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看了很多干货,生活却依然没有改变。 【本文为吴寒笛在TalentGuide达人说直播分享的文字整理版】 很多人热爱阅读,也学到了自己认为是干货的内容。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些当时听的时候让我们觉得非常激动、觉得很有启发的内容,并没有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什么改变。 读到的东西没有付诸实践,其实不单是行动力的问题,很多时候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困境。 要用系统性的策略把这个困境优化。 1 干货焦虑症 什么叫干货焦虑症? 我发现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做的一个付费的社群,叫“笛友会”,里面有很多的朋友都很焦虑。他们非常上进,也非常热爱学习理论知识,如饥似渴地去寻求干货方面的内容。但最后发现生活依然没有什么改变,所以变得很焦虑。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情况,我们都觉得自己是个求真的人,觉得自己学习了很多,我们的才智、视野、见识、决策力都应该优于一些不爱学习、平庸之辈。但是我们好像在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并没有高出他们一等的成绩。 怎样改变这样一个系统性的困境呢? 主要原因:对于自己的工作状态、学习状态、意志力等不满意,总之就是对生活现状不满意。自然而然就产生了非常焦虑的情绪,想要寻求改变。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进行理论学习,学习干货。于是很多朋友就找了很多资料,读了很多公众号,听了很多讲座。听了之后觉得确实是一个办法,焦虑症得到了缓解。 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焦虑又重新浮现起来了,重新对生活感到不满意,又形成新的一个负能量循环。大家可以问问自己,看有没有这种循环。如果有,你可能也患有“干货焦虑症”。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就像看病一样,首先要找出病因在哪里,干货焦虑症的病因在哪呢?在于学习的目的没有弄清楚。 2 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先下一个结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阅读的快感,也不是为了缓解成长的焦虑,而是用理论知识指导我们的实践。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很多朋友,他读了很多东西。但依然就像后会无期里面说的,懂了很多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很多人去追寻很多的道理,读干货,但读了太多有时候会陷入一种迷失,读完一篇干货文章后觉得别人写得很棒,很干货,对自己的帮助很大。但是其实你读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去追求一种快感,虽然这个东西会帮助你阅读,而是你读了这个东西你要用它来可行地改变你的生活。 很多朋友特别喜欢听课,上培训班,觉得自己的知识高度还需要提高。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大家阅读和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缓解工作和学习当中的焦虑的,而是要把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明白实践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大家需要把这个目的弄清楚。 通过这样做,才能改变我们的习惯体系,改变我们日常的工作还有生活的习惯,最终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产生好的结果。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3 如何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大家读到一个干货点可能会非常的兴奋,但却没有加以思考。每当你读到一个内容,你可以停下来问自己,我的哪些习惯、决策、认知体系、工作状态和流程能够被这些内容优化? 听到或者看到一个东西,就会感叹作者写得真好。但很少人会真正去咀嚼这样的一个干货点。更没有把这些干货的内容想办法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体系当中。所以读到干货之后就要考虑这些知识点可以运用到哪些生活场景当中。 我在公众号里面曾经发表过一篇关于营销方面的文章,叫《广告费力又费劲,为何看了想报警》。我在里面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一级感知单位,指的是切入人最基本欲望的元素。每一个受众都有感知的元素,比如说性,美女,金钱,其他社会热点等等。这些热点是能够挑动几乎所有受众的欲望的。不仅是某些人看到会感兴趣,几乎正常人看到都会感兴趣,这就是一级感知单位。 一级感知单位相对应的概念是二级感知单位、三级感知单位。比如“个人成长”这样一个概念,就是二级或者三级感知单位。为什么呢?当你提出“个人成长”这个概念,不一定全行业的人都感兴趣。TalentGuide的读者可能就会比较感兴趣,因为大家都是比较有上进心和积极向上的人。但可能对于其他方面的群体,例如50到60岁的群体,他们对于个人成长可能就没什么需求了。所以个人成长这个概念就是一个二级、或者三级的感知单位,因为它只是针对某一部分群体。 所以当你读我的文章读到这样一个点的时候,按照我们之前讲的优化习惯,觉得有启发的时候应该停下来。针对这个知识点提出至少三个优化习惯,然后想办法把这些习惯应用到实践中。 正确的做法:结合干货点,检视自身的状态,不论是工作状态还是学习状态。提出至少三条的优化习惯。 针对一级感知单位这个干货点,怎么提出优化习惯? 有很多朋友,比如我公众号的受众,大多都是创业者,或者是做营销工作的人,也可能是做广告的人或者是市场部的工作者。 所以当你看到这个一级感知单位的时候,你首先得检视一下,自己的广告或者文案里面是否含有一级感知单位。 很多自媒体圈的朋友们都问我,为什么自己的阅读量、粉丝数都增得很慢?这个情况的话,你可能得检视自己的文章题目是否含有一级感知单位。比如咪蒙,她的文章题目里面十有八九都含有一级感知单位。她会有关于钱的一些论述,也会有关于两性、或者美女的论述。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她的题目,她的选题和命题是非常符合一级感知单位的选题要求。 如果你不是什么营销人或者广告人,那你读到这个一级感知单位的干货点,有没有用呢? 当然也是有用的。 比如你是一位职场人士,你可以想一下你的这个习惯,这个一级感知单位能运用你日常的哪些场景当中。 比如说上下级汇报,也是一个应用场景,也能用到这个一级感知单位。很多人汇报喜欢讲一些很啰嗦的过程,但实际上这些过程对于领导来讲并不是所谓的一级感知单位,他并不在乎你做这件事情有多么精心,有多么辛苦。领导只在乎结果。 所以,如何用一级感知单位来优化这个过程呢? 我们应该把一些关键的、领导关心的东西,比如说完成量,关键数的进展放在汇报的开头,把这些有产出的、能量化的结果放在开头。然后执行当中遇到多少困难、怎么曲折地完成这事,一些大家不是很关心的事情放在后面说,或者不说。 大家可以用一级感知单位这个例子检视一下自己在职场的很多场景当中能不能有效地传递这样一个信息。 如果大家正在找工作,或者应届生求职,怎么用一级感知单位应用到求职场景呢? 相信很多人的简历当中会有很多不相关的东西,但HR或者面试官会关心什么呢?名企工作的背景,名校学习的背景,和大公司合作的背景,或者你参与的工作有怎样的数据变化等,这些可以量化的东西,才是有感知的,他们才会关心。你说你是怎么勤奋,怎么机灵,怎么强,都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些东西没有办法进行自我证明。你说自己是名校毕业的,在世界500强工作过,你跟什么名人名企合作过,你来之前公司的KPI是10,来了之后就变了20,这些东西才是能够感知的。HR一听就觉得这人真是厉害。 任何的理论知识用来指导实践的话,必须把它拆分成符合你的生活节奏的一些习惯。收获一个好的习惯,就是收获一个好的人生。你必须把好的干货内容,学到的理论知识,拆解成生活中具体可行的习惯,你的生活才能发生改变。 怎么提出优化习惯? 1、单点反复练习 例子一:以前挺火的李阳疯狂英语,有两个训练口语的方法。 一口气训练法:李阳为了让你把一些句子读得特别熟,他会要求你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把一句话重复地说。这样高度的反复练习,能够增加你的熟练度。 三最训练法:用最慢速的声音读几次,用中速的声音读几次,最快速的声音读几次。 例子二:专业运动员的训练。 很多球类运动员,在训练的很多时候是没有球的,他们要针对一个非常细的环节进行反复练习。比如NBA运动员,在日常看到的投篮传球以外,还会专门在健身房锻炼下肢力量,或者专门拆除一个环节,做战术讲解之类的。这其实就是单点反复练习的方法。 因为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个人努力的效率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光努力是没有用的。要实现一个阶层的逆袭,你要让你的认知水平升级,让自己的理论水平先达到一个高度。要做到“知道—做到—得到”,也就是要先去学习理论知识,然后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优化自己的行为习惯,保证自己能做到,最后你持续行动,才能形成一个好的结果。 为什么要单点反复练习?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比如说每个人平均可支配的时间大约是5个小时,如果你要同时练习4-5个点,可能每个点就只能分到一个小时,这样是很难有效果的。所以建议大家选一个最当务之急的点,把这个点先练熟,你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正反馈,就会有非常强的自我成就感,才会有动力接着去练习更多,形成心理动力的正向循环。 很多人说理论没有指导实践是一个意志力的问题,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一个策略上的问题。 2、画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就是知识的一个拆分体系,可以帮助大家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构建新的知识和已有知识的联系,帮助自己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很多时候我们学了一个新的知识点,或者是一个新的干货点,不收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就会没办法为自己所用。单纯地记忆一个知识点成本很高,把它归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你就知道怎么做了。 3、重复阅读 读10篇好文章,不如把一篇好文章读10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果你在泛读的过程当中发现有启发性的文章,建议再精读三遍以上,你读得越多,可能你每次的感悟不一样,你读多了,自然而然就能提出一些优化习惯。理论学习的深度到了、熟练度到了,你就知道怎么指导自己的实践了。 4 总结 其实我以上讲的内容又可以归类到干货里面,所以如果你不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那永远只是你“读到”或者是“看到”的干货,依旧不是你所拥有的知识,你又将进入到一个死循环里面。所以,希望大家能根据以上的方法,尝试去改变,学以致用,付诸实践。这样你的生活才能变得高质,你的人生才能不断走上坡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