥大展艺术总监,对于自己的工作是怎么认识的?

张国田:作为艺术总监,需要把握摄影大展的总体方向,去发现一些摄影家、策展人,组织一些好的展览,开创一些新的影像领域,为摄影人服务。

如果说过去是带着很多的热情和梦想去做大展的话,那么今天的平遥大展对我来说,越来越觉得是一份工作,是工作就要有责任,有态度,有管理。

记者:热情和梦想还在吗?

张国田:在。平遥大展展览的呈现很多是未知的,这是极其痛苦的,也是极有魅力的。每每在展场中为摄影师的作品寻找空间的时候,热情和梦想就会不自觉地散发出来。

记者:您喜欢这份工作吗?

张国田:喜欢!把一座城给你,让你去完成一个作品,这种挑战与机遇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我是不是很幸运?这可能就是平遥大展对我的诱惑吧。当然,在这个平台上,我结识了全国各地的很多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记者:平遥大展在中国摄影发展历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在你的心目中,未来的平遥大展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张国田:平遥大展作为一个中国摄影的整体平台,以一种强烈的形式,推动我们对摄影的认知,不断开阔摄影的视野,也让我们反思摄影。同时,它也集中反映了中国当下摄影的生态。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中国摄影的一个前沿阵地,平遥大展已经有了自己的特殊性格,开放、包容、民主。未来的大展,分类应该更清晰,展览方向更明确,参展方式和规则更科学,评选更公平……这一切都需要在更完善更科学的机制下运行,当然,这一愿景的实现需要时间,更离不开所有摄影人的支持。

作为大展的组织者,我也在不断追问自己,大展究竟是什么?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如何在世界摄影的大舞台上增加影响力?希望能用我的热情和责任、经验和理解去推动大展的进步、发展。

一个人要不断地把自己敲碎,才能跟得上时代。

只要你有摄影的情结、摄影的梦想,欢迎你到平遥来!

9月19日,我们平遥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