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秉贤:再论心向量图临床应用的价值及现状

 yp23555 2016-10-04



再论心向量图临床应用的价值及现状

何秉贤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虽然早在1920年就认识心电向量图(VCG),但其临床应用应以1956年Frank导联体系提出之后,此后在全球曾有一度辉煌阶段,因为在此阶段无创检查尚不发达。此阶段美国出版多本VCG专著,日本和欧美均生产甚佳的记录仪。在我国七十年代之后,VCG临床应用也可说遍地开花,有我国自己生产的仪器和专著。

世界上最权威的VCG专家,美国Cincinnati大学的Te-Chuan Chou教授,在1986年专文论述:“什么情况下VCG比ECG优越”,他总结世界上VCG应用30年的经验,认为:VCG在诊断心房增大、右室肥厚要比ECG可靠;诊断心肌梗死(MI),尤其是下壁MI,或在伴有LBBB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时,VCG无疑优于ECG。在心室预激的诊断和旁路的定位,VCG也有帮助。在心室复极的某些情况下VCG可更明确。

但在心腔增大、心肌缺血,现有其他的无创检查可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由于经济效益的问题,在某些医院不将VCG列为常规检查,只在特殊情况下应用。 还因为心律失常的诊断,目前VCG还比不上ECG,又由于近年来心血管影像学的进展,VCG逐渐被淡化了。现在,再回首又认识到没有VCG的知识,要提高ECG的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近年来VCG的记录仪也有长足进步,记录十分方便,且有ECG无法比拟的心室激动顺序彩色图,对研究心室激动程序甚有帮助,对电生理的研究和对射频消融的定位的研究都甚有意义。

VCG是矢量的,能记录心脏激动瞬间电流的方向、大小和传导速度,能反映立体改变。ECG只能记录VCG投影的平面向量。近年最权威的ECG著作介绍VCG在某些方面优于ECG:诊断下壁、前间壁和后壁MI及MI合并束支与分支传导阻滞、心房肥大、右室肥厚等均有优势。ECG观察P-R间期和ST段更明确,而VCG观察T环更精确。

1992年本人曾经全面复习VCG临床应用的情况,现予以重申和适当补充。VCG和ECG,均为记录心脏电激动的方法,原理是相同的,但记录方法有所不同。VCG一般只能记录1个心动周期的电激动,ECG则可记录一系列的电激动 。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VCG是解释EGG图形的理论基础,两者结合,可以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

VCG作为ECG诊断中的一种提高与补充.这在国内外是公认的。1988年版的《西氏内科学》 客观地认为:VCG主要用于对ECG 的教学、对MI、心室内传导阻滞和心室肥厚的诊断优于ECG。美国权威的新版《心脏病学》 专章详细描述ECG和VCG的诊断标准和价值,认为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水平。现就有关VCG临床应用的价值和现状,作一简要的评述。

1  心房异常

现知有不少心房异常,例如:肥厚、扩大、退行性变、传导阻滞等,有房颤发作,而P波可能无特殊改变,而VCG的P环有一定改变。ECG诊断左或右房肥大的可靠性是很成问题的。左房位于心脏后部,ECG往往难以反映其改变,而VCG能较准确地反映。例如Benchimol等报道(1976),连续观察21例二尖瓣病者,并经心血管造影证实有左房增大,左房肥大的诊断率,ECG为43% ,而VCG 为86% 。 

右房肥大的诊断,有研究(Chou TC,Helm RA,1965),20例ECG为肺型P波,而其中10例VCG的P环反映左房肥大, 这10例的临床情况确仅为左房病变。在100例连续的有肺型P波者中,临床有右房肥大疾患者仅49例。

因为ECG诊断心房肥大,仅根据P波的电压、图形和额面电轴,这是很不敏感的。用P波的宽度来诊断左房肥大,既不敏感也难以与心房内传导阻滞区别。仅用P波宽度来诊断心房内传导阻滞,同样也很不敏感,3条心房内传导径路,其中1条或2条有阻滞,P波宽度仍可能正常。VCG则能较准确地反映这些情况。


2  心室肥厚

众所周知,ECG诊断左室肥厚(LVH),主要依靠QRS的电压,而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缺乏一个理想的诊断标准,尤其在无P波和ST—T改变时,诊断的可靠性就更低。VCG的诊断,若仅有QRS环的电压改变,其可靠性也不大,但VCG能准确反映最大QRS向量的方位和QRS环的图形。结合继发性ST—T改变,不仅诊断更为明确,而且具有判断肥厚程度的作用。VCG对反映室中隔肥厚和左室后基底部肥厚也比ECG 佳。

右室肥厚(RVH):成人的右室电势被左室掩盖,因而现行的诊断RVH的ECG标准对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变的诊断很不敏感,且有较高的假阳性,有报道可达60%(Roman GT Jr等,1961)。VCG对RVH的诊断不仅比ECG敏感,而且可根据横面QRS环的转向诊断肥厚的程度与类型。

例如有研究97例房间隔缺损、二尖瓣狭窄和肺心病有肺动脉高压者,VCG诊断RVH达83% ,而ECG仅为66% (Chou TC等,1973)。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所致的肺心病有RVH,ECG不敏感,VCG可反映向右后和右下的向量增大。二尖瓣狭窄者的RVH,其ECG诊断的敏感性仅27%,VCG为6O %,特异性两者是相似的,分别为96% 和98% 。但VCG的B型RVH(QRS向前向量增大,仍保持逆钟向旋转)有较高的假阳性,正后壁MI和前向传导延缓(anterior conduction defect)等情况也可呈此图形。

新超声诊断心室肥大与心电学诊断的意义并不相同,前者主要是形态,后者还具有电生理的意义,两者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心肌病往往先有心电学改变,而心超声可无改变;冠心病有心肌缺血,心电学已有明显异常,心超声可能尚无改变。


3  心肌梗死

ECG诊断MI,如果没有异常Q波,是困难的,尤其是在ECG电极难以反映出的部位,例如正后壁和高侧壁。VCG诊断MI,并不仅仅依靠起始向量的改变,在QRS环的中部与后部也可有特征性改变,例如出现蚀缺和突然改变转向。所以,MI的诊断,VCG优于ECG。

根据尸检研究,生前无心室内传导阻滞者,ECG诊断MI的敏感性仅为55%~61% (Gunnar RM 等,1967;Horan LG等,1971)。急性MI的ECG正确诊断率可达75%~ 94% (Levine HI,Philips E,1951;Paton BC,1957;Woods TD等,1963)。

但陈旧性MI,ECG可高达80%无特异表现(Levine HD,Philips E,1951)。ECG诊断MI,前壁比其他部位敏感,而内膜下MI、多部位MI和伴有LVH者,ECG的诊断就十分困难,可不出现异常Q波。反之,有异常Q波并不一定是MI,所谓“假性MI (pseudoinfarction)的图形,可占异常Q波的11%~31% (Grunnar RM 等,1967 ;Horan LG等,l971)。

ECG诊断MI假阳性的情况是:异常Q波仅位于V1~V4或仅见于下壁导联,可达46%但若仅位于V5和V6,或前壁与下壁导联均有,则假阳性仅有4% (Horan LG等,1971)。

有研究比较ECG与VCG诊断MI的情况,在尸检证实的98例MI,ECG仅能诊断48例,VCG为63例(Wolff  L等,1961)。有不少类似的研究,结果均相似。根据VCG的各种诊断标准,诊断MI的敏感性为77% ~94%,而ECG则为66%~70%;但VCG诊断MI,也有3% ~31% 的假阳性(Gunnar RM 等,1970;Hugenholtz PG等,l961;Start JW 等,l974,1976;Young E等,1970 ,1968)。

下壁MI的诊断VCG无疑优于ECG.若起始向量开始不向上.在下壁导联就不出现Q波,ECG 难以诊断,而VCG可以诊断(Young E等,1970)。Hurd等通过冠脉造影证实的下壁MI 146例:VCG能正确诊断的达90%,而ECG仅62% 。


4  心室内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伴有LVH,ECG是很难诊断的。而VCG可明确表现出传导阻滞的图形,但QRS电压比单纯阻滞和肥厚更高。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伴RVH,ECG诊断RVH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RBBB时伴有RVH是很常见的,尤其是慢性肺心病者。这两种情况并存时,VCG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ECG(Brohet CR等,1978),能反映出两种情况的图形。LBBB时伴有RVH,ECG几乎是不可能诊断的,因为RVH的图形全由LBBB所掩盖。VCG则不仅能表现出LBBB,且可显示QRS环向右移。

MI常有心室内传导阻滞,伴RBBB时,若为前壁MI、下壁或侧壁MI,其Ml图形仍可显示出。因为在RBBB时,QRS的起始向量无变化,仍可表现MI。但在有的右室内传导阻滞时可能出现起始向量的变化,表现有异常Q波,而误诊为MI;也可引起QRS的中部和终末向量向前移,而误诊为正后壁MI, 这在VCG上,两者的鉴别要比ECG明确。MI者向前的起始向量往往传导加快和T环对向正前。

LBBB时由于起始向量的改变,VCG与ECG诊断MI均有困难。据Scott报道(1966),85例LBBB尸检证实有MI者,其ECG表现,以l、V5及 V6有≥0.04s的Q波为最可靠的表现;而VCG则表现在横面上起始向量对向右及环呈顺钟向旋转,这为最可靠的MI征(Neuman,1965),另外还有向心支向右移,VCG的表现往往比ECG明确。根据尸检研究,在有LBBB时,对MI的诊断,多数均认为VCG优于ECG(Neuman,1965),但此时VCG对MI的定位同样有困难。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伴下壁MI,两者对起始向量的影响互相对抗,前者向下,后者向上,因而可将MI的图形掩盖。若 ECG上无相应的Q波,诊断MI就有困难。VCG可不仅根据起始向量来诊断,起始向量向下,QRS环的离心支呈顺钟向旋转或有明显的凹面,这也可诊断。


5  预激综合征

不典型的预激综合征,例如Mahaim型者,P—R间期不缩短,但有δ波,可表现为QRS增宽,难以与束支阻滞区别。在VCG上可表现出传导延缓的部分是在起始部,而束支阻滞是在终末部。有认为VCG对δ向量的方位的定位比ECG明确,可协助对旁道的定位。 若为单支旁道.其10ms向量向上,高度提示Kent束位于中隔,向下则高度提示位于游离壁。


6  复极改变

判断ST段偏移的程度和图形.无疑ECG优于VCG。但反映T向量的变化,VCG则优于ECG,也比ECG敏感。VCG可表现出T环的方位、转向、转速和图形,ECG只能反映方位和电压。例如,横面T环由正常的逆钟向旋转变为顺钟向,这可能有心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或心肌缺血;若T向量的方位未发生变化,ECG就难以表现出。T环的离心支和回心支的转速变为一致,长宽比例发生变化,均可能为心肌缺血的表现,这在ECG上就没有那么明确。还有报告,T环的图形和转向与心室功能的关系比与肥厚的关系更佳。


7  其他

VCG运动试验,有一些研究,认为无传导阻滞者.运动表现空间最大R向量的幅度下降与冠心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在伴有LBBB的冠心病者.运动也显示空间最大R向量减低或无变化,并证实比核素心室显影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大,因为这有很高的假阳性率。VCG运动试验表现空间最大R向量减低或无变化具有诊断意义,而这与ECG运动试验出现R波增高或无变化,所谓Brody效应具有诊断意义刚好相反,这提示值得进一步研究。

国内外近年来有的单位仍坚持应用VCG,与ECG结合作出许多成绩,提高了临床和科研的水平。例如有应用VCG来衡量肺动脉高压,显然优于ECG。应用动态VCG监测颈动脉内膜剥离时心脏的改变。还有时间向量图诊断心律失常,也有很好的前途等。VCG是一门成熟的学科,有认为临床ECG目前的应用,进展是十分困难的,若结合VCG就可有新的认识。随着记录仪器的改进与提高,VCG一定会再度焕发青春,为临床和科研作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秉贤,临床心电向量图学,1976,新疆人民出版社.

2  Chou TC.When is the vectorcardiogram superior to the scalar electrocardiogram ?J Am Coll Cardiol,1986;8:791-799.

3  Surawicz B,& Keilans TK. Chou’s Electrocardiography in Clinical Practice,6th ed.Saunders Elsevier,Philadelphia 2008;6.

4  何秉贤,心向量图临床应用的价值及现状,心电学杂志 1992(11);3:195-197.

5  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18th ed. W. B.Saunders  Co,1988;201.

6  Brandenburg RO,et al.Cardiology,Fundmentals and Practice. Chicago.London,Year Book Medical Pub. 1987;268- 309.

7  Flowers NC. Horan LG. Hypertrophy and infarction,Subtle signs of ventricular enlargement  and  their  relative  importance.In:Schlant  RC ,Hurst  JW,eds.  Advances in  Electrocardiography.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1972;297-308.

8  何秉贤,等.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掩盖心肌梗塞的临床观察.中华内科杂志 1976;新1卷:224-226.

9  Hurd  HP,et al. Comparative  accuracy of electrocardiographic and vectorcardiographic criteria for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Circulation 1981;63:l025-1030.

10  Chou TC,Helm RA.The diagnosis of 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 the presence of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In:Hoffman I,et al(eds). Vectorcardiography 2. Amsterdam. 1971:289—2 96.

11  何秉贤,等.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伴前间壁心肌梗塞的诊断问题.中华内科杂志 1978; 17:447-449.

12  Tonkin AM ,et al. Initial  forces of  ventricular  depolarization in the  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Circulation 1975; 52:1030-1035.

13  Chi  JC, et al.Significance of T wave abnormally in hypertension studied by spatial velocity electrocardiogram and vectorcardiogram. Tokushima J Exp Med 1990;37:23-27.

14  Talwa KK,et al.Evaluation of  spatial_ R maximum cardiac vector changes in exercise  testing, Pre-exercise versus post-exercise measurements. Int J Cardial 1989;24: 293-297.

15  Talwar  KK, et al. Value of exercise radionuclide  ventriculography  in identification of coronary arterial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Int J Cardiol 1991;32:323-328.

16  Henkens IR,  Mouchaers KTV, Vliegen HW, et al. Early changes in rat hearts with developing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can be detect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cardiography.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2007;293(2);H1300-H13.

17  Kawahito S,  Kitahata H,  Tanaka K, et al. Dynamic QRS-complex and ST-segment monitoring by continuo vectorcardiography during carotid endarterectomy Br. J. Anaesth., 2003;90(2):142-147.

资料来源365心电医学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